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嘴巴好臭,肯定没刷牙!”,孩子“嘴欠”,父母怎样化解尴尬 嘴巴臭怎么办刷牙也没有用
相信很多父母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公共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导致氛围变得很尴尬。朋友莉莉就跟我说了她经历的一次尴尬事件:
有一次单位聚餐,她带着5岁的儿子去参加。现场来了许多人,莉莉带着儿子跟单位的同事打招呼:宝贝,快叫阿姨,你看阿姨今天打扮得多漂亮啊!
同事蹲下来对小朋友说:“你好啊!”可谁料到,她儿子用手捂着鼻子还大声说道:“阿姨,你嘴巴好臭,肯定没刷牙吧!”孩子说完躲到妈妈身后,两个大人四目相对,同事脸色一下子变了,而莉莉也特别尴尬。
过了几秒莉莉缓过神来,急忙硬着头皮跟同事道歉,然后拉着儿子走开了。
孩子说的话确实不讨喜,就是我们常说的“嘴欠”。孩子“嘴欠”,常常会让氛围变得尴尬,如果在学校里,轻则有可能被其他同学孤立排挤,重则可能引起冲突事件。
但孩子也并没有什么错,他只是诚实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没有思考过这句话说出来以后会造成什么影响。
01孩子之所以喜欢诚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原因主要有三点:1、孩子的天性使然。
孩子天性率直、单纯。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有什么说什么,他还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和顾虑那么多的问题。有些难听的词从孩子嘴巴里蹦出来,孩子自己也不太明白他所说的话带着什么意思。
2、孩子不懂得“同理心”对待他人。
他们还不懂得怎么样转换角度去想,换做是他们听到这些“实话”,会不会难受,会不会不开心。所以不懂得,为了让他人不难受,自己可以不这样说或者换个说法。
在心理学有一种理论叫做心理理论。儿童早期的心理理论水平决定了他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只能从自我的角度思考问题。
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感性,随性,想怎样就怎样。当孩子想说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也只是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3、受到教育的影响。
父母和学校教育鼓励和表扬孩子实话实说,做个诚实的孩子。但教育却没有教孩子怎么去分辨“实话实话”和“礼貌”的表达。
有些话孩子是诚实的表达了,但却显得很没礼貌。就像莉莉的儿子对她的同事说“阿姨嘴巴好臭,肯定没刷牙”这句话一样,孩子觉得阿姨嘴巴臭就如实说了出来,他却不知道这样说很没礼貌。在大人那里,就成了孩子没教养的表现。
大多数父母在这个时候会急忙的批评孩子乱说话,然后道歉,再拉着孩子马上逃离“案发现场”,回家还要再教训孩子一顿。可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孩子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挨一顿教训,所以孩子没办法做出改变。
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辜啊:明明说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认为的实话,怎么就是一个错误了?孩子这时会犯糊涂:我以后还要不要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为什么爸爸妈妈有时候会表扬我是个诚实的好孩子,有时候却会责怪我说了实话?
正确的做法:父母要做的,并不是马上指责或者批评孩子的不懂事,而是尽量在孩子面前不要反应过度。不要反应过度是指不因为孩子说了这句你认为不合时宜的话而马上表现你情绪的波动,比如生气,紧张。不然会让孩子有这样的认为:咦,为什么我说了这样的话大人的反应这么奇怪?孩子有可能会因为好奇大人的反应而在以后的社交场合不断去说类似的话去证实自己的疑惑。
譬如我朋友莉莉儿子说同事嘴巴臭时,妈妈可以以开玩笑的口气说:“这孩子,常常也说妈妈嘴巴臭呢?”然后再诚恳地向对方表达歉意。
此外,回到家后一定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最好是晚睡前),态度温和、平静的告诉孩子:有些言语表达不当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再用实例让孩子更加明白,比如:“如果宝宝急着拉臭臭到裤子上的事情,妈妈在那么多人面前大声说出来,你会不会难过呀?”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的感受是有必要的。
虽然孩子的诚实表达出于心直口快,但毕竟有损面子,让对方陷入尴尬。所以,当孩子还没这个意识时,由妈妈代为道歉,可以缓解当时的尴尬气氛。但不要忘了事后及时跟孩子做好沟通,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
我们要求孩子不说谎话,孩子照做了,诚实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却有可能引来尴尬,这是因为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发生变化,孩子还没有转变过来,因为他在此之前还没有接受过这种场景的“预设”,他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会给听的人带来不舒服的体验。所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的引导。
1.肯定孩子实话实说的优点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引起尴尬而去否定孩子实话实说的品质,不然容易造成孩子的混淆:我到底需不需要诚实的表达自己?
如果父母不重视处理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在以后与人接触时因为要遵守诚实表达而表现出冒犯别人的行为。孩子实话实说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不该被否定和打压。
当我们指出孩子的不当言行时,如果一开始就用否定和批评的态度,孩子会天然的进行抵抗和排斥,不再将你所说的话放进脑子里去思考,所以,无论你接下来说了什么,都不会达到想要的结果。
2.告诉孩子用“同理心”对待他人
想要孩子变成一个会讲话、懂礼貌的孩子,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引导、给孩子树立榜样。
试着跟孩子解释,有些事实,并不需要说出来或者在说之前考虑一下别人会有怎样的感觉很重要,这叫换位思考,也是同理心对人。孩子可能不能像大人那样很快的理解我们说的这个概念,但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告诉他。
比如孩子喜欢当着别人面去说人家长得不好看,妈妈可以反问他:如果别人跟你说你长的很难看,你会不会不高兴呀?孩子说当然会啊,这时妈妈就可以告诉他,当你在别人面前说人家不好看时,别人也会不高兴,所以,我们以后不要在别人面前这样说。
还有一点很关键,当我们告诉了孩子怎么做以后,还要去观察和发现孩子“做到了”,给予及时的表扬,这样能加强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父母多向孩子传达“正向”的语言。
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传达积极,让人愉悦的语言。孩子日常最容易模仿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如果父母总是负面去评价一件事或物,无形中也是在教孩子这样去跟别人说话。孩子也特别容易负面地去评价他人。
我们可以试试用“正向“的语言表达负面的观点:
比如:
妈妈炒的菜太咸了,
如果爸爸说:你炒的菜太咸了,真难吃!那么孩子在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学着爸爸说:你炒的菜太难吃了。
如果爸爸说:这道菜如果放少点盐就更好吃了。孩子在这句话里接收到的信息是正向的:妈妈炒的菜挺好吃的,就是有一点点咸。那么,他也学会了正向的语言表达:妈妈,你炒的菜很好吃,不过下次放少点盐哦。
你看,不同的语言表达,会给听的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正向的表达,既指出了问题的所在,也没有让人听起来那么难以接受。孩子学会正向表达,其实也是情商不断提高的表现。
孩子经常接受正向语言的刺激,才会用正向的语言跟人交流,这样,能帮助孩子在社交中加分。
4.不要在孩子面前负面评价别人
有些父母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评价别人的缺点,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听见也没关系,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还会在孩子脑子里面植入一种概念:这个人是不好的。所以,孩子在评价别人时,很有可能会把父母对他认的负面评价重复一遍,造成局面陷入极度尴尬。
写在最后
孩子实话实说是好品质,不该被否定和打压。想要孩子变成一个会讲话、懂礼貌的孩子,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引导。鼓励孩子实话实说不是要他口无遮拦。父母不在孩子面前负面评价别人、引导孩子用同理心对待他人,可以让孩子慢慢掌握与人交流时的对话方式。
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父母用心陪伴。多鼓励,孩子会越来越好。
我是@ 绵羊妈妈,一个爱思考的二孩宝妈,积极生活,乐观带娃,始终相信好妈妈是要不断学习的。关注我,给你分享更多育儿知识。
相关文章
- 没说几句就没话说了?优秀父母都会借用“游戏力”,化解亲子尴尬
- 别再说“真没用”了,差评中长大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肯定
- 孩子从小争强好胜爱虚荣?父母要警惕“孔雀心态”,3招化解嫉妒心
- 孩子八字,与父母刑克,化解方法
- 孩子天天刷牙,却“满口黑牙”,医生:跟父母喂养习惯有关
- 孩子要冰淇淋大哭大闹,让爸妈尴尬、心累,3招告诉你化解难题
- 父母产生“习得性理性”总是否定孩子危害大,给予孩子肯定很重要
- 父母的“肯定”对孩子人生有多重要?“差评家长”决定了不自信
- 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
- 如何利用潘多拉效应来化解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
- 宝宝嘴巴“臭烘烘”,刷牙也没用,医生:跟牙齿无关,家长要留心
- 小时候,你被孤立过吗?做了父母,如何教孩子化解“同伴排斥”?
- 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从不被生活所束缚
- 有这样的父母孩子长大了素质肯定不高
- 爸爸姓白,妈妈姓杨,老师听到孩子名字直说父母肯定很恩爱
- 管教孩子,比拳头和嘴巴更有效的方式(父母必读)
- 经常说这句口头禅的父母,孩子肯定不听话
- 孩子为什么感到孤独?哪怕在父母身边,他们的陪伴需求也没被满足
- 孩子开始“臭美”时,“审美敏感期”到来,父母需正确引导啥是美
- 孩子有没有积食?脸上3点很明显,嘴巴不会“说谎”,一看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