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多大读经典书合适? 孩子适合读的经典著作

2022-02-24 21:16:27孕产
我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给她读《红楼梦》,及其它通常是大人才读的经典名著,许多人觉得奇怪,给这么小的孩子读这些,孩子能懂吗?现在又有人问我,孩子多大读红楼合适,哪个版本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呢?我索性在这里说说我对于孩子读书的看法。

我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给她读《红楼梦》,及其它通常是大人才读的经典名著,许多人觉得奇怪,给这么小的孩子读这些,孩子能懂吗?现在又有人问我,孩子多大读红楼合适,哪个版本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呢?我索性在这里说说我对于孩子读书的看法。有些话不吐不快,说出来了痛快一把自己,或许同时还能给他人带来一点益处。

说到读书,《红楼梦》是想绕也绕不开的话题。我不是生长在书香之家,小时候偶尔能接触到经典书籍,四大名著中其它三本我都是囫囵吞枣乱读一气,只有《红楼梦》让我流连忘返、沉醉痴迷,一本书不离不弃读了半生。每当无聊找不到可读之物时,我就会拿红楼来消遣,有了kindle后,最先下的书也是这本。如此这般,怎能怪我在教育孩子时,无论何时何地,讲起道理或打起比方来,总也逃不过红楼。

一本书的作用怎能如此之大,在教育孩子时简直放之四海而皆准。《红楼梦》,从大处讲,那是太浩瀚了,可以说是集中华文化之大成,诗赋词曲、琴棋书画、礼教宗规甚至吃喝玩乐无一不包。从小处讲,则是亭台楼阁、飞鸟草虫、人生百态、七情六欲,件件精细惟妙惟肖。娇喘微微的黛玉,天然率性的宝玉,雍容大度的宝钗,泼辣弄权的熙风,以及一众各色人物,说不尽的繁华如烈火喷油,道不完的沧桑似水涸湘江。

父母若是把红楼读透,给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有了最好最全的素材,可谓是顺手拈来,活色生香。当到江南园林游春时,你可以用大观园的好词为孩子描述得情景交融,所谓“凹晶馆”“凸碧庄”“杏帘在望”“怡红快绿”都用得上;当孩子学做手工时,你可以借用莺儿的“松花配桃红”“金色得用黑色才压得住”的配色观充当女红高手;当孩子学烹饪时,那“一两银子一个的鹌鹑蛋”“用数只鸡做配料才得的茄鲞”都是你的谈资;当孩子学作诗时,你可以聊一把“桃花社”背几阙“海棠诗”。还有医药、古玩、同性恋、戏曲生旦、婚丧民俗等,样样精彩,字字珠玑,真可谓满地宝玉,俯拾皆是。

孩子适合读的经典著作

孩子多大读经典书合适?

我们读的经典当然不仅限于红楼,鲁迅的书也是我们爱的,比如闰土的憨厚老实、祥林嫂的悲苦凄凉、孔乙己的落魄艰辛,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历历在目。读后带孩子到绍兴鲁迅故居去,看百草园的枣树,寻找三味书屋课桌上的“早”字,再到橱窗里辨认阿长给鲁迅的《山海经》。如果去日本,必得读过川端康成的《雪国》、看过山口百惠的《伊豆的舞女》;去台湾则得先读过三毛琼瑶,再了解宋美龄蒋介石,让旅行和阅读交相辉映。加入文化涵义的旅行能让孩子更充分享受旅行的乐趣,而不是下车用一双空洞的眼睛看山水,上车埋头激战于电子游戏中。这样书香熏染寓教于乐中培养的孩子,就算得不到全A,当不了学霸,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吧。

人因为读过经典而有了书香,城市因为经典而有了底蕴。《消失的地平线》让香格里拉成为人们魂牵梦绕的心灵故乡;《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让巴黎闪耀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魅力。我们去哥本哈根的理由是看安徒生的美人鱼,去日本涩谷的理由只是看一眼车站旁的忠犬雕像。如果没有了人文欣赏,没有了经典阅读,旅游对我们的意义不过是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奔向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坐地日行八万里,我们何苦劳命伤财,跟吉普赛人一样流浪四方不得休息。

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世人喜欢用动物来编出各种故事给孩子读,我唯一想得出的理由是因为大人觉得孩子小,不谙人事,所以会比较容易谙动物事。大人们一边给孩子吃着鸡鸭鱼肉,一边告诉孩子小鸡多可爱小猪多憨厚。孩子无法明白此鸡非彼鸡,此肉非来自于彼猪,只能牵强附会逻辑混乱。这样严重的言行不一致,会教育出怎样矛盾纠结的孩子。无怪乎当孩子长大,面对着这个荒谬绝伦逻辑紊乱的世界,许多人会在颠倒无绪中走向人格分裂。

桐很小的时候,我的家里堆满了当当网上可买到的,几乎所有我觉得可以读的绘本,她喜欢的书无一例外都是以人为主角的。且不说《灰姑娘》、《白雪公主》、《美人鱼》之类,我们经常会有多至五个从简到繁的版本,她百读不厌。其它绘本及书,她爱读的依然是关乎人类情感,能够抵达心灵的故事。比如《我的爸爸叫焦尼》、《爷爷变成了幽灵》等,每次我读给她听时,她的眼睛里总是从好奇期待到慢慢有泪光闪闪。虽然是两三岁的孩子,你一定以为她不能了解单亲家庭及死亡等深刻的主题,但是她的眼神,她一遍一遍要求听的热切,难道不就代表了她的懂得?让美好珍贵的情感滋润孩子的心田,不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吗?

孩子适合读的经典著作

有一次,我带桐去看越剧《西厢记》,有小朋友家长听说了,愕然地说:你怎么带孩子看这个?按她的观点,《西厢记》是淫秽的,儿童不宜的。孩子真的应该隔绝在成人世界之外吗?给孩子看谈情说爱甚至有性描写的故事,是有害的吗?我以为,人类的所有情感,无论亲情爱情,只要是健康的,都是美的。孩子虽然小,但是是人就会有正常的人的情感。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启蒙教育中贯穿情感教育,我以为是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

至于性的方面,许多父母担心给孩子看谈情说爱的书,会有不良影响。在这里,我们首先得纠正一种认识,那就是性是见不得人的丑恶的东西。诚然,在我们的文明下,性是不能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但是性本身是丑陋的吗?亚当夏娃的性是丑的吗?裸露的大卫和维纳斯是丑的吗?不是。既然性是人类无可回避的一部分,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美好印象,对孩子进行正确客观的引导呢?如果孩子认为性是丑陋的或者对性一无所知,青春期时就容易报复性地反弹对性产生狂想,谈婚论嫁时就可能变成性变态或性冷淡。

我对于性方面内容的处理是,不刻意渲染,不大惊小怪。当孩子看电影里面有性爱镜头时,我会对孩子说:这是演给大人看的,你可以闭眼休息一会,等这段过去了再看,她会很自然地接纳我的建议。对于文学作品里过于成人化的描写,我们也可以一语带过,不深入讨论过度细究。我们更多地是让孩子看到爱情美好的一面,看到故事人物鲜活的情感心路,我以为这对于孩子理解世界探索心灵是极有裨益的。

所谓经典,就是经历过历史检验的大多数人一致认为好的作品。曾经有一句话说:经典就是那些常被推荐的你怎么看也看不懂的东西。确实,如果我们不是从小被灌输好的深刻的东西,我们就会习惯浅薄而乐于娱乐至死。我们之所以读不懂经典,是因为我们接受了太多兔妈妈熊宝宝的动物教育,而缺少直击人性抵达心灵的美的熏陶。

孩子适合读的经典著作

有人说,经典书那么难懂,如何让孩子接受并爱上它呢?我的经验是全方位灌输、无孔不入地渗透。看不懂小说?那看电影;看不懂文字?先来图画。再有戏曲,歌舞,朗诵,总有一样适合你。比如我们读红楼,是图片、文字、电视、越剧一齐上的,让红楼的信息全方位地扑面而来,孩子想抗拒也无力了。那段时间,我们天天听的唱的是电视剧里的曲子或王文娟徐玉兰的越剧。

我还喜欢带孩子看昆曲,幽幽的,袅袅的,不悲不喜,犹如隔了水面听尘世的声音。一波三折的身段,婉转顾盼的眼神,于细微处纤毫毕露的情感,和着那温润秀丽的一字一腔,醉人于春风。我们在昆曲《牡丹亭》里看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绝世之恋,在“姹紫嫣红,断井颓垣”里感受元曲的韵律。看到杜丽娘读“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时,先生说到关关是鸟叫声,我和女儿就常常笑闹着喊“关关”,模拟鸟叫,开心至极。

读经典不是为了炫耀说我读过什么,而是为了让经典的精神深入骨髓成为你灵魂的一部分。泛泛而读、夸夸其谈是有违经典精神的。怎么让它进入内心,除了反复阅读,还可以运用于生活,借助经典的人物帮助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比如探春的把大观园承包给大妈们料理就是活脱脱的改革开放的案例,宝钗在处理人情事故上的体贴周到亦是待人接物上最好的教材。父母如果把经典运用于生活,孩子自然就能慢慢了悟其中的精髓。

记得我们在北京大栅栏玩时,桐看着玩偶店里各种人物造型,她能一一辨认黛玉湘云巧姐等金陵十二钗,但是对于昭君貂蝉玉环西施四美,她却是陌生的;她认识京剧里的包拯、秦香莲,但却识不得穆桂英和杨四郎。由此出发,对于更多的经典,我们又有了读的理由。

总之,多大孩子可以读经典?耳濡目染,全方位渗入,越早越好,让经典成为孩子灵魂中最好的陪伴,让孩子的世界成为人世间最美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