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赏识”而没有“惩戒”,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也是爱
曾记得我小时候学习的经历,印象深刻,父母在街头遇到教我的老师,寒暄过后,第一句话就是孩子课上听话吗,不听话就打。那时,父母都没有多少文化,只知道老师会让孩子有出息。孩子在学校挨老师训斥了,回到家里不敢跟父母说,怕一旦说出来,可能会有一顿“毒打”,不是一家这样,普遍都是如此。虽然那时教学水平不是很高,但老师的权威性还是有的,不听话的孩子也是有的,但是绝不会课堂捣乱,只是天性调皮而已。有个奇怪的现象,凡是经常被老师训斥的“捣蛋”孩子,长大了后反而跟老师更亲近,见着过去的老师嘘寒问暖。
时代发展了,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的现象已成为过去式,“惩戒”也成为过去时,家长、老师开始注重赏识教育,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非此即彼的教育观念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孩子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问题,跟社会、家庭都有着莫大的关系,现在人们关注的仅仅是学校教育,“体罚”学生成为老师不敢触碰的高压线,老师对学生的“惩戒”也成了无稽之谈,界线、标准无法把握,因为“惩戒”的后果无法预知,有可能影响到老师的一生。对于屡屡犯错不改的学生,教师只能进行批评教育,学生对老师已经失去了敬畏之心,讲道理比教师讲的还明白,可就是不改,最后只有一个方法,请家长,让家长进行教育,叛逆期的孩子有时气势比家长还要足,没有敬畏之心的孩子,仅仅靠教师的智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教育不是万能的。“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位学生,当爱成为廉价后,家庭会承担教育失败的痛苦,没有比这种“惩戒”更为严重的了。
“赏识”和“惩戒”是教育的表里,“惩戒”更是一种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当我们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2011年,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新加坡继承了中国古代私塾传统,在教师后面悬挂着“戒尺”,那可不是摆设,对于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用此进行“惩戒”。“戒尺”摆放在教室里目的不是用来去“惩戒”谁,它更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让学生对校规校纪有敬畏之心。
一棵小树要长成栋梁之才,既离不开水土的滋养,树木抽枝,争夺养分,影响到主干的生长,所以也离不开枝叶的修剪。教师所以称之为园丁,不仅仅是浇水施肥,帮助其遮风挡雨,还要为其修正枝叶。“惩戒”就好比园丁手中的剪刀,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短暂的不适应或者痛苦,慢慢地内化于心,它不再是一种束缚。没有纪律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奢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想成为栋梁之才,只是幻想。“惩戒”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社会也开始重视起来,有的省市已经开始将“惩戒”权利还给了老师,家长们是否也能够体会到“惩戒”的重要性,其实“惩戒”也是一种爱,也一种责任,是对每一个学生的爱,可以说“赏识”是一种激励,“惩戒”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激励,知耻而后勇。
相关文章
- 赏识教育就是使劲夸孩子?那你又踩坑了,别让你的误区毁了孩子
- 赏识教育:做长明灯父母,照亮孩子未来!
- “棍棒教育”过时了吗?说服教育孩子没作用时,家长应该适当惩戒
- “赏识教育”对幼儿的4大作用
- “赏识教育”要慎用,使用不当引发“德西效应”,只会适得其反
- 仟叶教育|家庭教育:激励与惩戒
- 夸孩子"聪明"反而害了他?做好"赏识教育",不需要太刻意
- 孩子是“本能性胆小”?运用“赏识教育”,告诉孩子“你能行”
- 家长给幼儿立规矩,惩戒不是目的,多个看护对象注意教育技巧
- 小心孩子“自信”变“自负”!家长这样做,走出“赏识教育”误区
- 棍棒教育和赏识教育,你支持哪个?
- 父母总是恶语伤害孩子,重视“赏识教育”,才能让孩子自信成才
- 还在通过批评教育孩子?教育家:家长要学会“赏识教育”
- 教育的秘诀是爱,而惩罚教育是双刃剑,左边是溺爱、右边是冷漠
- 爱乐乐享荣膺2017中国品牌影响力儿童教育机构称号
- 爱是聋生成长的沃土——浅谈聋生的家庭教育
- 爱看电视并不一定是坏事,家长学会教育,亦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 孩子的心独立而完整,家长爱的教育需要更多理解和宽容 文/王珉
-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强迫“听话”教育背后,父母的爱为负数
- 【馨阅读】有“爱”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