“我要是肯努力肯定很厉害”,孩子“自我妨碍”心理,要这样解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些日子,与朋友一起吃饭,一位妈妈讲起他儿子的事:"每逢有重大考试,他总会在考试前一晚疯狂玩游戏或者做其他与考试无关的行为,反正就不会复习功课。"
"成绩出来之后,分数惨不忍睹。他只会说'我是考试前没好好复习,我要是怒了,肯定不是这个分数,别担心'。"
她在教育孩子,孩子就会用"我要是肯努力肯定很厉害"来搪塞过去。
妈妈很苦恼,摇头说:"净说瞎话。如果他能在考试之前进行学习,是能获得很好的成绩。这我们都知道。但是孩子为什么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呢?"
根据学者研究表明,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自我保护,我们称之为: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是什么?"自我妨碍"是指有时人们给他们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有通过采取行动或者选择目标来提高对失败作外部归因的机会,从而避免或减轻失败的消极含义。
因为孩子害怕失败,所以在考试前一晚通宵狂饮,疯狂玩游戏,拒绝去学习。
我们都知道,在一定程度上,行为结果和努力程度成正比。
在面对考试、面试和比赛等最终结果与努力状况紧密关联的事件时,"全力以赴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更令人泄气,还会让别人看不起。
出于对自我心理的保护,孩子常常会做出"自我妨碍"的行为。
孩子知道,失败的时候如果能在外部找原因更能安慰自己,令自己的失败没有那么难堪。
在需要做准备时不去为之努力,偏偏不做任何工作,那么孩子就能说: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好,不能怪我啊,你应该对我有信心。
"自我妨碍"的实质自我妨碍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把原因归咎为外部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帮助我们减轻承担失败责任的痛苦。
·微案例:
鹏鹏今年上初中三年级,正面临着人生一个十分关键的重要时刻——初中升高中。父母老师都知道鹏鹏学习很认真刻苦,平时测试和排名都很优秀。他既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亦是父母心中的懂事儿子。
但是,在刚刚过去的月考里,鹏鹏考出了初中三年最糟糕的成绩。父母和老师都和他做了指导和心理建设,都相信鹏鹏能找回方向,重新振作。
然而,在升学考成绩公布那天,好消息并没有出现,大家遗憾鹏鹏在最关键的时刻掉链子,都很无奈。
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很多时候,家长面对孩子"小测成绩好,大测成绩差"时,总是百思不得其解:平时各方面都不错的孩子,大考却不给力,难道是"没有考试体质"?
为什么孩子要自我妨碍?如上述微案例,鹏鹏就是在做"自我妨碍"。孩子在重大考验前屡屡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想象中的"归因困境"使孩子缺乏自信心
使他们害怕面对现实的,是自信心的匮乏。
他们真正恐惧的,是一种想象中的"归因困境"。
孩子缺乏长期的积累,就不足以支撑他对未来拥有好结果的自信心。例如孩子平常学习复习都只在皮毛,应付平时的小测试绰绰有余,所以经常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是一到大考,题目数量增多、题目难度加大、考试压力增加,都会使孩子的知识储备崩溃,所以没有办法考到好成绩。
或者,是被父母老师硬拉着去参加一项自己不熟悉、并且竞争激烈的比赛,当自己的准备与比赛要求不符时,孩子已经在想象结果,预见未来的失败。
所以,孩子害怕面对"既定"的失败,想方设法地寻求一个出口安慰自己,而"自我妨碍"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孩子会主动去放弃努力,甚至故意为成功设置阻碍,那么,失败的时候就有说服力十足的借口:失败了并不是因为我能力差。
孩子宁愿承受遗憾无奈和短暂的失败,也不愿意被他人否定自身。因此,常用"自我妨碍"来证明并不是他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失败,挽回自身形象。
孩子"自我妨碍"心理,要这样解:说白了,"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自己安慰自己,自己麻痹自己,不愿意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而已。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如何帮助孩子避免"自我妨碍"?
强化自我肯定"自我肯定较强的人更少受到失败经验和外界评价的影响,能够更加专注于成功的目标。""自我妨碍"心理的萌发,其中一个重要的源头就是过于在乎外界的评价。
家长要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不必太在乎外界的评价。
要帮助孩子肯定自我,就要时时刻刻发现孩子的成长进步,并且及时肯定赞扬孩子。
如孩子以前不喜欢吃蔬菜,现在开始吃了,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孩子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给孩子奖励小礼物等等……
使孩子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感受到成就感,久而久之,成就感的积累就会转化成自我肯定感。
教育孩子直面问题"自我妨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心理。所以,家长帮助孩子直面问题,而不是逃避现实。
要让孩子知道,"自我妨碍"只是一个不肯努力进步的借口,它不能维护你的形象,更不能让别人对你另眼相看。一个人要成长,就要直面困难、克服苦难,勇敢向前。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家长也可做好榜样,不逃避家长会,不在孩子面前做事拖拖拉拉,家里发生什么事要教会孩子勇敢面对,以身作则。
提高抗挫能力
日本儿童心理教育界曾说:"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忽视孩子的抗挫能力。"
常常用"自我妨碍"为工具逃避现实的孩子,大多都是因为自身的抗挫能力差。
他们接受不了挫折与失败,受不了失败带来的压力和打击,就无法正视自身。
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教育孩子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是家长要做的事情。
当孩子打碎了碗碟,不要急着去打骂孩子,这样只会使他害怕做错事、害怕失败。而是要孩子正视错误,让他道歉并打扫收拾,承担应有的责任。
有意识地让孩子受点苦和累,使其懂得坎坷,才能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处于对失败的恐惧,孩子往往会"自我设限"、"自我妨碍"。实际上,"自我妨碍"是没有必要,而且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自我妨碍"还会阻碍孩子前进。
总而言之,很多家长常常错误地把孩子"很聪明,但是不努力"的原因,归为孩子的能力水平或者考试体质的问题。实际上,"自我妨碍"心理才是阻碍孩子前进的"真凶"。
对此,家长要教育孩子成功固然可贵,但是也不必为失败感到羞愧。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了,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努力地耕耘更加可贵。
我是童心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相关文章
- 孩子平时很努力,一到考试就“掉链子”?其实是自我妨碍的原因
- 看过这套心理学漫画的孩子,究竟有多让父母省心,轻松了解自我
- 心理学家李玫瑾:孩子被欺负时,“打回去”学会自我保护很重要
- 心理学:“妈妈,我怎么这么丑?”家长警惕孩子自我认知混乱
- 心理学:青春期存在的意义,用那股躁动的劲头,推动孩子发现自我
- 11位权威认知心理学家,请你让孩子停下“看起来很努力”的无用功
- “你嘴巴好臭,肯定没刷牙!”,孩子“嘴欠”,父母怎样化解尴尬
- 一碰困难就退缩,是孩子自我"心理设限",想破局可尝试这办法
- 内心孤独的孩子,父母更要帮TA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
- 教育孩子就是自我教育。只要我们心理、情绪健康,宝宝一定健康
- 父母妨碍孩子自立的五种心理
- 孩子“心理弹性”差,经不起挫折,教家长3招解决
- 孩子不听话,或许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
- 孩子习惯讨好别人失去自我,这才是最好的回报,很多父母理解错了
- 孩子到底能不能责备?答案是肯定的,合理的责备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 孩子吃手怎么办?心理学家的这个经典解释,妈妈们不可不知
- 孩子在进入学前期的时候,会出现的几个心理特征,你都了解吗?
- 孩子成绩差?你肯定也都说过这几句话吧,孩子自尊心都被伤了
- 孩子爱出门玩,可外面下雨,怎么办?你肯定知道1招,这里教你4招
- 孩子爱说谎,我却告诉你“肯定“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