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物权意识最基本表现,不分你我、小偷小摸,别不当回事
文/月儿妈妈(原创文章,欢迎转载)
美国绘本作家杰夫·迈克曾在 《我的!》这本书中描述了两只小老鼠抢夺物品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孩子们“物权意识”的形成。
很多家长在孩子两岁左右会察觉到他的转变,因为0-1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意识,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你的”,家长们拿走他的玩具,也不会被反抗。然而部分孩子长大一些就开始变“小气”,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还有部分孩子或许因为童年的某些经历而没有物权意识,这就会造成一些尴尬。
陆女士的女儿小萱已经四岁,如今正在幼儿园里读中班。一天,她接到老师的电话让她赶紧来趟学校,当时陆女士还在担心是不是小萱被欺负了。到了学校之后,老师却告诉她,今天中午老师在为小萱整理床铺的时候发现,小萱把其他同学的发夹、画笔等等物品藏在枕头下。
此时周围的同学知道了小萱拿来别人的东西,所以都说她是“小偷”,因此老师特意把陆女士叫到学校来,让她安抚小萱。
可是陆女士听到女儿偷了别人的东西觉得非常生气和羞耻,于是当着老师的面让女儿去向别的同学道歉。小萱一下子就哭了出来,大喊道:“我不是小偷”。老师也安慰起了小萱,原来老师之所以把陆女士交到办公室,并不是为了批评小萱拿了别人的东西,而是想要告诉家长小萱之所以拿走他人物品很可能是由于物权意识的缺失。
其实有过偷拿别人东西经历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大部分家长对于此事态度也很严肃,他们都和陆女士一样,因为听到自家孩子拿别人的东西而感到羞愧。不过家长们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不必在一开始就批评孩子,而是要先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儿童与健康》中也曾指出:年龄很小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还缺乏物品归谁所有的观念,把别人或商店东西拿回家的行为还不能称为是"偷盗"。
因此,许多像小萱这样的孩子是因为缺乏物权意识才会拿走别人的东西。
▶▶什么是物权意识?
物权意识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必然产物,当孩子能分清楚什么是“我”、什么是“你”的时候,他就开始对物品的归属进行区分。
比如:
✔1-2岁的宝宝,他们的物权意识才刚刚萌芽,所以他们的想法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2-3岁的孩子就会进入“物权敏感期”,他们不允许别人触碰自己的东西。“物权敏感期”决定了孩子物权意识的强弱,家长们会觉得正处于“物权敏感期”的孩子小气抠门,他们也失去了分享精神。
当家长们不愿意接受孩子此时的小气,开始强行要求他们分享时,根据孩子的个性不同、家长的语气态度不同,他们有可能会变得物权意识过强或物权意识过弱。
▶▶物权意识过强、过弱有什么表现?
★物权意识过强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也不愿意别人碰自己的东西,否则他们会大哭大闹,看上去十分叛逆。
曾有个爸爸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他某天在家休息,看到大儿子正在玩手里的电动车,而一旁的小儿子目不转睛守在旁边。他随口提了一句:“把你的小轿车给弟弟玩会儿”。没想到大儿子没有任何反应。这位爸爸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小气”,然后就想夺走电动车,可是大儿子反应很快地拿起自己玩具回到房间锁上门。
这其实就是物权意识强的表现,不过这个表现对于学龄前期的儿童来说是很正常的,倘若大家都像这位爸爸这样,先是强行要求孩子分享,再用“负面标签”责备孩子,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物权意识即便到了他懂事的时候也依然过强。
★物权意识过弱的孩子分布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很可能发生“偷窃”行为。
陆女士的女儿小萱就有物权意识过弱的表现,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拿走了属于别人的东西,她只是认为喜欢某个物品,所以就想把它放在身边。
倘若以成年人的角度看,这就是偷盗,但是针对小萱这样年纪很小的孩子,家长就应该意识到她不是故意的,而是不了解什么是物品的所属权。
物权意识过弱也是一种很尴尬的情况,倘若家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本,或许还真的觉得孩子这是品行不端,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法。孩子偷东西的确是件很严重的事情,但是大家也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不要像陆女士这样第一反应就是教训孩子,倘若孩子真有什么苦衷,家长不就是冤枉别人了吗?
▶▶孩子偷东西的时候,家长要如何应对?
★了解孩子偷拿的原因
家长应该全面了解孩子偷东西的经过,比如陆女士知道小萱偷东西的时候只听了老师说的话,但是却完全没有问过女儿到底发生了什么。
直接怀疑自己的孩子,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受到父母的信任,因为家长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可能被误会的情况;另一方面家长并没有尊重孩子,就算是犯人站在法庭上尚有上诉权利,难道孩子就没有辩解和解释的权利吗?因此,家长要先和孩子谈谈,了解他为什么偷东西,倘若是因为物权意识弱,那么家长就应该从教育的角度改善他的行为。
★严厉但不过激的态度
偷东西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属于原则性错误,因此像陆女士这样当着别人的面斥责孩子的家长并不少,甚至有的父母了解真相后直接开始暴打孩子。
其实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较轻的惩罚甚至是不惩罚,因为孩子们知道“小偷”是不好的词语,他们也会因为做错事而羞愧。因此,家长严厉但不过激的态度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还能让他们自省错误,但也要让孩子知道绝不能再犯。
★适当的处罚
让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这或许能阻止孩子下一次犯错。一名九岁男孩用奶奶的手机玩游戏时充值了两千元的人民币,事后家长们了解之后也努力向游戏公司申诉全额返还,但因为证据不足只能放弃。
这次孩子偷用奶奶的钱让他的妈妈很生气,但是他想出一个很好的处罚,那就是让孩子自己还钱给奶奶,于是每逢节假日,她就带着孩子捡塑料瓶,用卖废品的钱偿还他偷花的钱。自此,孩子再也没有偷拿国家里的钱。
★改善家庭环境
大家都知道偷窃行为是不正常的,想要纠错,那就要从源头入手。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过,“偷窃者想拥有更多的财富,越多越有安全感,孩子偷窃这一动作是由贫穷或缺乏引起的。”
孩子们之所以会偷,就是因为“缺”,家长们应该了解孩子的需要。比如一年级的孩子每周零花钱是十元,但是上初中之后,或许就要涨到每周50元才够花。因此缺钱花的孩子,只能用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
其实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家长以为“物权意识”只会决定孩子愿不愿意分享,但是却不知道“物权意识”还可能引发偷拿行为。因此家长们更应该认真对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要因为一个失误而导致了教育出现偏差。
今日话题:各位家长又是如何看待孩子偷东西的呢?倘若你有不一样的看法,可以分享在下面的留言区,欢迎各位家长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本文由月儿妈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相关文章
- 孩子也有睡眠障碍?家长别不当回事,这样做让孩子安稳入梦
- 孩子哭诉“腰疼”,妈妈总不当回事,听完医生的话妈妈十分后悔
- 孩子因口臭被同学嘲笑,原来是牙齿上多长了东西,家长别不当回事
- 孩子总说腰疼,妈妈不当回事说“小孩没腰”,检查完妈妈哭成泪人
- 孩子掉下床,妈妈没当回事,睡醒一觉,赶紧带孩子去医院
- 孩子模仿动画片危险情节后果惨重,家长们千万别不当回事儿
- 孩子经常出现消极情绪?要警惕“儿童情绪障碍”,别不当回事
- 孩子调皮捣蛋,别不当回事,你是否做到这一点
- “妈妈,娃娃跟我说话了”,面对孩子的“胡话”,家长别不当回事
- 为什么孩子会经常出现积食?3个原因说到了根上,家长别不当回事
- 对孩子,有时候不能太把他当回事儿
- 心理学家:焦虑是扰乱孩子成长节奏的最大杀手,父母别不当回事
- 逼着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睡觉,身体早晚会出问题,妈妈别不当回事
- 那么多孩子生下来畸形,只是因为这些检查没当回事
- 孩子拒绝分享,真的不是自私!是孩子进入了物权意识敏感期
- “孩子小气自私,不爱分享?”“不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在发展。”
- 宝宝不愿分享玩具,别说孩子小气,其实是“物权意识”发挥作用
- 明明不缺东西孩子为何要偷,这3招教会家长培养孩子“物权意识”
- “妈妈,我看不清黑板”,6岁儿子视力出现问题,妈妈却没当回事
- 别把孕吐不当回事,孕妈吐到差点没了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