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聆听:无须让生气中的孩子马上变好,为避免崩溃,妈妈这样做
很庆幸,身边的8090后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到怎样做好“家庭教育”的学习中,她们购买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科学营养孕育、上培训课,听讲座等等,第一胎照书养,第二胎更是得心应手。
这里,提醒的是,我们家庭教育中,了解“反思性聆听”的相关知识很有必要,它能提醒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弄清楚她的情绪,让她顺利地向身边的亲人表达感受。这很重要。善于表达情绪、善于沟通的孩子,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反思性聆听”释义:在冷静不打扰的倾听中,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我等等。
您期待着孩子幼儿园放学回家能跟你讲讲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但是经常事与愿违,她们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回家后,似乎很沮丧和愤怒,甚至不太愿意再去上幼儿园。
您尝试过安慰她、鼓励她,急于想从孩子口中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很想帮助她解决困扰她的难题。结果,适得其反,经过你穷追不舍的追问,她突然崩了,嚎啕大哭。你不知所措,自己做错了什么吗?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家长总试图让孩子每每遇到心烦的事,都能立刻就好起来,赶快忘记烦恼和不开心,这反而是一种压力。
“父母过度关注子女的情绪和精神,仿佛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好像在完成一项工作一般,必须让孩子随时都是快乐的,不允许有悲伤和情绪低落。” 温迪·莫热尔临床心理学家和作家蒙皮的《膝盖的祝福》: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们 ,不应该剥夺她们体验“悲伤”的权利和感受,她们应该有机会自己从这些低落的情绪中恢复过来。我们应该给她们一些时间和机会。不必要求她马上就从悲伤低落中走出来。
心理学家 温迪·莫热尔说:“如果急于让孩子马上变好,就好像剥夺了他们在放学路上返回家途中一些逗留的乐趣一样,同样也剥夺了她独自过马路的机会。”
就好比,当父母总是为孩子们修理所有东西时,孩子们很难有机会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办法学会如何独自去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解释说,孩子们在家中“偷偷地”释放“难过、悲伤”的情绪,也是他们情绪的“软着陆”。
家是一个安全的空间,我们更应该让孩子明白在家里,可以释放自己所有的情绪。所以,让她们的悲伤“飞”一会儿吧,别急于总是让孩子马上好起来,马上就得表现出开心的样子。
对于孩子们来说,上学可能已经让他们筋疲力尽,因为他们花费了大量精力进行自我调节,天生好动的人,得按捺着性子足足坐满45分钟,而且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这样的行为习惯。这些情绪,孩子们从不知道该如何发泄和表达。如果没有宣泄的出口,日积月累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压力。
(这让我回忆起我的童年,每次我放学回家放下书包,我爸爸都会很体贴很安慰的说一句:“我的乖女儿回来啦,上学耗心神,我们爸爸妈妈劳动是耗费体力,你读书是耗费脑力和心神,也和爸爸妈妈一样的辛苦,快快来坐下,休息一下哈!我最爱我女儿了,我女儿读书用心,比别人家孩子好太多了,好好休息啊……”当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真的整个人都放松了,非常感激爸爸竟然说出了我无法表达的疲惫,同时,对我那么肯定让我有动力继续好好学习……那段时间每次回家都会很开心,因为明白爸爸是跟我一个阵营的,他挺我!)
临床心理学家Carla Marie Manly博士也说:“孩子们往往在一天结束时感到情绪疲惫,只有他们回到家中得到好的休息和释放时,他们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才会逐渐增强。”
孩子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结束后,期待着赶快放学,赶快回家。但是如果他们一回到家,就看到爸妈像研究怪物一样研究他们的微表情,不停的盘问他们,打扰他们,这只会使他们感到更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唠叨和盘问,是对孩子自我修复时间的一种侵犯。” 心理学家温迪·莫热尔说。
有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听。就像成年人一样,孩子也需要发泄。
独立顾问兼教育家罗比·福克斯(Robbye Fox)告诉《华盛顿邮报》记者:“如果我们赶得太快,太超前,我们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比实际严重,或者他们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建议父母尝试练习“反思性聆听”。当父母尝试理解孩子表达出来的想法,然后将其复述一遍给孩子听,以确认我们确实了解和明白了孩子想说的话。这很重要。
例如,孩子因为无法完成学校组织的一项活动/竞赛而感到很失落、沮丧。爸妈别急着下定论说:“不要紧啊,没什么!”而应该说:“哦,所以今天的活动/比赛确实有点困难,是吗?”当她回答“是的”时,请尝试并帮助他们表达出感受,“哦,原来这样啊,我的孩子因为这比赛竞争对手太狡猾了,竞争对手是高年级的学生,对方人高马大,我们暂时没有赢,所以感觉到很不开心啊,妈妈知道了,这没什么!没关系,我们多练练,试过一次我们下次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每当孩子们感到自己被家人“听到”时,都会情绪降下来,走到爸妈给的安全的港湾里。
让孩子尽情发泄,尝试让她自己找出情绪的症结所在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持牌心理治疗师哈珀·韦斯特(Harper West)在网站上分享说:“父母可以花更多的时间 “讲故事,提供类似事件的解决方案,发表意见并引导和敦促正确的行为”。当父母自身提高练习“反思性聆听”的能力时,会将和孩子的对话带入一种安稳的心绪中。
父母经常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保持反思性聆听,可以帮助孩子自我调节情绪后,冷静地表达感受。
告诉孩子“世界上美妙的感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同样,糟糕的感觉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总是此消彼长,循环往复。” 这句话是婚姻与家庭治疗师艾默里·卢斯·鲍德温(Emory Luce Baldwin)经常用来疏导约谈人的话。
与其尝试评判孩子的情绪的好坏,不如让孩子想出如何让自己“感觉更好”的方法。“太可怕了!讨厌上学?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生在福中不知福,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了你能好好读书多么辛苦地赚钱吗?……”这样的话,请换个方式跟孩子说,因为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孩子很难理解的。
下次发现孩子不高兴时,请提醒自己,我们作为父母的角色,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和提高起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没有对错,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当孩子用极端和错误的方式表达时,我们先要接纳它,理解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情绪,而后才是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表达感受。怎样正确地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低落期,偶尔感受痛苦和失落,才更能拥有反弹的力量。
相关文章
- 妈妈买了一个"孩子"陪宝宝,结果宝宝崩溃大哭,想要二胎得这么做
- 妈妈假装生气吓孩子,平白无故让孩子遭了罪,妈妈不要再“赌气”
- 妈妈夸孩子“你真棒”,孩子却崩溃大哭,你真的会鼓励孩子吗?
- 妈妈有问题责怪孩子,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小孩会很无辜
- 孩子一生气就打妈妈,这该咋办?
- 16岁女儿深夜跳楼,妈妈彻底崩溃:放弃自我的爱,对孩子最深的害
- 1岁孩子生气拍自己的头,是自虐吗?妈妈多虑了,这不是个别现象
- 4个月宝宝被妈妈批评,没想到孩子脾气有点大,宝宝:哼,我生气
- “你再这样,妈妈可要生气了”,别用情绪控制孩子了,他会很受伤
- “再这样妈妈生气了!”丢掉恐吓式教育 这句话更能让孩子听话
- “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你还在用情绪操控孩子吗?
- “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用情绪操控孩子,比起打骂更伤孩子
- “妈妈,我好怕!”孩子恐惧到崩溃,你还在讲道理?
- 两岁孩子教什么都不学,爸爸妈妈都不会怎么训练,要崩溃了,怎么办?
- 两岁孩子竟然失踪半小时:一个妈妈对外出安全的痛心反思
- 为什么孩子可以任性,先生可以发脾气,只有妈妈要忍不能生气
- 二胎妈妈深夜崩溃:“我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可是不管用啊!”
- 分析妈妈带孩子更容易崩溃背后的故事
- 哭到崩溃的孩子、情绪失控的妈妈,孩子别哭了,妈妈带你跳楼吧
- 幼儿园马上开学,这里有一份物品准备清单,请孩子的妈妈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