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婴幼儿大脑发育要刺激,心理学家:警惕脑损伤,开发孩子智力3法

2022-02-18 01:48:34孕产
我家楼下新开了一家早教中心,我女儿的同龄小玩伴们大多报名了,在这里她们可以进行“音乐、美术、数学、外语启蒙”,为上幼儿园做准备。有妈妈问我:“怎么不把你家娃送过来一起学习,开发智力啊?”我们说话间,邻居家4岁的小俊,边哭着要挣脱他妈妈的手边说:“不去不去我就是不去。

我家楼下新开了一家早教中心,我女儿的同龄小玩伴们大多报名了,在这里她们可以进行“音乐、美术、数学、外语启蒙”,为上幼儿园做准备。

有妈妈问我:“怎么不把你家娃送过来一起学习,开发智力啊?”

我们说话间,邻居家4岁的小俊,边哭着要挣脱他妈妈的手边说:“不去不去我就是不去。”

见这情景,妈妈们问小俊妈:“孩子怎么了?”

小俊妈叹了口气,压低声音和我们说:“要送他去‘优宝贝’学画画,之前学得好好的,最近厌学情绪越来越大,今天彻底爆发了,不愿去。”

“童年只有一次啊,让他玩他喜欢的吧,不要强迫孩子学。”丁丁妈说。

“早教老师说4岁是孩子形象视觉发展的敏感期,所以我就送小俊去学了,还不是为了他好,这下他不愿意上课,都不知道咋办了。”小俊妈妈嘀咕着。

给孩子报了某某早教班,孩子不愿意上……这样的情景,你遇到过吗?

“5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0~4岁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形像视觉发展最敏感,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的最佳期。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和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0~5.5岁。”

很多早教机构都会打着类似的广告语,告诉你,孩子在哪个年龄段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一定要把握好时机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过期不候哦,可别让你家孩子早早就输了。

这话,靠谱不?

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的研究表明:

0~3岁儿童的大脑处于飞速发展期,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大脑智力开发的敏感期。

这时期的大脑需要适当的刺激来促进智力发展,但更要警惕刺激剥夺造成的脑损伤。

什么是大脑的可塑性?

这是百度百科的解释。

在0~3岁时,大脑发育的目标是形成神经联结,以保证重要技能的掌握。当大脑正在形成新的突触时,其可塑性是最大的。

除了神经元的突触联结活动,此时期大脑两个半球也在进行专门化。专门化的意思就是,大脑的左右半球,各司其职。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揭示,左半球擅长对信息进行加工,更擅长处理语言和积极情绪信息。右半球擅长加工空间信息,调节消极情绪。

脑科学家发现,大脑中那些高度可塑的皮层,许多区域还没有形成专门化的功能。因此,这部分皮层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如果大脑的某部分受到损伤,其他部分能够代偿这一部分的功能。但是一旦大脑专门化形成后,某一区域如果受到损伤,这一区域掌管的能力就不能或不易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了。

可塑性对婴幼儿大脑发育的意义开启了智力开发的敏感期

美国儿科学会把0~3岁叫作“大脑发育的关键一千天”。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各项大脑功能都有发育的敏感期。

比如,孩子的视听、情感、语言、社交等这些功能的发育敏感期,峰值都在3岁以前。换句话说,孩子3岁前,很多习惯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

而学龄后,也就是6岁以后,大脑发育的敏感性就会快速下降。所以,要让大脑发育好,抓住“生命开始的前几年”更为有效。

例如在孩子语言能力的开发方面,有研究表明,孩子语言的敏感期峰值大概在1~2岁之间,这时候家长要多跟孩子说话,描述、解释不同的事,尽可能多地刺激孩子的语言中枢。之后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学习速度都会提高。

提供重组某些大脑功能的机会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提到:

脑科学家们主持了一项大型研究,对出生前或出生后6个月内大脑皮层受损伤的儿童进行了追踪,重复测量其语言和空间能力,直到青少年期。

这些儿童都经历过早期的大脑惊厥或脑出血。但无论损伤发生在左半球还是右半球,儿童的语言发展都有一定的延迟,并持续到3岁半左右。这一事实说明,儿童的语言功能在早期受到大脑的广泛影响。

但是到5岁时,这些儿童的词汇和语法能力都赶上了正常儿童。其大脑中未受伤的区域,无论是左半球还是右半球,都对受损功能区承担的功能进行了补偿。

科学家们还发现:

相比语言,早期脑损伤对空间能力的影响更大。让学龄前至青少年期的儿童模仿一些设计任务,早期右半球受损的儿童在进行整体加工时存在困难,不能准确表征完整形状。而左半球受损的儿童能够把握完整形状,只是会忽略一些细节。

但总的来说,“在生命的前几年里,大脑的可塑性远远大于以后的年龄。它能重组大脑各区域的特定功能,这是成熟的大脑做不到的。”

在婴儿期受过脑损伤的8岁男孩具有发展良好的语言技能,但是完成空间任务仍感到困难。由于大脑早期的高度可塑性,他未受到严重影响,因为老师给他提供模仿和创建图形设计的活动增强了他的空间技能。

高可塑性也有代价

虽然在对早期脑受损儿童的跟踪实验中,其语言和空间能力表现出了具有令人惊异的恢复能力,但这些孩子到了学龄期,科学家们观察到,他们在一些复杂心理能力上仍存在“缺陷”。

例如,他们在阅读和数学上的进步速度很慢。在讲故事时,他们比大脑未受损伤的同龄人使用的陈述句更简单。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大脑的高可塑性需要付出代价。当健康的大脑区域代替了受损区域的功能时,会出现一种“拥挤效应”:同样的大脑区域要完成多重任务。因此,与没有受损的大脑相比,受损大脑加工信息的速度较慢、准确性较差。而复杂心理能力实现的过程,恰恰需要大脑皮层很多区域的参与,这就受到影响了。

是什么在影响婴幼儿的大脑可塑性?

除了遗传因素,科学家们认为婴幼儿早期接收到的刺激、经验是影响其大脑可塑性的关键因素。他们根据刺激、经验大小对儿童大脑可塑性的影响,把儿童大脑的发育分3种类型:

1.刺激剥夺型

在0~3岁大脑的快速发育时期,刺激、经验至关重要。动物研究证实,早期的极端感觉剥夺会导致永久性的大脑损伤和功能丧失。

比如,早期各种视觉经验对大脑视觉中枢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如果对出生1个月的小猫进行光剥夺,哪怕只有3~4天,这一脑区也会退化。如果把4周的小猫一直关在黑暗中,其大脑的损伤就会非常严重,而且是永久性的。

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他们发现缺乏早期刺激会损害儿童大脑应对压力的能力,对其身体和情绪健康造成长期不良影响。

在一项大样本的追踪实验中,研究者调查被加拿大家庭收养的儿童的发展情况,这些儿童出生后的前8个月或更长时间是在极度缺乏刺激罗马尼亚孤儿院度过的。他们与出生后不久就被收养的同龄儿童相比,唾液里的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浓度很高。皮质醇浓度与疾病、身体发育迟缓以及学习和行为问题有关,包括注意缺陷、控制愤怒和冲动能力的不足。儿童在孤儿院待的时间越长,他们的皮质醇水平越高,即使被收养6年半之后仍然如此。

其他类似研究表明,把婴儿放在刺激缺乏的福利机构里6个月到2年,会永久地阻碍各方面的心理发展,刺激被剥夺的时间越长,婴儿受到的影响越大。

2.经验-预期型

婴幼儿日常经验影响着它们大脑的正常发育,这些经验包括看和接触物体的机会,听到语言和其他声音,移动身体探索环境,这是自然而然能发生的,心理学家预期所有婴幼儿的大脑都会有这种经验,只要他们积累了这种经验,大脑就会正常发育。

比如,在孩子0~3岁时,父母和他们一起玩,唱歌、看绘本等等,在这些自然有趣的日常活动刺激下,经验-预期型大脑便自然发育了。

良好的经验-预期型大脑发育能为之后发生的经验-依赖型发育打好基础。

幼儿在秋天落叶时节,兴高采烈地做着可促进早期脑发育的活动。

3.经验-依赖型

这是指特殊的学习经验能使已形成的脑结构出现额外发育和精细化,心理学家把这种大脑发育过程称为“经验-依赖型”。

比如,有些早教中心用字母和数字卡片来训练婴儿,对年龄稍大的学步儿童,则开设全部课程,如绘画、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等“启蒙”课程。这些,都会导致经验-依赖型大脑的产生。

美国心理学家劳拉·E·伯克直言: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做法可培养更聪明的“超级宝宝”。相反,给婴儿呈现那些他们还没有做好接受准备的刺激,会导致他们退缩,从而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造成一种类似刺激剥夺的状况。

脑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说:

对儿童不切实际的期望会破坏大脑潜能。

至今没有证据表明在生命前几年里存在着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如绘画、音乐表演或体操等等。反之,不少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技能取决于大量训练。

利用大脑的可塑性来开发婴幼儿智力,简单3步就够了首先,要给予刚刚好的刺激

为什么经历“刺激剥夺型”的孩子大脑没能正常发育?这是因为进化设定了人类的某些能力需要外界刺激才能发育,比如语言能力需要在3岁前就大量接触语言才能获得,所以狼孩儿、熊孩儿即便在5岁后被救助,最多也只能学会说几句短语,不会发展出语言能力了。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把同一天出生的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放在一间墙壁雪白,什么东西也没有的静室内;另一组放在天花板和被子上都有花纹的房间里,婴儿隔窗可以看见医生护士在工作,还可以听到音乐,充满了良好的环境刺激。

两组婴儿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分别护理几个月后,对他们进行了智力测验。结果在缺乏刺激的房间里长大的婴儿,在智力上比另一组婴儿迟钝3个月。

可见适当的环境刺激对婴幼儿早期的智力发展很关键。

但这个外部刺激并不是说越多越好,因为婴幼儿迅速发育的大脑其实非常脆弱,容易受伤。危险药物、环境中的毒素、营养不良、刺激剥夺以及长期压力等等都会对婴幼儿的大脑造成损伤。

研究者认为,过度的早期学习同样会伤害大脑,损害神经回路,减弱大脑对日常经验的敏感性,而健康生命所必需的,恰恰是这些日常经验,也即“经验-预期型”大脑发育模式。

在户外快乐玩耍,感受经验-预期型刺激的幼儿

其次,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心理倾向,当人遇到新事物或者新环境,就会特别专注,还会产生很多问题。

试想一下,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是不是就会进入一种有点亢奋的状态,会特别主动地去听、去看、去参与。这是因为新环境刺激了你的好奇心,孩子也一样,好奇心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更是创造力的基础。

英国顶级心理研究机构塔维斯托克团队在《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中说:

两岁的宝宝发现,按一下琴键,电子琴就会响,他会觉得很好玩。他会好奇,按下另外一个键会不会也响呢?这时候别打扰他,这是独属于他的旋律。弹着弹着,他自己就会发现,有秩序的旋律更悦耳。他就会开始对音乐感到好奇,会自己去寻找琴键的规律、音乐的规律。

在摸索中,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了,他才会开始新的创造活动。所以,在这个年龄段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满足好奇心。

对充满好奇心的宝宝来说,不管做什么都是玩。在大人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像吃饭、走路,他们都能把它当成游戏。他可能会因为抓饭粒而大笑,可能会专挑台阶上上下下。

但很多父母急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早早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被动学各种乐器、“养成”各种兴趣。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揠苗助长式的过度培养,会让孩子觉得压力过重而磨灭好奇心。

美国生物学教授,同时也是非常权威的脑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在其著作《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中提出:

对孩子的培养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给孩子过度的压力,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反而影响大脑潜能。

抱有过高期望的父母常常会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表现出失望、难过,这些负面情绪如果被孩子发觉,就会导致他们情绪低落并损伤他们的大脑。因为这时候,孩子们关注的可能不再是“我对这个有没有兴趣”,而是“怎样才能让爸妈满意”,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来说是很不利的。

宝宝探索世界

最后,情感引导式养育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的作者儿童教育家金伯莉·布雷恩倡导“情感引导式养育”,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也很认同这种教育理念,并很开心地提及自家孩子便是情感引导式养育的,他认为这是养育孩子中最重要的又最有效的方式。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教授认为,影响人生轨迹的重要时间是在3岁之前,儿童早期发展的重点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情感式引导养育要求父母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要及时、适度地回应孩子的情绪,耐心地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比如,父母发现孩子情绪不高时,哪怕当时很忙,也要停下来耐心地关心一下;孩子有问题要问时,哪怕问题很不着边际,也要耐心地给予回答。要培养聪明宝宝,这种父母与孩子之间专注并且耐心的互动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健康发育,还能让他们的情绪变得稳定。

赫克曼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胜过遗传因素和物质条件。

你可以把孩子送到最昂贵的幼儿园,让一流的老师来指导。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父母养育,这些一流的辅导对孩子仍然没有什么帮助。

1980年有研究者在牙买加做过一项教育实验:

受过训练的健康助理们走访贫困家庭的母亲们,每周花1小时指导她们如何通过玩耍来刺激孩子。这项干预行动很简单,实验结果有些惊人。

研究人员对这些儿童进入成年后的跟踪调查表明,相比根据他们的出身所能够作出的预测,他们在学校表现得更好,薪资更高,并拥有更好的心理社会技能。

所以赫克曼认为,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父母不需要投入很多钱,或者非要让孩子获得精英教育,只需要投入情感和孩子保持互动:比如给孩子读书讲故事,或者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玩,让孩子能够看到你脸上的表情,这样他们可以学到更多东西……

所以,当你和孩子相处时,全身心投入,温柔地对他说话,听他说话,亲昵地抱抱孩子,带他到户外和其他孩子玩。春天的时候一起听雨声,夏天的时候一起玩水,秋天的时候一起捡落叶,冬天的时候一起在窗户上呵出小花,这不就是最好的智力开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