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孤立影响身心健康,”替“孩子解决问题不可取,不妨这么做
5岁的乐乐最近总是闷闷不乐,每次从幼儿园回到家,都绷着小脸,情绪很低落,爸爸妈妈问话也不爱回答,往常喜欢看的动画片也很少看了。
乐乐妈感到很奇怪,这天把乐乐叫到身边问道:“乐乐,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妈妈看你好像不太开心。”
一开始,乐乐吱吱呜呜的不肯说,后来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才说出了实情,原来最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不搭理乐乐,不跟他一起玩。课间活动时,乐乐只好呆在角落里一个人玩。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厕所……
乐乐妈又问:“小朋友们为什么突然都不和你一起玩了呢?”,乐乐说:“因为佳佳想玩我的拼图,我怕她弄坏了,就没让她玩。她生气了,就教别的小朋友不要和我一起玩。”
像乐乐这样在学校被小群体孤立的现象并不是个例,有调查显示约有5%-6%的孩子都曾在上学时遭遇过被其他孩子孤立的情况,有的孩子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
如果排挤和孤立一直持续下去,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使孩子变得懦弱、自卑、孤僻等,所以当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受到排挤时,家长切莫轻视。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到孤立呢?孩子被孤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穿着邋遢、长得胖、爱告状、娇气、成绩好……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受到排挤和孤立的理由。
心理学家经过归纳分析,发现下面三种孩子最容易成为被排挤和孤立的对象:
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表现欲强的孩子;社会交往技能差,性格内向,容易害羞,不善于沟通交流的孩子;有特殊个性或行为表现的孩子,比如爱打小报告,不讲卫生,性格娇气等。其实,不难看出受到孤立的孩子都是不懂得交往规则并且没有习得交往规则的孩子。
受到孤立会对孩子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一、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当孩子受到排挤和孤立时,往往会产生不良情绪,比如生闷气、焦虑、紧张等,这些情绪会使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国外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对716位9-18岁的孩子做了9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感觉紧张的女孩会比感觉快乐的女孩矮5.08cm,并且有两倍以上的可能性不会成为身高157cm以上的女性,身高超过1.62cm的可能性更会减少5倍。
二、影响孩子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认知
3-5岁的孩子开始进入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他将逐渐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并通过这一过程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评判和定位。
社会心理学将这一过程叫做“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者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就是说当孩子被同龄伙伴接纳的时候,他通过这一过程推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所以才被接纳;相反如果一直被排挤和孤立,则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所以才会被排挤。
孩子长时间进行自我否定,会严重的伤及自尊心,并逐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行为古怪。
三、会使孩子丧失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做出的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比如互帮互助、分享、合作、关心,安慰等积极地社会行为。
孩子在幼儿时期,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学会如何与他人互动,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果他学会的是关心、帮助、分享、合作,那么他也会将这些行为回馈给他人,形成亲社会行为;如果一直处于被排挤和孤立的状态,他也很可能会对其他人冷漠和无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预测与判断。而对这一判断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自于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所以,当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排挤和孤立时,这一自身经验会使他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否定自己的能力,判断自己无法与人融洽交往,进而封闭自己,对他人采取漠视的态度。
如何防止孩子被孤立孩子被孤立往往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如果家长能够在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的时候加以预防和制止,就能阻止它发展下去。家长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一、教会孩子交往规则,帮助孩子融入团体
注重孩子仪表的打理。父母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应该注重对孩子仪表的打理,让孩子穿整洁合身的衣服,不用多么漂亮,但一定要得体。可以给女孩子梳可爱的小辫子,扎蝴蝶结等。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朋友也更喜欢同干净漂亮的小伙伴一起玩耍。
教孩子学会分享。很多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对物品有强烈的占有欲,不愿意与人分享,家长不妨在家中通过“交换”或“轮流”的方式,让孩子养成爱分享的好习惯。
比如,当妈妈问可不可以把玩具借我玩一下,而孩子拒绝的时候,妈妈可以拿出另一个更有吸引力的玩具说:“那我还有另一个玩具,我们交换着玩,怎么样?”,或者说:“我们轮流玩这两个玩具,怎么样?”
这种情况下孩子多半不会拒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爱分享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质,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孩子好静不好动,平常在幼儿园会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拼图,时间长了,就会被其他小朋友忽视。
家长不妨培养一下孩子对团队协作游戏的兴趣,让孩子发现协作的快乐,这样就更容易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比如,教孩子玩需要两个人合作的拍手歌等。
你拍一,我拍一
一个小孩开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
两个小孩儿洗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
三个小孩怕高山;
你拍四,我拍四,
四个小孩儿写大字;
……
二、多留意孩子的日常行为
当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排挤和孤立时,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异常,所以家长应该多留心,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看是否有以下情况出现:
☞经常失眠、做噩梦、尿床
☞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不爱说话
☞对上学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情绪
☞放学后,情绪和行为变化很大
……
当孩子出现了上述情况,家长就该当心了,需要及时的和孩子沟通,询问孩子上学的感受,比如:
☞今天在幼儿园都和哪个小朋友一起玩呀?
☞今天最不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呢?
☞为什么不喜欢去幼儿园呢?
☞如果小怪兽要把一个人带走,你希望是谁呢?
……
问得问题最好具体,有针对性。如果家长的问题太笼统,孩子的回答也会比较笼统,家长很难从中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三、家长应多与老师和其他家长交流互动
要想孩子尽快融入集体,家长首先要在集体当中。家长平时应该多和老师或者其他家长沟通交流,这样有利于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比如,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的方式,或者每天提前几分钟接送孩子上下学,利用这段时间向老师以及其他家长了解情况,这样一旦孩子第一次被孤立,就能马上知晓,马上想办法解决。
一旦孩子被孤立,家长应及时引导,“陪”孩子解决问题被孤立对于刚走出家门的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经历,很多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会直接找老师,或者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这样只会使孩子失去一次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所以,家长与其“替”孩子解决问题,莫不如“陪”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面对困境。
一、倾听并接纳孩子
有的家长知道孩子被孤立后,会先指责孩子,这种做法万万要不得。孩子愿意跟父母沟通这件事情,是出于对父母的信任,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不但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还会瓦解信任,使孩子不再愿意跟父母交流,对亲子关系的发展十分不利。
当孩子向父母倾吐问题时,父母应该仔细倾听,并安慰和鼓励孩子,告诉孩子很多人都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这是为了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勇敢、更坚强,而自己也会一直站在他身边坚定的支持他,帮助他。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苦似良药的严格和无限宽宏的理解都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商量解决方案
接下来,父母应该详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尽量还原事情的真相,和孩子一起分析被孤立的原因,帮助孩子做一些行为上的调整。
如果是孩子个性太突出,表现太优秀,家长则要让孩子了解,有的孩子擅长舞蹈,有的孩子会唱歌,从而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教孩子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谦虚低调。如果孩子是因为某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被孤立,比如打小报告,不讲卫生等,则要让孩子尽快纠正这一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是因为太内向,害羞,家长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出门,比如逛公园,商场等人多的地方,让孩子适应人多的环境,消除紧张感,这样孩子再去幼儿园见到小朋友就不会不知所措了。三、为孩子创造交朋友的机会
米粒妈妈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孤立后,十分苦恼,不知道该怎样帮助孩子摆脱这种窘境。
恰好,没几天就是米粒的生日,米粒妈妈灵机一动:不如邀请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这样不就给孩子们熟悉的机会了嘛。
于是,米粒妈妈给平常关系比较好的几位家长打了邀请电话,请她们过几天带着孩子来参加米粒的生日。
生日这天,家长们带着孩子一起吹蜡烛,吃生日蛋糕,很快米粒和其他的孩子们就玩的不亦乐乎了。
后来,米粒在幼儿园就不再受到孤立了。
当孩子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交到朋友时,父母可以请其他的家长帮忙,通过组织几个家庭一起活动的方式,比如野游、爬山等趣味活动,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圈。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往往比较奏效。
四、教孩子肯定自己
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的兔子朱迪想要做警官,然而动物城的警官从来都是食肉动物,从来没有食草动物担任过,于是警官兔遭到了其他警官的孤立和排挤,热情的和同事打招呼,却被冷眼相待。最后警官兔朱迪凭借着出色的能力破获了案子,赢得了尊重。
所以,有的时候孩子受排挤只是因为爱好,兴趣与众不同,这时候,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肯定,告诉孩子“合群”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坚持做自己,保持独立性,不因为其他人的偏见而“牺牲”自己的爱好更重要。
当孩子在幼儿园被孤立时,家长切莫大意,应该及时的关心引导,以免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但也不要大包大揽,“替”孩子解决一切麻烦,最好的方法是“陪”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走出困境!
你家的孩子曾经被孤立过吗?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
- 孩子这个点还不睡觉,不仅耽误长高还影响身心健康,家长要重视
- “心与心的沟通,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恩诺亲子活动圆满结束
- “隔代教育”不利于身心健康?一味否定不可取,父母应理性看待
- 经典的绘本既是英语启蒙的好帮手,也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小助手
- 孩子们“争夺玩具”妈妈们做到这5点立马解决问题
- 孩子聪不聪明,主要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这样做很重要
-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不挑食,长大却有了坏毛病?试试这样做解决问题
- 宝宝闹着吃夜奶不是罪,妈妈的做法很重要,关系到宝宝的身心健康
- 永远不能教给孩子什么,唯一能做的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 孩子“眼高手低”的原因:没有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合到日常教育中
- 孩子不听话、发脾气,如何积极聆听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现情绪问题,家长解决问题以前先学会别制造问题
- 孩子把课本落在家里了,怎么办?家长可借此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 孩子突然出现“怪异行为”,家长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尝试沟通
- 孩子经常“撒手没”?机智妈妈用气球解决问题,却被超市拒之门外
-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教孩子利用好自己的“心智带宽”很重要
- 8句话教会孩子解决问题
- 产后宝妈气血不足,应该如何调理身心健康?
- 利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试试就会给你大惊喜
- 女性怀孕身心健康的几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