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拟禁止父母体罚子女,那么,体罚孩子是对还是错?
继去年东京发生虐童致死事件后,今年1月日本千叶县再次发生一名小学4年级女孩因受虐待死亡的案件,引起日本社会高度关注。3月19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修改《虐待儿童防止法》与《儿童福利法》,禁止对儿童进行体罚,包括监护人。但修正案中并未规定对违法者的惩罚。
体罚,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争论的话题。
现在受过教育的父母都知道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有时气不打一处来时,又打了不听话的、无理取闹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的行为,甚至有些父母还会拿出那句老话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
现在受过教育的父母都知道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有时气不打一处来时,又打了不听话的、无理取闹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的行为,甚至有些父母还会拿出那句老话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
如果孩子无理取闹,到底能不能打?今天分享的这篇好文会解答您的疑问。
一位麻麻说:“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心疼的。”
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2016年加拿大儿科学会和心理儿科委员会一项综合了50年的超大规模综合研究发现:打屁股与反社会行为、侵略性和精神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注意,是50年的相关研究!
而蒙纳士大学的Bernadette Saunders2013年进行的研究更是证明,体罚会让孩子身体上会受到伤害,引起孩子消极的情绪,如怨恨、混乱、悲伤、仇恨、屈辱和愤怒,会造成恐惧和学习障碍。
所以,打孩子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绝对是一种下策。
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以下几种“体罚”方式,据说百试百灵!
一、罚坐/站
罚坐或者罚站,同样固定一个地方,比如“面壁处”或者“警告凳”,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在处罚孩子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坐/站到显眼的地方,还是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做家务
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可以让他做家务,体会父母的艰辛。幼小点的孩子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父母可以陪着孩子做家务,大点儿的可以大扫除之类的,既可以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又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三、排豆子
有些人看到这个,肯定会一脸惊讶:排豆子是什么鬼啊?
其实,排豆子主要是针对没有耐心的孩子而言的,可以放许多颜色的豆子,然后将豆子放入对应颜色的瓶中。豆子可以随着孩子犯错次数二增加。
排豆子能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而且能改掉孩子急躁的性格,让孩子更加耐心。
小编说
「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明明家长告诉小孩打人是不对的,讽刺的是,当孩子犯了错,很多爸妈就会打他们的屁股,以「身教」教会孩子「以暴制暴」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因此,孩子会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使别人「乖乖听自己的话」。
其实要孩子做个乖宝宝是「要抱不是暴」,爸妈们可以这么做:
1. 罚孩子帮忙做家务换取原谅
2. 禁止孩子做他们最喜欢的事作为惩罚「不乖」的后果
3. 把孩子带到一个角落,很严肃、认真地跟他们说自己做错了什么,然后要他们罚站5到10分钟
别再以为打小孩屁股是小事,因为孩子是否可以健康成长,就决定在你的那一巴掌,这都是什么年代了,对孩子当然是要抱而不是暴!
相关文章
- 子女的三观多与家长有关,父母三观正确,孩子次啊能理智而聪慧
- 日本教育的魔鬼细节:为什么父母最好的爱,是给孩子轻轻一推?
- 日本教育的魔鬼细节:为什么父母最好的爱,是给孩子轻轻一推?
- 日本父母让孩子“迈出社会的第一步”竟是让孩子独自去幼儿园上学
- 父母还在用惩罚来管教孩子吗?代替惩罚的7个技巧,让娃令行禁止
- 父母需要给子女看孩子吗?你怎么看待这个三代的问题?
- “打斗游戏”会教坏孩子,父母与其禁止孩子玩游戏,不如择优
- 不许哭!憋回去!”与其禁止孩子哭泣,父母不如这样安抚孩子
- 为了促进父母与子女的良性沟通,父母应当了解孩子哪几点?
- 你的子女其实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护者,而不是掌控者
- 美国并不禁止父母打孩子,权威机构公布研究结论,家长不必再纠结
- 孩子不爱看书,错,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教你如何实现亲子共读
- 孩子习惯讨好别人失去自我,这才是最好的回报,很多父母理解错了
-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该怎么批评才能培养孩子的乐观能力?
- 孩子做错事推卸责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父母要正确引导
- 孩子做错事父母别急着否定!做到这几点,坏事或许也能变好事
- 孩子做错事,不发飙的父母有么?
- 孩子做错事,父母对孩子吼“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孩子因为冲动起冲突屡教不改,父母可能犯了这样错
- 孩子天生有数感,数学专家:父母别错过数学敏感期,启蒙用4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