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现情绪问题,家长解决问题以前先学会别制造问题

2019-09-01 14:00:05孕产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现情绪问题,家长解决问题以前先学会别制造问题

"

当有人问你幸福感是什么,你也许会说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但是如果一个人去问一个孩子幸福感是什么,孩子会告诉他让自己觉得幸福就行了。

其实每个人生下来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幸福感会随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但是如果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扰地吃到好吃的,获得自己心仪的玩具其实更幸福。虽然孩子这样的话,透着天真与无知,可实际上我们成人对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岁的孩子高明多少。

幸福是一种精神体验,只有生理上的满足是不能让人充分享受到幸福的感觉。苏格拉底曾经问过自己的学生你们知道幸福是什么吗?学生表示不知道,然后苏格拉底又问,那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学生依然回答不上来。于是苏格拉底说,那这样吧!我知道幸福在什么地方,去了以后你们就会获得幸福,你们愿意跟我走吗?学生都表示愿意,接着苏格拉底表示但是要到达幸福的目的地我们得需要一条大船,能装下我们所有人的大船。

接下来几天所有人都没日没夜的去造船,有人负责搬运木料,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给大船装饰以及刷上鲜艳的颜色。几个月以后大船造好了。所有人都高兴地坐在自己造的船上就这样驶向了大海。吹着海风看着蓝蓝的天苏格拉底这个时候问你们现在觉得幸福吗?所有人此时此刻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己现在觉得非常幸福。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么?其实伴随幸福的体验是付出,而不只是获得。如果套用回孩子的身上,父母给孩子买好吃的,买贵重的玩具,把自己能给的一切都全部给孩子,父母付出了自然就会感觉幸福。这种有能力和有目的的付出,而得到精神上的回报的感觉是很幸福的。因为这是个人成就感实现得到最明确的证明。所以,幸福往往与分享、付出、尊重、信任等联系在一起。

而父母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可以当一个幸福的人。但毫无疑问,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反之,一个不被人欢迎,不会考虑别人的人很快会被个人所处的主流环境排斥,边缘化的人总是尴尬和绝望的。

曾经我们知道自己长大的时候,我们肩负起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时候同时也会发现,社会就是由具有共同规则的人所组成。遵守规则是人的必经之路,从而理解并遵守贵遵的人一定会从善如流,意气风发。反之,倘若违背规则的话,此人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这个规则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交换法则。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即使曾经受到伤害和欺骗,但这不重要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对别人很重要,这样你也会收获同样的满足、快乐和自由。

如果一个人到了十八岁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恐怕他要在社会上吃点苦头才意识到。所以,做家长的有必要帮助孩子树立这样的规则概念。但如果希望一岁的孩子理解这样的规则,似乎就勉为其难了。那传授规则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就是从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

一位妈妈曾经抱怨说,她的孩子现在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自私,吃的不再和家人分享,哪怕是在家里遇到好吃的东西会一个人全部拿走躲进自己的房间去吃,在外面也不让别的孩子吃,就算是大人主动把吃的分给别的小朋友他甚至会直接抢过来扔在地方,而玩玩具就更不可能会和其他孩子分享,他宁愿一个人玩。

这位妈妈称孩子过去可不是这样,自从上了幼儿园以后,孩子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整个人性格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她的话有一点说的是对的就是当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孩子的性格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但是真的单单是这么简单吗?如果这个观点能成立的话,那么孩子是不是都不应该去上幼儿园了?长大也不用上学和工作了呢?所以很明显问题的症结并不在这里。

开头说了两点一个是关于幸福感的,一个是关于规则的。一开始孩子没有送幼儿园,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之下,或许很多问题没有暴露出来,所以孩子总是一再的被满足,却没有人告诉过他们规则,父母并不是万能的,他将来是要回报父母的。

针对这个问题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也算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自己家庭教育方面做得还不错,平时也总是听专家的,但是如今专家泛滥,那么多专家说了那么多话,天知道哪句是经过反复推敲、考证、实际操作试错总结后的结果。

针对这种问题,中国家庭教育研究院首席顾问咨询师赵雨林给出了回答。首先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能来不来先给孩子贴上“自私”、“不听话”的标签。家长在看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有没有从孩子的本性、本真角度出发呢?贴标签的目的是什么?是让社会从此多了一个熊孩子呢?还是我们也该本着做人的本真去解决一件事情?我觉得这才是值得深思的内容。

现实的世界不要说孩子,有时候大人做事往往更自私和狭隘,不信就仔细回忆一下,问问自己,再想想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总有虚伪的一面?大人一方面,总是以看到孩子满足的表情就会比孩子还开心,这种打着爱的名义的做法却不考虑可能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是对自私的莫大的讽刺;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不能对大人的爱给予一点回报的话,马上会变得痛心疾首,寝食难安,着急地想孩子怎么了,是不是不爱我们了?小鸡肚肠可谓略见一斑。

一个四岁孩子朴素的反应,而号称最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为什么只考虑到自己的烦恼,却不能想想我们的宝贝的心里的烦恼,不知道诸位有什么感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在抬杠了,难道说我给憨憨辩护?他这么做都是对的吗?其实这里我也需要补充说明几点:第一,憨憨的做法确实不对毋庸置疑。第二,问题是结论虽然一致,但思考的起点却是不一样的。第三,如果真想解决问题,难道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吗?

之前那位妈妈听完赵老师的耐心讲解后,回家尝试着与孩子用新的方式沟通。接下来的日子,吃饭的时候,妈妈有意识地鼓励孩子摆好凳子,帮大家拿筷子,并讲一些关心别人、孝敬父母的故事给他听,平时自己干家务的时候也叫上他一起干,如扫地、擦桌子等。目前来看收效甚微,但是起码也向好的方向发展。毕竟四岁的孩子不能要求他立马做出彻底改变也是不切实际的。

俗话说的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现实生活中想要让孩子改变自私的毛病,变得愿意与别人分享,还是需要清楚了解孩子的性格,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着因势利导,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的确很需要伙伴,尽管孩子与同伴会发生矛盾,产生冲突,但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成长的机会,因为只有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中,孩子才能学着与别人沟通、合作、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伴交往,这样才能够使孩子慢慢考虑他人的感受,懂得关心别人。从而有了一个更好的开始。

一直以来我始终专注做有温度有结果的家庭教育,在这条道路上我将继续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教育回归本真,请各位从今天起一同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