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你还在用情绪操控孩子吗? 妈妈怎么控制面对孩子的情绪

2022-03-03 10:49:19孕产
孩子调皮捣蛋时,很多父母会用威胁的语气来制止孩子的行为:下面这句话,你说过吗?“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这是大人经常跟孩子说的话,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生气了,孩子就会乖乖地听话,那这样的方法真的有效吗?

孩子调皮捣蛋时,很多父母会用威胁的语气来制止孩子的行为:

下面这句话,你说过吗?

“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

这是大人经常跟孩子说的话,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生气了,孩子就会乖乖地听话,那这样的方法真的有效吗?

“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你还在用情绪操控孩子吗?

威胁的语气,会引起孩子的不安,即使孩子一时服从,也只是出于恐惧,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之后类似的情况还会继续发生,让你更加崩溃。

妈妈怎么控制面对孩子的情绪

用“生气了”制服孩子,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孩子一犯错,大人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其实就是企图用情绪“操控”孩子,怒火之下的家长,往往会把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忽略,让孩子接受到错误的讯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而且用久了还会形成副作用:

性格胆小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

性格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有研究显示,经常对6岁前的孩子生气,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他们会常常处于担惊受怕之中,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又会惹父母生气,缺乏安全感,逐渐就会形成看父母眼色,看别人眼色做事的习惯。

妈妈怎么控制面对孩子的情绪

不仅如此,孩子还会模仿家长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遇到事情十分情绪化,也动不动用“生气”要挟别人,不利于情商的培养。

用“生气了”制服孩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微博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吐槽,觉得非常有道理。她说,我觉得,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的理由经常是错的,随后她讲述了一段在高铁上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曾遇到过:

上次坐高铁,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总是拿脚使劲踢我椅子,持续了很长时间。

我回头跟他妈妈说:“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椅子了?”

妈妈怎么控制面对孩子的情绪

他妈妈说:“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首先,我真的没生气。其次,就算我生气了,其实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告诉孩子,他做错了,错在哪里。

你应该说:“不要踢别人椅子,这是不礼貌的。”

这个妈妈教训的原因说错了,会让孩子误以为“只要周围人不生气,我干什么都可以。”

确实,像这位网友说的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有些时候,父母觉得给孩子讲半天道理,孩子也不太愿意听,远不如跟孩子说“再不听话,叔叔阿姨要生气了”“不听话就让警察来把你抓走”之类的有效;有些时候,父母特别担心孩子会被别人看成是“熊孩子”,所以一着急就这样随口说了。

但这种只求目的不讲方法的管教方式,其实无异于饮鸠止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理性分析,寻求积极解决的方法。

有人说,愤怒的根源是自己无能,因为如果你能想到应对的办法,你就不会发火了。对待孩子的言行,家长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今天,小编奉上几个和孩子沟通的小窍门,绝对实用!

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判性语言

孩子喜欢帮忙做事,比如收衣服、擦桌子、倒垃圾等。原本应该把纸巾丢进垃圾桶的,他却把整盒的纸巾都抽了出来。妈妈习惯性地说:“哎呀,你这是干嘛,弄得到处都是。”孩子像没听见一样,妈妈的情绪也开始受影响。

妈妈怎么控制面对孩子的情绪

同样的事情,另一位妈妈是这样处理的,她蹲下来跟孩子平静地说:“地上都是纸巾,挡着我们没法走路,别这样了。”于是,孩子就真的停止抽纸巾了。

明确表达要求

“宝贝,不要闹了,我们睡觉好不好。”(十分钟过去了还没睡)

“宝贝,再不睡的话真的很晚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依旧没睡)

“再不睡觉,妈妈真的要生气了。”(孩子仍然玩得欢)

……

如果换种说法,这样说:“宝贝,我们必须要睡觉了,现在请闭上眼睛。”(严肃的语气,关灯),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孩子玩玩具,随手一扔就不管了。妈妈一边收拾,一边嘟囔:“和你说了几次了,哪里拿来哪里放好,怎么就记不住?”或者“你怎么又不收拾了,每天帮你收,真是累。”孩子继续做别的事,还理直气壮回一句:“我等会还要玩的!”妈妈又开始一阵叨唠:“真是拿你没办法。”

如果换种方式,你可以这样做:走到孩子面前,和孩子眼睛保持视线一致,告诉他:“你现在要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了,妈妈可以帮助你一起,咱们是先收拾汽车,还是积木呢?”这样,也许孩子就会听进去话了。

我们都希望培养一个守规则懂礼貌,而不是无理取闹的孩子,那么作为父母就更应该拿出耐心来,认真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他成长为一个三观正、素质高的人,这也是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中能够受到尊重与欢迎的最可靠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