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讨厌你!”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到底是在说什么?
文|抹茶妈妈
周末,闺蜜跟我诉苦,最近家里四岁的儿子动辄就对她喊“妈妈,我讨厌你!”严重的时候甚至对她“拳打脚踢”,虽然还不至于造成什么“杀伤力”,但是也让人烦心和担忧。
“孩子这么爱闹情绪,是不是家里把他惯坏了?以后上了学可怎么办?”
父母们的担心不是全无道理,当孩子频繁表现出“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们应当适时引起重视。
但这种重视绝不是对孩子一味地“放纵”、“劝导”甚至“打压”。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尔曼将亲子情绪互动类型划分为四种:忽视型、否定型、放任型和情绪教练型。
其中前两种类型的家长多习惯采用轻视、诱惑、批评或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情绪问题。
比如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说“没事,慢慢就会好了”或者“不哭了,带你去买冰激凌好不好?”甚至直接揍孩子一顿。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缺乏认识自己真实情绪的途径,会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人生。
成年后,面临情绪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第三种放任型的家长则走到另一个极端。
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接受、放纵孩子的所有情绪。
被这种方式养育长大的孩子,往往自私自利,同时伴有暴力倾向,伤害别人,也可能伤害自己。
只有第四种情绪教练型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情绪稳定,自尊自信的孩子。
因为他们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同时帮助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认可,才有勇气去面对更多的难题和挑战。
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互动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掌控情绪能力的培养。
那么要做到理解、尊重孩子,首先就要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语言”。
1、“我遇到困难了,快来帮帮我”
当孩子喊出“我讨厌你”的时候,通常是一种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的表现。
孩子因为年龄的缘故,表达能力尚有欠缺,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无法准确地描述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理解到,孩子就会感到非常挫败和无助,这时就只能化为一句笼统的“我讨厌”,就像成年人经常抱怨的“我受够了”一样。
当孩子因为挫败而哭闹时,其实是在说“我遇到困难了,快来帮帮我”。
2、我需要“爱”和“关注”
很多时候孩子的激烈情绪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
在北京卫视录制的一期节目《爱幼星球》中,一个3岁的小男孩睿睿经常喜欢大声地尖叫和哭泣,这让他的家人很头疼。
现场专家中国儿童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雅莲看过视频以后,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原来这是一个二胎家庭,睿睿还有一个5岁的哥哥,但是家里人因为比较忙碌和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在很多事情上忽视了睿睿的感受,还导致和哥哥之间的一些争吵,所以睿睿就只能采用闹情绪的方法来吸引大家对他的关注和爱。
张雅莲说:“孩子哭,归根结底,就是最简单的一句话。孩子意思是说,嘿看这儿。”“就是吸引大家注意力的。”
3、“我不想离开你”
随着孩子长大,会经历几次跟父母的“分离焦虑”,这时孩子也最容易无端地“发脾气”。
例如早上妈妈着急要去上班,孩子却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拦着妈妈不让出门,这时候如果父母不理解,甚至责骂孩子“不懂事”,就可能会发生文章开始的那种情况,父母应该明白,其实孩子只是想说“我不想离开你”。
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无论孩子表现出多么的“不可理喻”,背后隐藏的其实都是对父母的“爱”。
他们需要的只是简单的“我们爱你”“关心你”和正确方法的引导。
只要爸爸妈妈们关注到孩子情绪变化背后的真正原因,不把这当做孩子“个人品性”上的问题去看待,这类问题就不会固化在孩子身上,得当的处理甚至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那么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该怎么帮助和引导孩子呢?
1、转变观念:情绪不分“好”和“坏”
家长们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情绪不分“好”和“坏”。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开心”“喜悦”是好的情绪,而“讨厌”“愤怒”是坏的情绪,其实不是这样的。
曾经在一个“情绪管理”的心理辅导课堂上,一位老师问大家对一件粉色衣服的看法,在场的人有的表示喜欢,有的表示不喜欢。然而我们都清楚,对这件衣服来说,不能说“喜欢”是好的,“不喜欢”就是坏的。
情绪其实也是一样,每一种情绪都是内心感受的一种表现,都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负面”情绪对我们的“不利”影响可能更大,但是不能否定这只是人类正常情绪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积极去面对和接纳它,而不是逃避和排斥。
关于这一点,推荐家长和孩子们看一部迪士尼电影《头脑特工队》。在这部片子里,你会发现“愤怒”和“忧伤”有时也是很可爱的,在关键时刻甚至能发挥大用处。
2、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当孩子因为某件事产生焦躁的情绪,开始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对孩子进行“说教”:“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原因是……”“早就跟你说了,不要这么做”“这样做对你不好”。
家长们自以为是的大道理此时却平息不了孩子的怒火,事态往往会变的更糟,孩子会哭闹得更凶。
原因就是人在情绪不够冷静的时候,是无法做出理智的判断和行为的。
想想如果大人在单位里受了领导的批评,回到家里,家人跟你说“早就跟你说了,不能这样做”或者“你受到批评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你会是什么反应?会不会想要扔东西走人?
所以说,不管是大人也好孩子也罢,遇到问题的时候先想办法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再去解决眼下的问题。
3、最好的方法:复述“情绪”和“问题”
美国作家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写到:“禁止并不能使强烈的情绪平复,但是如果听他们说话的人接受他们的想法,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那么他们情绪的强烈程度就会减弱,身上锐利的尖刺就会消失。”
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一对兄妹正在玩耍,突然妹妹推翻了哥哥的城堡,哥哥气得满脸通红来跟妈妈告状,妈妈同情地说:“哦,妹妹打翻了你的城堡,那你一定非常生气了。”“我是很生气。”哥哥说完就转过身回去继续玩了。
他的妈妈没有说“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也没有问“是谁先引起的”,如果妈妈采取这样的说法,想必哥哥的怒气一定更盛,或者又将展开一场兄妹大战。
很多时候,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往往超过家长的预估,只要给予他们相当的理解和信任,孩子自己就会找到事情的最优解决方法。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同时,放手多给孩子机会去练习。
有人说,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最需要爱。愿每一份“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都能被“看见”,愿每一个“情绪宝宝”都能被温柔以待。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抹茶妈妈,致力于陪伴孩子“快乐成长”,愿与你分享育儿路上的点滴。
相关文章
- 孩子说“妈妈,我讨厌你”的行为,属于展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
- 为什么很多孩子讨厌在幼儿园拉粑粑,原因说出来都让妈妈心疼
- 妈妈心想:这孩子智商到底是随了谁?网友:“言传”不如“身教”
- 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妈妈不开心,孩子回家都不敢笑
- 妈妈的情绪里藏着孩子的未来,杜绝吼叫创伤,戒吼策略学起来
- 妈妈的情绪,是孩子看世界的镜子!
- 妈妈说“讨厌自己5个月大的儿子”,哭闹就想打他,正常吗?
- 妈妈,我没有、不是我,孩子的谎话到底要不要“戳穿”?
- 妈妈:“有什么好哭的”压抑孩子愤怒情绪,是你最大的失职
- 孩子上学,家长却暴露焦虑情绪,过分关注或许反而惹老师讨厌
- 孩子上小学就化妆,妈妈到底是应该管还是不管?家长别太较真
- 孩子上幼儿园后,全职妈妈想去上班,到底可行吗
- 孩子上幼儿园后,全职妈妈想去上班,到底可行吗?
- 孩子到底和谁最亲?看他的3个评判标准就知道,妈妈不一定是第一
- 孩子告诉妈妈自己多次想自杀,离婚后的养育从正视情绪感受开始
- 孩子的颜值和智商到底遗传爸爸还是妈妈?
- 孩子讨厌吃某种食物,比如胡萝卜,到底要不要逼他吃?
- 孩子身高,到底是遗传爸爸还是妈妈?
- “你再这样,妈妈可要生气了”,别用情绪控制孩子了,他会很受伤
- “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你还在用情绪操控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