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若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很多教育都是无用的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很重要
每个孩子小时候,在面对父母提出的要求时,可能都会在心里嘀咕这么一句:“你要我做,你自己怎么不做呢?”
这句话看似幼稚不讲理,其实恰恰从根本上指出了问题的要害。
父母的行为就是其信念的最直接表现,真正相信的东西,是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
一个嘴上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而自己整天却只会打麻将、追剧的家长,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信服的。
就像很多父母,苦口婆心告诉孩子要阅读,自己在家中却从不读书;
孩子一玩手机就发脾气批评他,自己却拿着手机玩个不停;
告诉孩子要与人为善,不在背后说人坏话,自己却总喜欢对别人的事说三道四······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如果父母没做好榜样,教育的力度和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
父母是什么样,远比为孩子做什么重要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项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长期跟踪研究。
研究调查了1000所学校里20000多名儿童的学业进展,来揭示究竟哪些因素和孩子的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
最终,出现了一个颠覆常识,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
结果表明: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是父母本身的特点,比如孩子拥有高学历的父母、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家中藏书多;
而“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比如孩子拥有完整的家庭、父母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区、每天为孩子读书,对孩子成绩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讲故事专家孙敬修曾意味深长地对父母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您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
在孩子还小,对世界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标杆。
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模仿父母,从做人的品德,到做事的方式,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性格和习惯,伴随他一生。
等孩子大了,即便可以分辨父母行为对错,大多数情况下也很难逃离长期以来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会接近父母那个样子。
《格林童话》中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爷爷老了,吃饭时饭菜常从嘴里漏出来,儿子儿媳便不让他上桌吃饭,只让他在火炉边吃。有一回爷爷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儿媳妇破口大骂,说以后要改用大木盆给老人盛饭。
有一天,夫妻俩看见儿子米沙在地上摆弄一堆小木片。父亲问米沙在做什么,米沙回答说:“爸,我正在做木盆呢,等您和妈老了的时候,我好用这只木盆给你们盛饭。”
夫妻俩听后面面相觑,十分惭愧。从那以后,他们又重新把老人请上桌吃饭,并细心照顾。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应该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与反思,改正坏习惯,以身作则。
父母要求孩子之前,需先做好自己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
父母树立的良好榜样,会让孩子随时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向父母靠近,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动,比靠讲道理、时刻监督,更能让孩子感同身受。
而父母在以身作则的过程中,也能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从而与孩子之间达到更好的亲子相处模式。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教育孩子时,就是直接以自身做榜样。
他热爱读书,每晚7点后就是他的学习时间,这段时间谁都不许打扰,不论天气炎热还是寒冷,从不更改。
正是以自身的行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的这种“读书无止境”的观念,悄悄植入了孩子心中。
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说到底,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遵守社会公德,不逃票、不随意穿马路,公众场所不大声喧哗、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对别人造成的不便,孩子也会形成规则意识,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有责任感;
保持良好品格,诚实守信,宽容大度,不随意评价别人,注重情绪管理,孩子才会拥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人格;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作息规律,爱整洁,物品用完回归原处,做事有计划有条理,这样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形成良好的习惯,受益一生;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父母热爱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或是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都有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父母自身的学习。
这些榜样的力量,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需要父母的努力和自律。
与其为孩子的教育殚精竭虑,不如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放弃了自我成长和完善。
总而言之,育儿先育己,否则你付出再多,可能都是无用的。
信息来源:网络,文章重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教育孩子很难?很多父母都这样做
- 父母上进是对孩子最大的教育!“榜样的力量"父母都应该了解下
- 父母教育需和老人做好沟通,得到老人的配合,教育孩子才会更容易
- 19岁女孩患癌7年花百万: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欠缺一堂生命教育课
- “凭什么说谢谢”,孩子缺乏感恩心,是父母的“共情教育”没做好
- 上学路上叮嘱孩子看紧家长,防丢意识不能少,父母要做好安全教育
- 家长心胸会影响孩子三观,父母遇事别冲动,应给孩子做好榜样
- 家长教育孩子做好这4点,娃学习超自觉,父母不用再为成绩发愁
- 情绪化是最无用的教育!父母心平气和,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 有人说“很多父母教育失败:一直以孩子为中心,忘记了自己应该怎么生活”对此你怎么看?
- 做好必要的学前教育,别让孩子绊倒在起跑线上
- 做好这七点,隔代教育为孩子带来益处多
- 孩子不专心、易分神?父母做好这3步,帮助孩子进入“投入状态”
- 孩子不听话,很多家长用骂或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对吗?赶紧收手吧
- 孩子与父母间的3个问题对话,很多父母要反思,这样做对吗?
-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 孩子为何出现厌学?父母怎么做好呢?
- 孩子习惯讨好别人失去自我,这才是最好的回报,很多父母理解错了
- 孩子会遗传父母很多特质,到底孩子会从父母身上遗传哪些基因呢?
- 孩子厌学父母应该怎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