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多少月嫂还在给孩子进行睡眠训练?看完这个实验,停下吧

2021-12-10 06:18:55孕产
美国曾有过一段流行类似于“哭声免疫疗法”的时期。认为给予孩子过多的母爱,会让孩子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从而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大人一样,期望能够“制造”孩子的人生。小阿尔伯特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做了一个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实验对象是一个婴儿。

美国曾有过一段流行类似于“哭声免疫疗法”的时期。认为给予孩子过多的母爱,会让孩子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从而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大人一样,期望能够“制造”孩子的人生。

小阿尔伯特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做了一个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实验对象是一个婴儿。并在1928年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 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当时华生已经因为行为心理学成为享誉美国的心理学家了,在阿尔伯特的母亲并不清楚这是一个怎样实验的情况下,仍然以每天一美元的价格和他达成了协议,让她的孩子成为了试验品。

实验开始,华生给小阿尔伯特的周围放了许多小白鼠和其他一些毛茸茸的可爱的动物,阿尔伯特喜欢这些小动物,并且会尝试接触它们。

在确定小阿尔伯特喜欢并愿意接触这些动物后,每当小阿尔伯特试图去触碰这些小动物时,华生就使用锤子敲铁棒的方式造出巨大的声响,小阿尔伯特害怕噪音被吓得大哭。实验重复了一段时间之后,小阿尔伯特对声音感到恐惧转移到了动物身上,只要在他面前放上毛茸茸的动物,他就会大哭,甚至对有着大胡子的圣诞老人也感到害怕。

实验让华生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可以被控制的,他在书里写道:“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和种族。”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听起来就是一个制造孩子的机器厂。

华生并没有完成他的实验,这个孩子在6岁的时候死于脑积水,谁都不知道这个实验对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而华生的三个孩子都有不同级别的精神问题,大儿子在三十岁那年自杀成功,二女儿多次试图自杀,小儿子离家终日流浪,甚至影响了第三代人,女儿的孩子也患有酒精成瘾,并且多次想过自杀。

华生没有提出“哭声免疫法”,但这个方法与他的实验思路无疑是同一类别,以成人的思维和行为准则去训练一个婴儿。

另一个实验则证明了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大人自以为是的“矫正”。

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

英国比较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对恒河猴的研究一开始的主题是关于智商,可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对另一个现象感兴趣。

这些恒河猴在出生就和母亲分开关在笼子里,为了让他们生存下去,笼子里会放入一个布料毛巾并且会给予这些小猴食物。可哈洛发现,如果你拿走它们的食物,恒河猴并不会激烈的反抗,但如果拿走他的毛巾,这些小猴子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当他们失去毛巾后,就会缩成一团同时伴随着强烈抖动和吸吮手指的动作。


那个年代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也就是中国话说的——有奶便是娘。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这个理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未受到质疑。

恒河猴做出了和这一理论不同的行为,让哈洛开始了“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这个实验残忍的牺牲了上百只恒河猴,但证明了婴儿时期的孩子比起独立更需要母爱。驳回了那些试图从婴儿时期开始改造孩子的一系列理论。

实验中他给予恒河猴两个代母,一个是冰冷的铁丝妈妈但给他提供食物,另一个布料妈妈虽然柔软舒服,但不能够给他提供食物。如果按照原来有奶便是娘的理论,那么小猴应该会选择铁丝妈妈才对。可无一例外,每一只小猴都选择了布料妈妈,在铁丝妈妈那里喝完奶以后就会立刻会回到布料妈妈的怀抱。

甚至连进食时都不愿意离开布料妈妈。

当哈洛将机器人或者其他会令小猴受到惊吓的东西放入时,小猴会毫不犹豫的抱紧布料妈妈,并慢慢平静下来。就像婴儿在母亲怀抱里止住啼哭一样。

在房间里放上玩具的时候,如果有布料妈妈的存在,小猴会选择去触碰玩具然后再回到布料妈妈的身边一小会再去探索。而如果没有布料妈妈的存在,小猴不会去触碰这些玩具,而是选择缩成一团自我保护。

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

哈洛让布料妈妈具有攻击性,它们会弹出铁丝、伸出小刺、射出水柱。当布料妈妈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小猴会离开它在角落里蜷缩,但等它收回铁丝、收回小刺,受伤的小猴会还是会再次抱紧布料妈妈。这就如同那些被家暴后依然对父母不离不弃的孩子一样,这是他们虽然少但仅有的安全感。

哈洛开始试图让被布料妈妈“带”大的恒河猴回到猴群,然而这些恒河猴已经无法回归正常的猴群生活,并且连交配的欲望也没有。实验还在继续,在哈洛的干预下,有20只母猴被强行交配并产下幼崽,这又是一批可怜的小猴。成为母亲的20只恒河猴里有7只不去理睬自己的孩子;8只有暴力倾向,它们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4只残忍地杀死了幼崽,其中一只直接咬碎了小猴的头骨;只有1只母猴笨拙地尝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哈洛知道了仅仅触摸是不够的。于是他给布料妈妈装上摇摆装置,并且给这些小猴每天一个半小时正常的猴群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小猴基本能够进行正常长大,能够回到猴群了。

最终哈洛得出了他的结论,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实验结果发表后,有一众对孩子行为控制的方法育儿的家长后悔不已。

尝试哭声免疫法

关于哭声免疫法,马伊琍写过这样的一段分享:

爱马两三岁时我写过一篇关于睡眠的博客,结尾我说,这篇文章只是写下来,但是很多方法我也很迷茫,现在觉得对的未必以后就对,因为育儿方法的对错真的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有的可能要十几年后才见分晓。

如今随着妹妹成长,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她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而我就固执的在黑暗中盼望她快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天真的以为她长大了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后我听妈妈的劝,把她的床紧挨我的大床,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回想08年时期中外流行的育儿理念多么扭曲,出生起不让多抱孩子也不让摇晃,怕孩子从此依赖大人的怀抱才肯睡;喂奶要三小时喂一次,导致大部分母乳妈妈看见宝宝一个小时就饿,以为是自己奶水不够开始加奶粉,殊不知母乳极易消化,纯母乳宝宝一个多小时喂一次很正常。

还有月子里训练定时把尿,偶尔把到了就以为孩子学会了,其实孩子两岁左右括约肌发育好,才懂得控制大小便。过早的把尿训练既对婴儿颈椎不好,又容易造成孩子尿频...各种规矩无疑是在制造军事化管理的标准宝宝!更可怕的是一本英国著名皇家育儿师的书极为流行,书里严格规定了出生后孩子各阶段的吃奶、作息时间,并要求哪怕早上6点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果断拉开窗帘把孩子弄醒,晚上入睡前要求妈妈面无表情不许说话,不许跟孩子有任何眼神接触,以防孩子兴奋。作者言之凿凿地说任何孩子只要严格按照他的方法训练,基本都可以在满月时就睡整觉,自己亲生的宝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时候拥抱他安抚他,即使夜不能寐,相比他漫长的一生不值得吗?

现在的妹妹,未经任何训练,哭就抱,饿就喂,满一岁就已经自然睡整觉也不迟夜奶,想来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着急什么呀!

写个正在纠结或未来会为各种养育问题过于着急,或者总在跟别人比的妈妈,放松自己也放过孩子,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你慢慢来!

写在最后

成年人表达自己负面情绪有许多方法,比如说话、写字、运动、表情等,但不会说话的婴儿只有一种方式去表达他的负面情绪——哭泣。他们哭泣的原因很可能是不开心、饿了、肠绞痛、出牙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放任不管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也有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影响。

每个孩子终究会经历一个过程,出生的时候会哭泣,随着身体发育开始学会说话、走路、撒娇、控制大小便;小的时候期望和父母呆在一起,然后有天会告诉你他需要自己的房间和隐私,会有自己的朋友一起游戏,离开家独自生活再组建新的家庭。

那些我们作为成人,希望还没有主观意识的婴儿做到的事情,本就是孩子总有一天会学会的事情。他们会随着成长不再起夜、哭泣、尿床,这是生物自然生长的现象。思考一下我们小时候学习到的帮助小鸡破壳和拔苗助长的故事,是不是一个道理呢?

再有人推荐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按时哺乳法、把尿训练法等一系列方法时,不管是月嫂还是老一辈的旧说法,都记得坚定的拒绝,让孩子符合自然规律的成长!

关注聚心教育公众微信号,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