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哭闹、撒泼、发脾气:刺激大脑钩束,让“情绪教养五步法”来帮你

2021-12-17 04:00:50孕产
相信不少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你带着孩子去商场玩,他看中了一个玩具说:“我要这个!”“不行,家里玩具太多了,不能再买了!”“我就要买,就要买,就要!”你不买,孩子立马开始哭闹、撒泼、发脾气。旁边的人都在看你和孩子,搞得你既尴尬又无奈。

相信不少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你带着孩子去商场玩,他看中了一个玩具说:“我要这个!”“不行,家里玩具太多了,不能再买了!”“我就要买,就要买,就要!”

你不买,孩子立马开始哭闹、撒泼、发脾气。

旁边的人都在看你和孩子,搞得你既尴尬又无奈。

大多数父母可能会为了哄孩子,掏腰包买下这个玩具,赶紧远离这个场景;还有一部分父母会训斥孩子,让他闭嘴,然后,孩子成了“熊孩子”,你也成了不懂教养的父母,被周围人指指点点的笑话。
那么,当孩子情绪爆发,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词——情绪教养。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情绪教养在婴幼儿时期就可以进行,并且,越早开始越好。

情绪教养越早越好

孩子的情绪问题和大脑发育不成熟息息相关,如果父母能用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情绪教养,就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他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第一,刺激大脑内“钩束”的发育,提高情绪控制力。

大脑由爬行动物脑、理智脑和情绪脑三部分组成。

爬行动物脑负责人体基本的生理需求;情绪脑负责情感;理智脑主管认知。

理智脑从两三岁开始发育,到25岁才会成熟,因此,孩子常常出现情绪不受控制、哭闹撒泼的现象。

理智脑没发育成熟前,情绪脑和理智脑之间有一条连接线,叫做“钩束”,就成为了管理情绪的决定因素。

它就好比消防车的出水管线,情绪爆发时需要灭火,情绪自控力强的孩子,这条出水管就粗,很快就能灭火。父母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必要帮助,促进孩子大脑内钩束的发育。

第二,进行情绪教养,增加大脑内神经连接。

婴儿大脑的发育从怀孕时就已开始,出生后,脑细胞的数量接近成人。这个时候,是长质量的关键期,到1岁左右,孩子的脑细胞体积是成人的一半,2-3岁时,就可以达到成人的80%。

脑细胞数量不增加,但大脑内部的神经连接会一直增加,2岁左右是脑部神经网络连接最多的时候。过了这个年龄段,大脑就会自动留下有用的连接,删除不会用到的部分。

就好像你做一件事,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有的方法既费时又费力,你根本不会考虑,你会选择一个轻松又能快速得到效果的路数去做。那些费时费力的方法就会被你遗弃,大脑的演化过程也是如此。

因此,哪些链接会被留下,就要看父母跟孩子的互动刺激。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展的最佳塑造时间,在这段时间对孩子进行情绪教养,会让孩子更容易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第三,抓住最佳时机,促进孩子大脑发育

从孩子出生,就要让他感受到看护人高质量的陪伴,这是促进大脑发育的利器。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父母由于太忙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亲子互动,经常把电视、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扔给孩子,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就算忙乱也要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这才是一个良性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每天也很忙,但女儿出生后,他果断放弃“一分钟几十亿上下的生意”,休了2个月陪产假。翻翻他晒的照片,都是记录了跟女儿玩耍、带孩子洗澡游泳、过生日、玩cosplay、带孩子一起健身的美好亲子时光。扎克伯格一边忙事业,一边关注孩子的成长,哪边都不耽误。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像他一样,相信孩子的童年会多了很多乐趣,也会更好的成长。

除了陪伴,家长们还要保证稳定的情绪。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一出生就只会哇哇大哭,除了吃喝拉撒,什么都不懂。实际上,孩子一出生就能感知看护人的情绪。

很多新手妈妈因没有经验,导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丈夫应该及时给予妻子一些关心和支持,譬如主动在晚上给孩子喂奶、换尿布、哄孩子睡觉,让妻子多睡一会。当妻子感受到爱意,内心的焦虑感就会逐渐减少。

美国哈佛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在一个“毒性压力和大脑”的研究中发现:父母爱争吵、孩子经常被忽视、缺乏与父母之间的亲密互动等消极行为都会导致大脑发育缓慢。

因此,给孩子各种潜能和智力开发的早教班,不如给他一对相爱的父母和一个温暖的家。

儿童心理学家,总结了四种父母缺乏情绪教养的认识,而出现的错误处理方式:

第一种,认为这些负面情绪是有害的,想办法转移孩子注意力,消灭这些情绪。第二种,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进行责备和惩罚,以为这样就不会“惯”出孩子的坏毛病。第三种,接受负面情绪,不否定也不责骂,过度的“不予干涉”,让孩子自己想办法。第四种,以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负面情绪就会消失,热衷于滔滔不绝地讲道理。

这些都是传统的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错误方式,如果你不小心踩了这个坑,一定要及时止损。

常见情绪问题

廖玺璸女士曾在《孩子的情绪由你决定:0-6岁情绪教养》中列举了十种婴幼儿情绪问题,其中有三项,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

1、愤怒

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孩子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不应该被拒绝,当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况被破坏时就容易愤怒。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语言系统发育不成熟,当身体出现各种不适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或者因环境的改变和不稳定、事情没做好,都会产生愤怒。

约翰·戈特曼博士提出的情绪教养五步法非常适用:

第一步,察觉到孩子的情绪。第二步,把情绪化瞬间当作增近亲子关系的机会。第三步,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可孩子的情绪。第四步,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第五步,设置行为界限,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他的问题。
如何运用五步法呢?

譬如两个孩子因抢玩具发生矛盾,一个很生气的哭了起来,第一步你要克制自己烦躁的内心,让孩子知道你察觉到了他的感受,你可以说:“乖,我看到你很生气的样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第二步你要控制住想要讲道理的心理,把这个情绪问题当做增近亲密关系的一个机会,你可以说:“你觉得玩具被抢走了,很愤怒,对吗?”

第三步和第四步往往是连在一起进行的,是给孩子机会去诉说自己的感受,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需要父母有效的引导,你可以说:“能不能跟妈妈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你是不是觉得......”“你是不是认为......”

第五步当孩子的情绪稳定后,你就可以对刚才的行为设立规则,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你可以说:“妈妈明白你的感受,但是你跟小朋友争抢玩具不守规则是不可以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下如何正确玩玩具吧”。

2、羞耻感

很多孩子在犯错误后,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因为这个错误给他带来了羞耻感,于是他就想办法去掩饰弥补,目的就是为了遮掩自己的羞耻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想不到那么小的孩子还会存在所谓的羞耻感,当孩子犯错时他们就毫不留情的指责和惩罚,甚至认为,只要孩子被类似羞辱般的训斥,就会因为不想再如此而改正错误。其实,恰恰相反,经常被羞辱的孩子容易出现自暴自弃、逃避责任、得过且过等性格特质。

最严重的是,孩子再也不会轻易去尝试和探索了,他们失去了自己找到正确处理这种事方法的机会。有的孩子还会想方设法去找理由来为自己辩护,进而不择手段。

父母到底该如何做呢?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以下三点:

让孩子自己愿意弥补错误,对错误本身进行处理,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了解孩子的气质和敏感度,父母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要深度思考;收起大人的权威,敢于跟孩子认错,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3、挫折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抗压能力极差,动不动就哭,吃不完饭也哭,睡不着觉也哭,不会玩玩具也哭,总之什么不顺心的事都能成为哭的导火索。

新闻曾报道过一名十岁的男孩,从自家的十四楼跳了下去,当场死亡。男孩之所以跳楼,是因为想玩电脑,妈妈不同意。

这就是“挫折忍受度低”的表现,大一些的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会以极端的形式来解决,都是从小时候的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逐步发展而来的。

因此,想要提高孩子挫折忍受度,在婴儿期,就要提高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首先,让孩子学会忍耐和等待;

其次,父母不要凡事包办,该退出时就要退出;

最后,用五步法来创造孩子接触挫折的机会,并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接受现状的意识,在第一种情绪中我们已经阐述过具体方法和细节,这里就不详述了。

缓解育儿焦虑

其实孩子的问题,大都是出自于父母,父母本身对于教育的困惑和不安,直接会映射在孩子身上。

父母首先要认清自己,才能去教养孩子,一定要记住: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协助他们成为自主的成人,而作为父母,不需要做到100分,刚刚好就好。

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一书中曾提出:养育孩子是很顺其自然的一件事情,妈妈们没有必要不自信,把自己搞得很焦虑。最好的母亲养育就来自妈妈天然的自我信赖。不需要苛求自己做一百分妈妈,做“足够好”妈妈就可以了。

足够好的妈妈心态很健康,她会让孩子体验失望和挫折,在保护和放任之间留有恰当的空隙,给予孩子信任,激发孩子的勇气,不尝试控制孩子的一生。

教育学家为此提供给父母们几点建议:

不要事事控制,也不要任其发展,在有效指引下让孩子决定玩什么游戏、读什么书、做什么事等等;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尊重孩子的选择,依从孩子的正确观点与他亲密的相处;成为知错就改的榜样,审视自己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自己把缺点变成优点。

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问自己:“这样做会帮助孩子独立自主吗?”

譬如陪孩子写作业这件让很多父母头疼的事情,很多父母帮孩子记作业、帮孩子解决难题、帮孩子找辅导机构提升成绩。如果你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并不能让孩子独立自主,你就要试着放手让学习变成孩子自己的事情。

有一个视频曾刷爆了朋友圈,让父母和孩子分别给彼此打分,没有父母给孩子打满分,而所有的孩子都不约而同的给父母打了满分。

就算家长不完美,在孩子心中也是百分百的存在,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爱我们,所以家长无需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减少自己的焦虑,对孩子对自己都是最好的选择。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一书中曾说:这样很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就是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额外焦虑。

父母要懂得放下焦虑,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和不完美;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与他独立自主的机会;不把过多期待放在孩子身上,让自己成长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此这般,相信孩子一定能在爱的呵护和信任下成为更好的自己。

情绪的教养,不止是对孩子,也是对家长。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