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获得深度思考能力?给父母的四点建议
8岁的外甥女来玩,然后偷偷背着她妈妈向我要手机玩,她在房间里玩手机的时候,我看她笑得不停,就偷偷看了一眼,原来是在刷抖音。我就说不许看了,等会我把抖音给删除了。外甥女回我一句:没关系,我自己会下载!
我心里那个碎啊!
妹妹说,这孩子什么都很灵,就是坐不住,不爱学习。
1995年,美国旧金山一次会议上,汇集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经济精英,包括撒切尔、老布什、各大顶尖企业的董事长,他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加剧贫富差距,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边缘化。那么如何化解这80%的人和20%精英之间的冲突?如何消解这80%人口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呢?
当时的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唯一的方法,是给这80%的人口,塞上一个奶嘴。
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这就是闻名遐迩的Tittytainment 战略,由Titty(奶嘴)与 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中文译为奶头乐。
姑且不去谈这个奶头乐战略是不是真假或者阴谋论。但是事实证明,目前很多人的确沉寂于此。沉溺于想要即时回报,娱乐,丧失了深度思考能力,坐不住,无法专注地去读书、学习、深度思考。
何为深度思考?是什么在蚕食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深度思考是教育家Normal Webb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教Depth of Knowledge,简称为DOK。根据DOK理论,将思维的深度归纳成了4个层级:平常思维;概念思维;策略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其中,第四层级,批判性思维就是深度思考的最高层级。
我们再来看看大脑的运作机制:
心理学家们将人类的思考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快思考,一种是慢思考。快思考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慢思考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
在人类的决策行为模式中,两个系统都会发挥作用,但是,由于慢思考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是懒惰的,除了某些必须的努力外,它不愿多加付出,哪怕只是一点点。
懒惰的原因则是启动它需要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不仅是稀缺的,还很容易受到打扰。所以在这种惰性下,大脑会对往往会对直觉式快思考系统的直观判断无条件的接受。于是,很多时候快思考系统会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了人们决策和行为的真正主宰。
而当我们玩游戏、看综艺、看肥皂剧时,我们处于低投入、高回报的状态,我们习惯了它们对大脑的刺激,沉浸在它们为我们制造的愉悦感里面,就很难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把这些娱乐,跟愉悦感建立起联结,内化成直觉式的快思考系统。所以,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再产生情绪的波动,很难去投入到一样东西上面,很难专注去做一件事情。
因此,说到为什么我们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无意识地打开游戏、综艺、剧集?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被周围的环境,塑造成了一个“高刺激阈值”的对象。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你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
那么,它就会按照已有的惯性,驱使我们去行动。这有点像百年前吸鸦片的岁月,一旦沉寂于此习惯了这样带来的愉悦感,就无法自拔,就会得手机上瘾症等等。但是,这些带来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也不能让我们真的放松,甚至会让我们更加焦虑。
一位家长痛心的说:我宁可天天逼着孩子去练琴或者其他的,也不要给孩子这样的"快乐"。是啊,那些突然在朋友圈不发文的朋友有可能正在觉悟,正在重新回到那些最原始最长远的道路上来:重新读书、写字、深耕一个领域、重拾自己的爱好,重新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等等。
如何让自己能够静下心去学习和深度思考呢?有一个故事,说在一个国际夏令营期间,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故事,发人深省。
首先,远离抢夺注意力的低品质产品
如果可以,拒绝从众,拒绝那些肤浅的综艺、影视剧、热点消息、娱乐圈资讯,只看最优秀的作品。比如,有突破性的,不反智的,引发思考的,有诚意的,需要动脑子的。
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不动脑子,能带来短期的愉悦和轻松,但长期来看,它只能导向空虚和无聊。
其次,让快思考和慢思考系统有效协作,在学习中寻找到愉悦感
一方面,减少愉悦感与娱乐的联结,另一方面,增强愉悦感与学习的联结。如何做到?设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找到学习对自己的意义,并从中获得愉悦感。
以我自己为例,今年有了宝宝,减少了刷手机的时间,另外开始重新读书,坚持每天写作,每天输出内容,通过阅读和写作,与伟大的灵魂碰撞、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这样的深度思考带来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远胜过任何娱乐。
那么,面对孩子,如何逐步培养其深度思考的能力呢?第一,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王昱珩,他在《最强大脑2》的舞台上,从500杯水中,找出之前看过的一杯,凭借"微观辨水"一战成名。王昱珩的小时候不爱说话,喜欢各种观察花鸟虫草父母,沉寂其中。父母问他今天做了什么,他就拿出一张纸,画上今天做的事情。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把兴趣升华成热爱,逐渐成长为人们眼里无所不知的天才。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好奇心来到世界的,需要父母给与保护才能进一步发展。
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昂尼斯,从小受到父母亲的教育,热爱读书。上学之后,对物理、化学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自己家里的阁楼上搞起了"天文台"和"实验室",一放学就进去做实验。有一次在实验中点燃药品引起火灾,烧毁了半座楼,他吓得逃到郊外,不敢回家。父母和邻里扑灭火后,找到他不但没有责骂,反而说:"孩子,别害怕,你搞实验闯了祸,我们不埋怨你,为了科研,即使把咱家房子全拆了,也是值得的,今后你继续干,我们支持你。"
1911年,他发现把汞冷却到4K时(约零下269℃)电阻突然消失,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超导现象;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由于它的特殊导电性能,他将之称为超导态,并获得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思想家,家长的任务就是发现保护和激发引导,帮助孩子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因为它比勤奋学习更重要,它决定着孩子的人生。学会思考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养成写作习惯养成写作的习惯对于每个人的深度思考会大有帮助。
孩子们可以从小开始练习写作,写日记,父母也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或者博客等等,让孩子的写作可以输出。
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是有模型的,但是无法深度的思考的大脑犹如一面镜子被打破了,满地的碎片。当你实实在在地动笔写一篇文章时,你就会发现大脑中充斥着各种想法,非常的杂乱。但是写作迫使你将零散、杂乱的想法组合成具备一定深度的思想体系。
孩子可以写一些自己的生活感悟。
刘文典是当年清华名教授,他给学生上课,追求学术性强、内容新、语言独特。他曾说过:"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有一次,学生大声问:"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刘文典应声道:"问得好!"随即朗声念出5个大字:"观世音菩萨。"众学子无不愕然—这是哪跟哪呀!接下去,刘老师神秘地解说道:"'观',多多观察生活;'世',须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讲究音韵;'菩萨',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每天的生活对于每个孩子都是崭新的、好奇的一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发生,都会有无数个问题,每个问题、每个角度都值得深度观察,写下自己的生活感悟,逐步就养成对生活深度思考的能力。
此外,孩子可以尝试写看到的一篇文章读后感开始,大人可以尝试就自己感兴趣的书写一篇书评。写读后感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了解故事的大概,以便于总结概括,提炼出主题。这个过程就是思维逐步深度思考的过程。
最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陪伴孩子每天或者每周几次固定的时间用于写作,比如从2年级开始,每天15-20分钟,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
第三,建立阅读习惯《红楼梦》里面有一句对联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界上有那么多事情需要洞明,但是现代社会提供更多编辑的途径,网络的发达、印刷业的发达,让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联结世界。尤其是在年幼的时候。
作家&哲学家周国平说的一句话"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
王昱珩的小时候就几乎是在图书馆伴随图书长大的。他从小也没有怎么跟着父母四处游走,他和世界的联结就是通过听故事、阅读故事,在故事中想像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等十多种语言,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老小时候除了课本四书五经之外,还喜欢偷偷看看各种课外书,尤其是旧小说,《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不同灵魂交谈的过程,也是深度思考的的催化剂,可以不断催化"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它一次次的发酵,最终走近问题的本质。
阅读,这件事父母也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
江苏徐州的李国平、李国安兄弟俩分别被保送到北大和中科院物理博士。其实他们在3岁那年,两兄弟的父母下岗,一家人住在李父原单位一间30平米的宿舍,一住就是16年。为了养家,李父每天开出租车10个小时,李母是家务全包,有点时间就去工地打工赚钱。李父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是平时除了开出租车,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还给小哥俩读书吟诗讲故事。
武亦姝在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她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横扫百人团,三战三捷,被称为"才女"。武亦姝的妈妈是小学美术教师,爸爸在律所工作。父母望女成凤,开始用灌输式教育推着女儿学习,但是女儿很顽劣调皮,不光不愿意学习,连作业也草草了事。于是,武亦姝的父母去拜访了一位朋友,因为对方的孩子非常爱读书。夫妻俩讨教后得知了秘诀:他们家压根没有刻意培养孩子读书。朋友两口子都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众多,所以平时两口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一起读书,互相讨论。孩子就自然爱读书了。
随后,武亦姝的父母彻底从自身开始改变,武爸不看电视,开始读起《二十四史》和《山海经》;武妈放下手机,开始带着女儿一起角色扮演名著情节,改编故事。家里出现最高的游戏是"诗词接龙",谁输了谁就做家务。就这样,从幼儿园到读高中,武亦姝从未远离过诗词,从未远离过阅读,如此数年。
第四,锻炼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是锻炼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想要思考有所深度,就要不断向自己提问,不断深挖,抓住本质。一个问题来了。我们训练自己通过不断地反问,遇到一个问题以后,继续往下想一层,再想一层,……一层一层地解剖问题,拆解问题,找到真正的问题。
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不着急回答孩子的问题。尤其是孩子来询问你一个问题的最佳答案的时候,我们记得可以经常说这句话,很简单的三个字:你说呢?
此外,在日常的生活和互动游戏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长应该问孩子:"你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样来启发孩子对遇到的困难进行深度的思考。
我问外甥女:“人为什么要学习呢?”外甥女回答说:“活到老学到老呗。”我一听,就知道这个回答很官方,也不走心,于是我接着问:“那你喜欢学习吗?”外甥女若有所思了一下,回答我:“还行。”我继续追问:“还行是啥意思呢?”外甥女皱了皱眉头:“还行,就是凑合的意思。”
"那为什么要凑合呢?"
……. 外甥女的大脑好像宕机一样,皱着眉沉默思考
锻炼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侦探故事的推理,在推理过程中练习深度思考的能力。推理过程的学习不仅仅可以在故事中进行,在生活中同样可以进行。
比如遇到一些生活场景引导孩子思考:
为什么走路要靠右边走?为什么牛仔裤上面有一个小口袋?为什么切洋葱的时候会流眼泪?为什么人流汗不洗澡身体会臭臭的?玻璃怎么能变成镜子呢?总之,大脑思考的越远,在现实中就走的越稳妥。
以上就是父母培养孩子深度思考能力的4点建议。
当下,中美经济贸易战还在持续。美国经济全球第一的地位,取决于美国前面200多年的教育,无论是美国的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球前列的,现在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依然美国占据大多数,吸引着全球的优秀人才。这一点德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强大的德国工业经济体系源自于德国的百年教育。当然,中国当下的发展也很大一部分获益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疾病医疗、人口老龄化、教育升级、产业转型、绿色环保、政府职能、文化创新等等,每个问题背后都是错综复杂,都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都要每一个个体人的深度思考能力。正如任正非说的那句:我们已经走进了无人区。在无人区,唯有坚持真理才能让我们持续走下去。
然而,真理永远不在一个点上,真理只在路上。
相关文章
- 孩子不爱读书?父母别把孩子的黄金时间,浪费在没有深度的阅读上
- 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零食,这个问题值得所有父母思考
- 孩子做作业时,父母该干点啥?家长:这4条建议真实用
-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该怎么批评才能培养孩子的乐观能力?
- 孩子学习小提琴,四点事项父母应知晓
- 孩子容易情绪化怎么办?心理学:建议父母试试这2招
- 孩子对有深度的书敬而远之,父母帮其改进阅读方法
- 孩子已经成年,并可以独立思考,父母生二胎就应多考虑孩子的意见
- 孩子总是"挑剔",喜欢"报复",这四点父母要注意。
- 孩子拖拉自理能力差,不是父母做的不好,而是做的太好
- 孩子撒泼、任性,可能是缺乏"延迟满足"能力,父母要及早培养
- 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2点建议,影响孩子的未来,你家孩子中招没?
- 孩子英语考90分,却不会说?建议父母用这3招,解决“开口障碍”
- 孩子被妈妈取笑后大哭,孩子也有底线,父母请不要轻易触碰这四点
- 孩子调皮只是一种天性,重在合理利用,建议父母这样做
- 孩子逻辑推理能力始于3到4岁,父母该如何把握这个时间段?
- 父母与孩子在家做思考游戏来欢度国庆节,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 父母做到这四点,不用担心错过孩子敏感期
- 父母嘴毒孩子自信心受损,但“幽默的嘴毒”,锻炼孩子应变能力
- 父母指引孩子使用屏幕建议(三)(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