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读心术”真的存在?了解“儿童心理理论”,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2019-10-04 00:52:07孕产
心理学:分析“儿童心理理论”,培养孩子的“读心术”能力“读心术”真的存在?了解“儿童心理理论”,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本文为小贤爸爸育儿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收藏”

日常生活中我们从小就会猜测别人的想法,如:“我这么做妈妈一定会夸我的”、“老师想让我回答这个问题”、“上司对我的工作报告不满意”、“老婆最近脾气有些大,还是躲着些好”。这种“读心术”平时非常常见,但这种能力也不是天生就余生俱来的。

如《皇帝的新装》中,那个点破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儿,就完全没考虑别人的想法。思考一下:这个孩子是因为天真,还是因为没有理解大家都不识破的原因?

很多人都奢求“读心术”:想读懂甲方是否满意自己的方案;想读懂上司会不会给自己升职加薪;老师为什么不喜欢自己;想让妈妈给买玩具,妈妈会不会同意……甚至是每个心理学家都求之不得的超能力。如果拥有了这个超能力,可以让心理学研究事半功倍。

心电感应虽然还只是科幻剧情,但其实我们只要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都还是具备一定程度的读懂别人心理的能力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读懂别人的心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就像是一个高级模拟器。

比如说,我们可以自己建立一个逻辑模型,来预测网球的发出方向,然后在做出判断,是选择底线防守还是上网截击。

道理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将自己放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体会他们会怎么想、这么想的原因或预计对方的行为。而事实就是,如果我们不能模拟出别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在社会生活中不知所措。

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叫做“心理理论”。

01.什么是“心理理论”

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对黑猩猩的实验研究中第一次提出概念——“心理理论”。

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指自己对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愿望、意图、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逻辑性的预判和解释。

儿童心理理论的出现,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一些心理学家表示,如果心理理论不能成功发展,是导致孤独症的主要因素。

心理学家们为了证明“心理理论”在个体什么阶段出现,需要孩子通过“错误信念”的测试来分析判断。要通过这项测试,孩子需要区分出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可能是不一样的。

这对与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儿童来说,这具的大挑战。

1983年,澳大利亚心理学家Wimmer和Perner开始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并首次创建了一种研究范式,叫“错误信念”。并成为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经典实验。

02.“错误信念”测试(非预知性位置任务,即“Maxi和巧克力”任务。)

【实验内容】

Wimmer和Perner的实验对象是3~9岁的孩子,他们用玩偶向孩子讲述了一个叫Maxi的小男孩的故事。Maxi的妈妈想要做巧克力蛋糕,于是买回食材巧克力。

之后一旁的Maxi看到妈妈将买回的巧克力放进蓝色的橱柜里。之后Maxi就出去玩耍了,同意时间,妈妈将放在蓝色橱柜里的巧克力闹出来做好蛋糕,做好后将剩余的巧克力放进了绿色橱柜内。

在外面疯玩了一下午的Maxi回到家感到自己很饿,想起之前妈妈买回的巧克力就想找来吃。

​实验者问被试孩子:Maxi会到哪个橱柜找巧克力?(而不是巧克力在哪个柜子里)

▶要求被试判断:

①回来后,Maxi会去哪里找巧克力来吃?(信念控制问题)

②Maxi最初帮巧克力放在了哪里?(记忆控制问题)

③Maxi回来后,巧克力放在了哪里?(现实控制问题)

【实验结果】

结果显示,3~4岁的孩子一般不能通过测试,他们会回答巧克力实际的位置,而不是Maxi以为巧克力在哪。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知道巧克力在哪里,但是Maxi却是不知道的。

Wimmer和Perner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孩子们无法站在Maxi的视角,创建另一个不属于、不同于自己的世界的心理模型。这也证明了,这些儿童并不具备“心理理论”。

而4~5岁的儿童的得到的测试结果,却是有着戏剧性的改变。仿佛被施了魔法,大多数孩子们突然可以正确的指出Maxi认为巧克力在哪里,而不再是自己所知道正确位置。

但是,也有一些年龄在5岁以上的孩子,在理解别人出错误上,还是比较难理解的。

最后,6岁大的孩子都可以理解别人对世界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

【实验总结】

通过该实验得出,孩子在4~6岁的时候,开始习得一系列比较基础重要的社会技能,这对他们日后能否在社会中应对自如至关重要。他们开始意识到,别人的想法也不全是对的,个体自身具备说谎的能力,那么别人也同样具备欺骗他们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这种纯真的丧失,会令人感到遗憾;但换个角度思考,这是孩子进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根基。

孩子们从4岁左右开始明白,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世界,实际上我们一开始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一个自己的模型,但这个模型并不是绝对的,很容易出现偏差。

◎其他心理学研究者对这一实验结果提出质疑

在心理学研究中,每一项实验研究都会有很多的其他学者的质疑。这个实验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关于该实验结果的一些争议。如:

问:“实验的时候,孩子是否处于专心的状态?”

回答:“是的,他们正确的回答一些问题,说明他们很专心。”

问:“年龄小的孩子会有不记得故事内容可能?”

回答:“不会。测验中有一个记忆测验,孩子们是通过了的。”

问:“年龄小的孩子是否有不会思考的可能,所以才会指出巧克力的实际位置?”

回答:“有另一个实验中,会刻意让孩子们停下来思考,不过这对低龄儿童没有什么作用。”

这个实验一直都有各种质疑的声音,但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也在不断更新测验方法,发明了其它检查孩子心理理论的实验方法。至今这些方法仍被使用着,发掘我们最初是在何时拥有了他人思想的能力。

03.“心理理论”对于孩子的意义

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多数认为,如果个体心理理论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可以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操作,能够较为准确地分析他人与自身的世界模型,是两者关系更好的协调。

对儿童而言,拥有良好的心理理论,帮助儿童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与同伴、家人以及陌生人相处所必需的。

如,如果儿童对彼此矛盾的心理表征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就可以领悟偏见、欺骗、争执、信念、讽刺、错误观念和辩解等的含义。

明白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自己也是有错误信念的可能,即自己对于某些事的认知是错误的。

当儿童们在意识到错误信念与真实的差异后,把这种意识可以用到相应的关系上的认知,例如,意识到“他们表现得聊得很开心,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想的,是可以早点结束聊天”。

此外,心理理论能力对儿童在语言上的发展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幼龄儿童读物里有大量内容是与角色的信念、愿望有相关的。

例如,故事《小红帽》。这个故事里的小红帽就有一个错误的信念——将狼当作自己的外婆。读者基本上都知道狼是在假扮外婆欺骗小红帽。

但为了是故事剧情连贯,孩子必须要打破已知的事实,认识到小红帽是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真相”的,否则,这个故事就会丧失所蕴含的寓意。

04.影响“儿童心理理论”主要因素

(一)同伴关系

1999年Watson等人经研究得出,与同伴积极相处交往的儿童,其心理理论能力与之呈正相关。

2002年Badenes等人研究发现,在群体中受欢迎儿童比受拒绝的儿童能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由此得出,同伴关系是否良好,对发展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影响重大,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家庭规模

1994年Perner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家庭规模的大小,即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错误信念任务上存在显著相关。

因为家庭成员越多,与儿童交流的机会也会增多,但研究也显示拥有兄、姐多的儿童的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要比拥有弟、妹多的儿童高。

(三)语言(交流和技能)

1995年Bartsch和Well man发现提出母亲更早更多的对儿童谈论愿望,会使儿童更早的提及信念。

1998年Mark和Maureen研究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会更多地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术语。家长在回应儿童时更多的使用“心理状态术语”,有助于孩子对“错误信念”的理解。

语言技术能水平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能力的基础。对儿童早期的语言能力的开发非常重要。

(四)假装游戏

一些研究发现假装游戏和社会理解之间存在正相关,并认为装扮游戏可能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动因。Youngblade和Dunn的研究发现,在33个月时更多参与装扮游戏的儿童在40个月时进行的“标准错误信念”任务重有更好的表现。

05.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理论”能力

⑴与儿童玩假装游戏或角色游戏,促进儿童将自己、物体、角色区分开来。只有将现实和想象的认知表征分离开来,才能完成这些游戏活动。

⑵与儿童讨论过去的事件,也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相关,因为现实世界中有许多表现与认知不一致的事件需要儿童讨论。

其实这类需要儿童探索讨论的事件,在孩子的学前读物中就已经包含了。除此之外,生活本身也是一个呈现很多“心理理论”相关连问题问题的绝佳情境,例如人们常说的“健忘”,总是忘记被挪动过得东西,总是习惯到最初放置的位置去寻找;误解、揶揄、想象、讨论等,都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

与儿童讨论这些事件不仅帮助孩子提高心理问题的语言,还能帮助孩子为完善心理理论能力奠定基础。

⑶对于具有有限语言能力的儿童,相关研究告诉我们,语言在儿童最基本的社会、认知能力中担负重要因素。因此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要相互结合进行,更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

【贤爸小结】

通过实验可知,儿童普遍是在5岁以后才开始拥有“心理理论”的能力。在这之前,儿童是无法区分自身认知与他人认知存在偏差的。

家长可以再日常生活中适当地引导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中,多结交同伴;多使用“心理状态术语”与孩子沟通交流;陪孩子玩“假扮游戏”或“角色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将现实与想象的表征区分开。

培养孩子的“心理理论”能力,避免孩子被隔离在社会之外,在社会交往中拥有“读心术”般的技能。

关键词:心理理论、读心术、“错误信念”测试、假扮游戏、语言(交流和技能)

好爸爸就是我,我就是小贤爸爸。关注我,和您一起聊一聊关于育儿经验和亲子相处的问题,育儿之路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