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心理因素与攻击行为,带给我的感受,及一些个人观点 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关于儿童心理因素与攻击行为,有专家认为攻击性孩子积极行动的原因之一就是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将敌对意图归咎于别人。对 8~12 岁儿童的敌意归因与攻击行为加以元分析评价可以看出,两者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而对 5 岁儿童的研究中却发现,敌意归因与总体攻击行为总分不存在相关,但敌意归因与关系攻击行为存在相关。改善自我控制的水平能够抑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
通过对 3~6 年级小学生研究发现,自我控制与愤怒、敌意归因和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且在女孩中,自我控制能够直接预测身体攻击,在男孩中,自我控制通过改善情绪进而影响身体攻击。对 13~17 岁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积极情绪自我调节与愤怒、敌意归因、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积极情绪自我调节对反应性攻击行为影响更为显著,且积极情绪自我调节在愤怒和反应性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母亲对儿童攻击行为有重要影响。
据 6~11 岁儿童的问题行为与母亲行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母亲极端不支持行为明显使得儿童行为问题增多,与此同时情感支持行为能够使这类问题明显削减;并且母亲行为对于这类问题影响具有性别方面的差别,作为母亲实施的情感支持行为可以有效地削减男孩强迫行为、违反纪律、攻击性等,而其极端不支持行为提高了女孩的多动和攻击性。不管男女,皆极为渴望母亲给予的情感支持,假如其过于严重惩罚、体罚儿童等将对儿童造成巨大伤害,久而久之形成固执粗暴且攻击性强的特点。
而对产妇进行为期 5 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母亲的敌意归因对儿童的敌意归因和攻击行为有直接影响,特别是 18 个月时母亲的敌意归因对儿童 5 岁时的攻击行为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其次该研究发现母亲敌意归因与较少的正确育儿行为存在相关,强调了母亲敌意归因可能通过不当的育儿行为进而影响儿童的行为。徐怀冰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和母亲育儿压力、教养态度进行研究发现,母亲育儿压力的困难儿童因子、教养态度的严厉惩罚因子能正向预测儿童的对立违抗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问题行为,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能负向预测儿童的对立违抗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问题行为;并且母亲育儿压力既能直接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又能通过教养态度间接的影响儿童问题行为。
父亲对儿童攻击行为有重要影响。通过对 3~7 岁的父母用问卷法研究,父亲参与育儿活动与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关系,证明父亲的情感参与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唯一重要预测因素,父亲参与教养对攻击行为不存在预测作用。但对 3~6 岁学龄前儿童父亲参与教养、社会能力和问题行为的研究中发现,社会能力与母亲压力负相关,与父亲参与间接护理和休闲户外活动呈显著正相关;控制母亲参与、父母压力、儿童特征等因素后,更多的父亲参与户外休闲活动是较高社会技能和较低愤怒攻击的最强预测因素。
总的来说,我认为从父亲是否花时间与你在一起、是否讨论你担心的事情、有没有帮助你计划未来,以及是否对学校工作感兴趣四个方面对 14~18 岁青少年调查发现,父亲参与教养与青少年的欺凌行为呈负相关,但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保护作用取决于母子关系的亲近程度,母亲参与教养投入低时,父亲参与教养的保护作用更强。通过对父母双方的研究也表明了家庭方面的因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证明,母子与父子两类依恋皆同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双亲依恋安全型儿童拥有最少的攻击性,单亲家庭的儿童攻击性最高。好了,本期分享女人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喜欢此次分享内容,记得点击关注哦,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
- 儿童心理发展学: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更重要?明白这点更重要
- 儿童心理状况:“我有爸爸就没有妈妈,我有妈妈就没有爸爸。”
- 儿童心理疏导——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 儿童越胖越易受欺凌,重视超重儿童心理发展,遏制肥胖欺凌
- 心理学:培养孩子的“读心术”能力,“儿童心理理论”了解一下
- 3岁分床5岁分房真得好吗?儿童心理学家:这个年龄前分房都不晚
- “你要生二胎,我天天欺负他。”儿童心理学家教你引导孩子嫉妒心
- “读心术”真的存在?了解“儿童心理理论”,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 从儿童心理角度出来,分析小孩为什么不听父母的话?
- 公益线上|跟一杯咖啡共同学习《把握0-9岁儿童心理成长》
- 如何解决单亲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
- 孩子经常咬指甲,家长屡教不改?别着急,看看儿童心理师的分析
- 建立儿童心理健康,可不能忘了手机与网络监管。看这里
- 快乐是儿童心理成长的营养素,父母应该看看
- 怎样引导孩子情绪?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将30年经验总结成这200多个小游戏…
- 由几个儿童心理学实验想到的
- 童年的秘密——儿童心理的发展
- 美国针对非法移民“骨肉分离”政策报告:受影响儿童心理创伤严重
- 解读孩子的十种常见行为,做个懂儿童心理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