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发脾气时,还在严厉制止?懂得帮孩子提升“情绪粒度”很重要

2019-12-11 13:26:03孕产
前两天带孩子在小广场玩,看到一个孩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直在哭,他妈妈一开始在旁边说让他别哭了,可是他还是忍不住掉眼泪,妈妈就着急地说:“你哭什么呀?心里有啥你就说呀?你一个劲哭什么哭呀?

前两天带孩子在小广场玩,看到一个孩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直在哭,他妈妈一开始在旁边说让他别哭了,可是他还是忍不住掉眼泪,妈妈就着急地说:“你哭什么呀?心里有啥你就说呀?你一个劲哭什么哭呀?”可是孩子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哭,后来妈妈没办法,朝着孩子发了一通脾气,拉着哇哇大哭的孩子回家去了。

我见过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或者孩子难过的时候,一直在旁边问孩子为什么,可是孩子却什么也不说,这个时候的孩子,并不是不愿意跟父母说,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对,可能是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这也并不是他的表达能力不好,而是“情绪颗粒”度不高。

01、什么是情绪颗粒?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明明内心思绪万千,可是让自己开口表达的时候,自己却不知道从何处说起,只能勉强地表达自己是感慨还是难过、抑或是伤心,这样似乎并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波澜。很多人把这种情况归结为“自己表达能力有限”,但实际上就是这个人的情绪颗粒度不高,才导致无法及时察觉自己内心的情绪,不知该如何表达。

那么什么是情绪颗粒呢?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巴瑞特教授在新书《How Emotions Are Made》里提出了一个关于的概念,叫“情绪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人构建细致的情绪体验和识别并区分具体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情绪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什么意思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前段时间我们这里山区因为下大雨,导致山顶滑坡,一个村子受灾,还失踪了一些人,孩子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久久无语,最后才说“妈妈,我听了这个消息好难过呀,我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只是觉得心里闷闷的”。能说出这样话的孩子,说明他是个极具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孩子,因为他下意识地为灾难中的人感到不幸和难过,但他只知道自己很难过,却不知道自己的情绪经历了什么,这也从侧面又反映出他不是个情绪颗粒度感很强的孩子。

因为真正情绪颗粒度强的孩子,能区分自己从这次灾难事件中感受到的震惊和抗拒、继而是悲伤和痛苦,最后的无助和难过来源自己的无能为力感。

巴瑞特教授在他的书里这样来定义情绪粒度大的人:

在他们的世界里,可能只有“感觉棒极了”和“感觉糟透了”。当心情不好的时候,这种糟糕的感觉是笼统的、弥漫性的:知道自己难过、生气,但是说不清到底怎么了,只能被情绪死死地捆绑住。

相反,情绪粒度小的人,能用更丰富的词汇,把情绪细分为不同的层次、类别。这样的人也被称为拥有“情绪智慧”,你把情绪看得越清楚,就越能驾驭它。

也就是说,高情绪颗粒度意味着我们能很好地体察并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不会因为自己“无名的怒火”而胡乱泄愤;而是能够很好地分析错综复杂的情绪——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追溯情绪的起源,进而改变自己或者环境。

所以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像我们开头说的那样,让一个哭得哇哇叫的孩子,一下子跟大人说清楚自己的情绪发生了什么,显然不太现实。

02、情绪粒度对人的情绪影响有多大?

前段时间我看了综艺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里面谢娜跟应采儿有这样一段对话:

谢娜问应采儿:“你有没有一生气马上就停止的时候?”

应采儿说:“马上停止我觉得不可能吧,就是要慢慢往下一个斜坡这样子(意思是情绪缓和有一个一过渡,不可能一下子停止)。”

谢娜说:“对啊,但是对于杰哥来说不是这样子,比如我正在生气,他会说:好了,这个事情我觉得已经过去了,我们翻篇了,不聊这个事情了,来笑一个。”

张杰对于情绪的理解,让谢娜哭笑不得,对谢娜来说,一个人正处于情绪低谷的时候,是不可能立刻就转怒为笑的,即便是真的这样,也可能只是佯作欢笑,停止难过。

谢娜跟张杰对情绪理解的不同,正是因为每个人对情绪表达和管控能力的不同决定的,这也就是因为每个人体内的情绪颗粒不同导致的。

正是因为不同的情绪粒度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情绪能力,所以情绪粒度其实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情绪粒度的孩子比低情绪粒度要好在哪些地方呢?

l 高情绪粒度的人能够对情绪进行细化

有一个关于“蜘蛛恐惧症”的研究是这样的,研究人员把一些患有蜘蛛恐惧症的人分成了3组,让他们用3种不同的方法来尝试消除对蜘蛛的恐惧。

第1组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去想些和蜘蛛无关的事情;

第2组用一种让人不害怕的方式来描述蜘蛛:“我面前的这只蜘蛛很小,它是安全的”;

第3组对自己的感觉进行精细的分类,例如“我面前的这只蜘蛛长得很丑,让人害怕,爬行的样子让我感觉恶心”。

最终的研究结果是,能够进行情绪细分的人,更容易消除蜘蛛给自己带来的恐惧,对调节情绪的作用最好。

l 情绪粒度高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

懂得细分情绪的人,会给自己构建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也会给自己的负面情绪找一个合适的发泄出口,所以他们在面对压力和难过时,不会用酗酒、发疯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表达愤怒,相对比较理智。

而情绪粒度低的人由于不知道如何细分和排解自己的情绪,所以更容易感到抑郁和焦虑。

l 细分情绪有助于减轻焦虑

就像前面说的蜘蛛恐惧症的人一样,当他懂得细化自己的情绪之后,他就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感觉到恐惧,从而知道勉强自己不去害怕或者转移情绪,对克服自己的恐惧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就像我从小特别害怕蛇,小时候在农村看到蛇褪下的皮我都害怕的瑟瑟发抖,可是慢慢长大以后,再面对蛇时我对自己情绪进行了精细划分,我认为我并不是因为蛇能对我造成什么样的威胁,而是因为蛇滑滑的外表让我感觉很恶心,因为我不光是觉得蛇恶心,而是跟蛇类似的爬行动物我都觉得恶心,比如黄鳝、蚯蚓之类的。

这样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解读和划分之后,我竟然惊奇地发现我并不像以前一样,只是想起蛇的样子就开始瑟瑟发抖了。

03、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情绪颗粒

身边有很多妈妈都说过这样的话:我家孩子犟得很呀,一不高兴就发脾气哭闹。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之所以一不高兴就开始哭闹,正是因为孩子不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良好的细分,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试图让父母能够从哭闹这个现象里主动察觉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要求。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绪颗粒,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

l 帮助孩子扩充情绪词库

在中文字典里,表达情绪的词汇有很多,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高兴就会哭,而不会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父母自己为什么哭呢?正是因为孩子大脑里情绪词库的欠缺导致的。

历史学家Tiffany Watt Smith TED演讲里说到一个故事:17世纪末,瑞士巴塞尔大学的一个学生突然出现沮丧、发烧、心悸的症状,大家认为他病的很严重,就把他送回家。结果到家之后,他的症状就基本消失了。一个医生给他的病取了一个名字叫“nostalgia”,中文理解就是“思乡”。

跟这个小故事相似的是另一个案例,我曾听我母亲讲过我小叔的故事,当年小叔喜欢小婶,但两个人不在一个城市,没办法时刻在一起,只能依靠写信互诉衷肠,可是有段时间小叔没收到婶婶的信,竟然莫名地发烧、心悸,送到医院也查不出病因,后来我妈说小叔可能得了传说中的“相思病”,于是找人捎信给婶婶,婶婶听说后来看了小叔,小叔的病竟然真的好了。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能够正确给我们的负面情绪进行命名,那么不好的情绪就会很快被人认识和处理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运用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也不知道如何扩充孩子的情绪词库,那么可以从简单的几个词语开始,那就是:开心、悲伤、害怕、惊讶、生气、骄傲、害羞、讨厌、尴尬、无聊、沮丧、丢脸、委屈。然后再慢慢扩充到更多的词汇,让孩子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排解负面情绪。

l 让孩子练习更加精细地描述和分类感受

试想一下,每当我们的孩子哭的时候,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大多数父母会问宝宝:“宝宝是不是不高兴啊?伤心了是吧?”其实我们可以以当时的场景为基调,换一个词语来表达,比如孩子的好朋友跟孩子闹别扭了,我们可以问孩子“你觉得很失望对吗?”由此让孩子知道,他此时的情绪是因为受到了好朋友情感上的伤害,从而觉得对好朋友很失望,所以才开始哭。

再比如稍小一点的孩子,如果中午过了午休的点,父母没有安排他去休息,他就会哭闹,我们叫这为“闹觉”,那么此时我们安抚孩子的时候可以说“宝宝觉得很累,很疲惫是吧?”这就会让孩子正视自己疲惫的情绪的同时,也扩充了孩子的情绪词库,让孩子能够正视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从而懂得自己细分情绪、排解情绪。

同样道理,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他此时的心情是“沮丧”的,孩子想跟他人玩被他人拒绝,那么此时的心情是“尴尬、失望”……

这样来慢慢地帮助孩子练习更加精细地描述和分类自己的感受,孩子慢慢就会懂得如何细分自己情绪,从而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l 利用钟摆效应帮助孩子平衡正负情绪

所谓钟摆效应,就是指人的正负情绪就如钟摆一样,左边摆得高,右边也就摆得高,左边低了,右边也会随之降低,两者之间总是保持平衡状态。

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或者过分的行为时,首先要警惕在认识孩子负面情绪上的误区,在观念上要从关注行为转变到关心情绪,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负面情绪多正面情绪就会少,正如钟摆效应一样,人的正负情绪是随时保持平衡状态的,我们所要做的,是能够进一步学会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学会表达和管理情绪,对他进入幼儿园,以及今后面对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都将大有裨益。我们与其让孩子避免负面情绪,不如让培养孩子感知情绪的能力,让孩子知道,每件事带给他的感受不同,有让他欢喜和感动的事情,自然也就有让他难过、痛苦的悲伤事件。

当孩子能够正确感知自己内心的情绪属于哪个类型,同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进行细分和表达,那么孩子的情绪粒度就就相应地会慢慢提高了。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陪宝宝写日记,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