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创造力:来自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产生概念的能力 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 )和( )是有效的途径
现在的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各种早教班培训课的宣传也是打着开发孩子发散思维,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旗号。然而究竟什么是创造力呢?有人认为创造力是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也有人认为创造力是有很多的奇思妙想,还有人认为创造力是能干别人不能干的事。
《爱和自由》这本书说:创造力是指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这个能力来自内心,这个能力是童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自己形成的。
一、那么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而且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
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部分,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视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导感觉,人从客观环境中接受的全部信息,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视觉对人类的生活、学习与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内部感觉是由有机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反映有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人通过外部感觉的观察、倾听、感受再由内部感觉反应出来。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才能进行更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然而成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当孩子做些不对的事情时,就急切地想给他改正,急切地告诉他这不对,应该怎么做。成人的这种干预,会直接破坏儿童的内心发展。
二、感觉经验不能教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意识观念。一天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它玩法的时候,爷爷过来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这破坏了孩子内心的想法,孩子没有固定思维,爷爷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就不断地干涉孩子。我对爷爷说,孩子想怎么玩就让他怎么玩吧!
公园里一位妈妈给坐在推车里的孩子刮苹果吃,孩子一岁多。孩子一直扭来扭去抢妈妈手里的苹果,妈妈一次又一次地将孩子的手推开,还不耐烦的说:“别一直动,我刮给你吃,你自己又吃不来。”孩子眼神瞬间暗淡下来,也不抢了。我能感受到孩子的那种落寞,那种我想动手却不让我动手的失望。很多家长都会这样,觉得孩子不会,弄得到处乱糟糟,还要收拾,索性不给孩子尝试。可是孩子需要自己尝试自己动手才能自己感觉。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就会变成孩子生命里的一部分,那是他自己的东西。但要是别人教的,那是别人的东西,别人的感觉,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三、从感觉训练到产生概念儿童感觉训练主要在6岁以前,这个时间段的孩子有着自发的生命发展需求,但是他对世界依然是一无所知。这种巨大的心智潜能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发展,也就是需要在外界寻找一个配对的事物。在这个时期,不断的对孩子进行感觉训练,重复的次数达到某种数量时,儿童就产生了概念。当儿童配对正确时,他就会自动进行重复练习。
那么感觉训练如何发展产生概念呢?举个例子,蒙特梭利用叫色板给孩子教色彩,色板的第一箱是三原色,每种色两块,共6块。第二箱是11种见色,每种色7块,共63块。通过对比,依次排列,让孩子自己认识。之所以用“色板”来认识颜色,这关系到“指称和命名”问题。
孩子先认识了“色板”,我们再说颜色,例如红色,孩子就会作“色的抽象”。那么孩子在生活中就会去认识和红色有关的东西,这个过程就会快捷和准确,他会发现红色的花,红色的衣服,红色的夕阳,他就会顺着这个规律往前发展。知道红色后,孩子就会去认识其他颜色了。这个过程就是从感觉发展到产生概念,先是感觉训练由自我完成,自己体验、自己经历,最后得出一个概念。这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
把感觉抽引出来并概念化,再把这种感觉表述出来。有一次,孩子画画,他把树的叶子画成红色,树干画成绿色,我并没有纠正他,这个时候他眼中的景象还是一个未被理性修整的对象,从成人的角度说,“他还没成为环境的观察者”,他知道颜色,但他没有成为环境颜色的观察者,他的注意点不在一个颜色上。过一段时间,孩子又画了树,他把树干画成棕色,把树叶画成绿色,把花画成红色,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变成了生活的观察者。儿童是天然的艺术家,这是我们普通成人无法了解的,我们能做的是保护他这种天性。
四、“发呆的”孩子在启动思维机器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昨晚,广场里一小孩盯着远处一直发呆,看了足足有十多分钟。期间,孩子的妈妈不断的叫孩子,“过来啊宝贝”,“宝贝你在看什么?”“宝贝你怎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还和孩子爸嘀咕,这孩子是咋了?傻愣愣的站着发呆。幸好孩子并没有被他妈妈打断。
我顺着孩子看的方向看过去,远远的墙面上有一束光,那是柔和的月光穿过大树照射在墙面上的光。孩子一定很稀奇这光是哪里来的,静静地欣赏了这一番景象。
蒙特梭利教育说过:正常的儿童总在“思考”。他看上去不那么“机灵”,但他总在“启动他的思维机器”。儿童的思维需要时间,因此正常的儿童是沉静而安详的,有时像是“傻呆呆”的,这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思维的过程是对思维对象的组织过程,那这个思维对象又是从哪里来?从他的由现实引起的记忆中来,记忆中的对象是孩子直接从感觉中来。广场里发呆的孩子,那一刻将成为他记忆中的对象。不久后,他便会连结到这个记忆对象。
一位出色的大夫、一位好的厨师、一位音乐大师,或者各行各业中优秀的人,都知道感觉十分重要。感觉是心智和理性的起源,但感觉又将是心智和理性的归宿。儿童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及产生概念的能力。
我是正奔赴在二胎路上的@乐妈叨叨念,一直坚持在阅读和写作中寻找人生的方向,欢迎关注共同讨论育儿知识,分享有趣的事。
相关文章
- 儿童木工:一场创客启蒙,释放孩子创造力的舞台
- 宝宝的模仿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家长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
- 通过纸张的千变万化,快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wind爸爸:从小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 “破窗效应”!孩子的玩具弄乱千万不要收拾,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 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想象力、创造力才是未来致胜关键。
- 乖孩子的人设未必是好事!讨好型人格缺乏好奇心,创造力也较差
- 亲子教育|| 还在为孩子事事包办?毁掉的可能是娃的创造力
- 从小创造力爆棚的孩子,未来人生无限!8款创意拓印画简单又好玩
- 会玩的孩子更聪明!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开发创造力是必要条件
- 十个方法创造性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两大秘诀:阅读和发呆
- 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创造力?原来画画应该这样教,看完恍然大悟
- 孩子“脑洞”打不开、缺乏创造力!想培养,需从“思维韧性”入手
- 孩子会用纯净的想法创造,家长当好引路人,呵护引导孩子的创造力
- 孩子做作业拖拉磨蹭、缺乏创造力,可能都是因为留白时间不够
- 孩子总爱发呆怎么办?好好引导,爱“发呆”的孩子会更有创造力
- 孩子成长有无限可能,父母正确引导,孩子的破坏力就会变成创造力
- 孩子有这3个讨厌特点,不要急于批评,心理学家:创造力高的表现
- 孩子的“天马行空”家长先别打击,保持孩子的“创造力”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