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来自正向教养的力量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搜寻公众号 "亲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关注
许多亲职专家都指出,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是家长陪伴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但是,面对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不动怒、不打骂,真的能教好孩子吗?家长不是不愿意给孩子满满的爱,但为何爱的管教却教出了不懂得尊重自己与他人的孩子?
面对孩子叛逆、任性、不守规矩,让父母不必大动干戈的“正向教养”法会是个解方。
提出“正向教养”一词的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的名言:“人们打哪来的疯狂想法,想让孩子变好前,必须先让他感觉很差。”
熊孩子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因为父母管教不当?
当我们对孩子又打又骂,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个糟糕的人,孩子因此变好了吗?答案是:并没有。我们赔上了亲子关系,孩子不再信任父母,随着孩子成长,我们和孩子的心却渐行渐远……
近年来,各囯吹起阿德勒正向教养的学习热潮,借着角色扮演、换位思考来同理小孩的心情,翻转许多家长看待孩子的眼光。阿德勒正向教养有什么魔力,让家长不必再打骂恐吓,熊孩子变好孩子?
亲子天下专访台湾首位获得美国正向教养协会认证的资深导师姚以婷,畅谈她如何因为正向教养改变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同时,提供正向教养的五个实用工具,给家长务实的建议。
咨询专家:姚以婷
亚和心理咨商与训练中心院长,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研究所、澳洲格里菲斯大学商管所毕业,曾任IKEA台湾区营销总监。是台湾首位获美国正向教养协会认证的资深导师,中华亚洲阿德勒心理咨商暨应用协会创办人。
文:亲子天下记者邱绍雯
课堂上,一群家长们热烈讨论着“想象孩子未来20年后的样貌”是什么。
“独立自主”、“责任感”、“有同理心”、“善良”、“积极进取”、“自信”……清一色答案指出品格与非认知能力,而非分数高低,“那你们又是如何教导他们拥有这些品格?”引导的讲师询问,“打骂、责罚可以帮助你达到目的吗?”
层层抽丝剥茧,带领家长省思教养盲点的正是亚和心理咨商中心院长、也是台湾第一位获得美国正向教养协会认证的资深导师姚以婷,堪称台湾引进阿德勒正向教养(Positive Discipline)课程的重要推手。
她带领家长透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小孩心情的正向教养课程,受到两岸家长欢迎,连专业的助人工作者、亲职专家也来取经,包括畅销书《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作者咨商心理师周慕姿、蒙特梭利专家罗宝鸿都曾是她的学生。阿德勒心理学因为《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受到重视,一系列“向阿德勒学教养”的书籍在台湾及中国大陆掀起热潮。
“现在年轻家长不太会过度惩罚孩子,愿意给满满的爱,却不知道如何替孩子建立界线,不知如何用爱培养出内在坚定与独立的孩子”,姚以婷分析,正向教养补足了这块教养缺口,帮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与他人,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正向教养专家,曾是效率专家听她说话,总是不疾不徐的给人安定的力量,谈起温和且坚定的教养方式格外有说服力,但姚以婷自己却笑称,在接触阿德勒心理学之前,她长期在商业界服务,担任高阶经理人,无论处理先生或孩子的关系时,讲求的是效率与完全的掌控,碰到问题时,一贯的责骂与抱怨,甚至将情绪发泄在对方身上,以至于和家人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当时惊觉在我的各种关系中,缺乏的是相互尊重”。
她在接触正向教养后,第一个实验的对象是先生,还不是孩子。
第一步是打从心里改变自己的心态:“以前都想着怎样要别人改变,因为那比较轻松;观念转换后,学着不再拿情绪做为以暴制暴的工具,改以尊重的态度沟通,聚焦于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姚以婷说道。
“唯有先接纳对方原本的模样,当他感觉被同理、被接纳,才有可能引发合作。”她慢慢领悟,原来,对待小孩和先生都是一样的道理。
提出“正向教养”一词的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的名言:“人们打哪来的疯狂想法,想让孩子变好前,必须先让他感觉很差。”这句话也深深影响姚以婷。
恐惧出发的管教,无法教会孩子尊重传统的管教方式是让孩子为他过去所犯的错误付出惨痛的代价,从恐惧出发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却无法培养出自信、独立与懂得尊重的孩子,也不见得能改变行为背后的心态。
一旦孩子原本做这件事情的内在需求未被满足,日后仍然可能透过其他不同的行为来获得,因而可能从原本的小错误,延伸出更多错误。
正向教养无疑是帮助孩子朝向未来的学习。
“但学会正向教养,不代表一定家庭和乐、孩子不叛逆、甚至成绩一路优异,完全不用让人操心”,姚以婷务实的说,她自己的孩子一直到升高中,不同阶段都还是丢出各种教养挑战,差别在于,因为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当他们碰到问题时才会愿意说出来,做父母的才能从旁守护着孩子。
她印象很深,从小美术资优的女儿,初中却不愿意报考美术班,在家人与师长的反对下,自行决定念一所离家最近、完全没有美术资源的学校。入学后完全不适应,甚至因为觉得美术老师不够专业,出现一连串反抗、乱画、不交作业等问题行为。
看着孩子已经被老师贴上“问题学生”标签,做父母的不可能不担心,姚以婷没有急着擅自出头,反而是和孩子讨论:“现在打算如何?要忍一忍,送妳去外面专业画室学习?还是需要去学校帮妳跟老师沟通?”
“我们的教导,是要让孩子从自己的决定中去体验后果,让她去做选择。”最后,女儿决定报考转学考,凭实力考回美术班,才结束了这回合的青春期选校关卡。
不打不骂,小孩更听话?阿德勒正向教养法,助力父母启动孩子的自发好行为“正向教养的工具帮助成人走进孩子的心、同理孩子,那意味着真正对孩子产生兴趣、用好奇的眼光看待他们。”姚以婷说,当孩子能被如此对待,才会对你建立信任感,进而才可能把同理与信任的关系扩延到别的人际关系上,培养出对人信任、关怀与尊重的孩子。
教养小孩,可以不动用打、骂、恐吓、利诱吗?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的正向教养法,主张消除所有惩罚和奖赏,让小孩有动机自己改变行为,只要掌握五大原则,就能看见孩子的改变。
“请问大家会打小孩吗?小孩五岁,每次跟他好好讲都无动于衷,怎么劝都不听,还爱顶嘴。”类似的提问,总是在妈妈社团里引起热烈讨论。
“沟通无效当然要打!”
“打了才会记住!”
“功课不会不打,但品性不好一定揍!”
“通常是讲过三次以上还不听才打”、“打,但打完要确认孩子知道错在哪里”、“打,但是过了九岁最好就别打了”......支持可以打小孩论点的人,强调许多动手的“前提”与“原则”,背后仍源于对孩子的爱,他们同时也忧虑着,若今日不采取积极管教,日后将会被视为“不尽责的父母”。
而反对打小孩的家长,则提供各式各样的处罚方案,多半是惩罚性的隔离与剥夺特权,例如:罚站、罚蹲、禁止看电视或禁止玩手机等。
没有父母天生喜欢打骂小孩,但因为欠缺更好的方法,以至于多数人仍宁可采取最熟悉、最快速,又或者是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惩罚,来教养我们的下一代。
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的“正向教养”(Positive Discipline,又称正面管教),强调不打、不骂、不威胁、不利诱的教育法则,提供跳脱传统行为学派,以外在动机来改变人们行为的另一种途径。
《跟阿德勒学正向教养》书中指出,阿德勒相信,每个人天生都有想要寻求与他人连结的渴望,行为不当的孩子正是内心受挫的孩子,挫折感来自于“没有归属感”的信念,但这样一个最需要被鼓励的孩子,往往最少获得正向支持。
换言之,改变行为的最佳途径必须由内而外,透过鼓励的内在动力,赋予孩子权力和责任,进而协助他们找回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改变行为背后的信念。
的确,“正向教养”需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首先必须放下对短期成效的追求,放眼于长远的目标;家长的责任在于教导孩子成为负责任、尊重,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成员。
惩罚或许能短期见效,但长远来看,会造成孩子的反抗、报复、表面顺服,甚至不再相信自己有价值。
以下综整《跟阿德勒学正向教养》、《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与《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培训指南》,提供给家长五大正向教养工具,这些原则,从孩子3岁以后就适用:
正向教养工具1:先连结情感,再纠正行为“父母们不知从哪里得到的疯狂想法,为了让孩子遵守规矩,应该先让他们感觉到羞愧、耻辱,得到教训后,才会做得更好?”“正向教养”创始者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Jane Nelsen)提出精辟见解:“孩子在感觉良好时,会做得更好,大人也是如此。”
咨商心理师王嘉琪解释,有时候并不是道理好不好,而是家长与孩子根本没有处在同个时空,孩子在意的是“当下”想做这件事,而大人关心的是“未来”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当亲子关系间失去连结,再多、再好的道理孩子也听不进去。
有时候,我们必须先停止处理问题行为本身,透过情感连结,营造亲密与信任,疗愈彼此的关系;一旦重新连结情感,孩子能感觉被理解、被倾听时,他才有可能倾听我们说的话。
正向教养工具2:建立彼此的“积极暂停区”试想,今天你与另一半吵架,对方对你说:“我不喜欢你的行为,现在回到你的房间冷静,直到你有更好的表现。”此时,你会做何感想?会觉得“这实在太有帮助了,我感受到鼓励并拥有自信,迫不及待要做更好吗?”相信不太可能。
过去大人最常使用的隔离冷静法,属于“惩罚性暂停”。
“积极暂停”目的则在协助孩子找到一个让他们感觉更好的场所,获得自我调节,而非一个受苦与反省作为的地方。
不妨在孩子心情好时,与他一起建立专属的“积极暂停区”,让孩子决定这个区域要设在房间或是家中哪一个角落?以及决定这个区域的摆设,可以放心爱的娃娃、绘本或画具等,甚至请他为这个区域取一个特别的名字。
当孩子受情绪困扰时,询问他:“如果去_____区,对你有帮助吗?”或邀请他到这个空间画画、阅读绘本、玩玩具,帮助自己平抚情绪。
更重要的是,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我,我会陪着你一起去。”
当然,有时大人比小孩更需要这个冷静的空间。
当我们自己感觉快爆炸时,主动跟孩子说,我需要去我的“积极暂停区”一下,等情绪平复后,再来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正向教养工具3:让孩子参与不要老是告诉孩子应该去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要找到方法让孩子思考并参与解决方案,他们会愿意做得更好。不论孩子几岁,请求他的协助永远比命令他更容易让人接受。
即使是三到六岁的孩子,对他提们供“有限的选择”及“给孩子帮助你的机会”,通常更容易获得他们的合作。
“有限的选择”,让孩子感觉被赋予权力,例如:“地板上有些玩具,你愿意和我一起捡起来,还是你自己捡?”要确保这些选择都是孩子年纪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且也是大人乐意接受的。
当孩子想做别的事情时,可以说:“这不是其中的选择,你可以在A和B之间选择。”
此外,孩子通常对一个“必须服从的命令”容易心生抗拒,但对于一个“请求的协助”会较愿意做出愉快的响应。
例如:催促孩子快点上车都不愿意配合,换个方式说:“我需要你的协助,你愿意帮我把车钥匙拿到车那里吗?”又或者是运用我们的幽默感与创造力,将容易演变成权力之争的事情变成一场游戏,例如说:“我们来比赛看看,谁先到妈妈的车那里?”就能化解不少亲子冲突。
正向教养工具4:一同建立日常惯例表学龄前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就是不断重复与建立规律性,带孩子建立日常惯例表,也有助于终结每日的催促与拖拉之争。
每一件反复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建立惯例表,例如:上学的惯例表。
带孩子脑力激荡从起床到出门上学前需要做哪些事情,决定每件事情的先后顺序与时间。
家长可以拍下孩子做每件事情的照片,并贴在事情的旁边,或请孩子装饰自己的惯例表。必须将惯例表张贴在家中明显处,当他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情时,请他看看:“惯例表上,接下来该做什么事情?”
亚和心理咨商与训练中心院长姚以婷表示,当孩子对制作惯例表的参与度愈高时,愈会愿意配合执行,这也是让孩子从小学会管理时间与生活的好方法。
此外,要记得,这是孩子的惯例表,不是大人的;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依循惯例表后所获得的内在成就感,远比提供各种集点奖赏来得更有效。
正向教养工具5:鼓励而非赞美孩子鼓励和赞美间有着微妙差异,却可以改变孩子的观点。
举例来说,当我们称赞孩子考试成绩优异时,与其说:“你考到一百分,我非常以你为荣(赞美)。”不如试着说:“恭喜!你很努力,值得这个分数(鼓励)。”
赞美指向的是结果,而且往往是以大人角度出发,唯有达成父母的期待才值得被肯定,容易让孩子成为“取悦者”;鼓励则看待付出的努力和过程,是以孩子为中心,无论能否获得好结果,只要积极参加过程,就值得被看重,能驱使孩子自我肯定。
“赞美孩子并没有错,但要小心不要总是只给赞美,”美国正向教养协会认证高级导师谢丽尔.欧文(Cheryl Erwin)比喻,赞美好比充满人工调味剂的加工食品,容易让人上瘾,长久下来不仅造成肥胖,也危及健康;但鼓励却像是保健维他命,能真正补充营养。
她也建议家长,多练习下面三种鼓励孩子的对话:
1.描述性的鼓励:我注意到╱我发现______________。
例如:我注意╱我发现到你今天穿了新鞋子。
这是最简单,却也是最常被忘记的鼓励,不一定要带入个人的评价,也不一定要刻意讲什么好听的话,单纯是让孩子感受到他被看见了,有人注意到他的不一样,就能建立连结。
2.感谢式的鼓励:感谢你╱谢谢你的________________。
例如:感谢你╱谢谢你刚刚自己玩,让妈妈可以早点把事情完成。
有时,对孩子表达具体的感谢就是最好的鼓励方式,不一定非得要给奖品。
3.授权式的鼓励:我相信你会_________。
例如:我相信你自己会找到方法做得更好。
这种赋予力量的鼓励,会让孩子感受到更有力量。
事实上,天底下没有哪一种教养工具在所有时候或对每一个小孩都管用,我们必须在自己的教养工具箱中多装一些健康的、非惩罚性的工具,有助于日后在面对孩子的各种挑战时,能先沉住气,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视犯错为最好的学习机会。
许多错误的发生,归因于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与鼓励改善,只在激发对抗。孩子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从错误中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不完美的勇气,储备面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版权所有,转载请加注作者及出处,出处为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cn-parenting)
相关文章
- 不要让老人带孩子做这2件事,影响亲子关系,还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 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的?五种模式,你是哪一种?
- 打造健康亲子关系:多赞扬、慎批评
- 亲子关系——来自交流的挑战
- 亲子关系不好?可能是因为父母没有清楚知道5种爱的语言表达方式
- 亲子关系中最大的伤害,就是父母说“为你好”?
- 亲子关系中的5个“黄金时刻”,家长们千万别错过
- 亲子关系中,没有输赢
- 亲子关系是双向的
- 亲子关系毫无距离?“没有距离的爱”摧毁孩子,家长知道吗?
- 关系大于教育,孩子出问题,试试从重建亲子关系开始
- OH潜意识投射卡牌亲子关系探索
- “倾听”也是一门学问,用好“反思式倾听”,亲子关系才能更近
- “孩子和谁睡,就和谁亲”,亲子关系的建立:从陪孩子睡觉开始
- “我痛恨母亲,可现在我跟她一样”,孩子的宿命,由亲子关系决定
- “扶弟魔”妈妈偏心舅舅,引女儿妒忌,不恰当处置损害了亲子关系
- “有时,我不喜欢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损害亲子关系,怎么破?
- “驯兽师”和“镜子”,父母该如何选?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彼此成全
- 《小欢喜》刷屏背后,暴露了数亿家庭亲子关系的残酷真相
- 《小欢喜》:亲子关系的隔阂是怎么造成的?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