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or满地鸡毛?学会这4招,二胎父母不再犯难
“今天我又对大宝发脾气了。”
闺蜜C又双叒叕找我诉苦道。
C去年生完二胎,一男一女刚好凑成一个好字,在二宝出生前,她时常会畅想两个孩子在一起的美好画面。
可爱的宝贝们在翠绿的大草坪上相互追逐、在温暖的灯光下相拥而眠……
每每到这里,她总是迫不及待分享她的喜悦,我总能感受到她对二胎生活无比的向往。
然而事实却是,现在每次跟她约见,听到的都是她无休止的抱怨,吐槽二胎生活带来的种种困扰。
消费降级、身心疲惫暂且不说,最让她头疼的是,原本乖巧活泼的大宝变得性情古怪、行为暴戾。
出现向同学吐口水、经常半夜大哭或尿床、用力掐打妹妹等行为,俨然变成了人见人烦的“熊孩子”。
面对大宝的多次犯浑,闺蜜总是忍不住呵斥他,可每次骂完又觉得特别后悔,就这样周而复始。
她甚至怀疑生二胎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用她的话来说,现在的生活真是过得满地鸡毛。
其实,闺蜜所犯的难并不是个例,而是多数二胎(或以上)家庭的真实写照。
还听一个朋友讲述过,自从二宝出生后,原本不用奶瓶的老大也要求要用奶瓶喝牛奶,还有的时候要去挤妹妹的婴儿床,什么都要跟二宝抢,经常搞到家里鸡犬不宁。
为什么原本乖巧可爱的天使大宝会突然变成小恶魔了呢?
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行为倒退”,是在面对生活的突然变化时,孩子用于减缓内心的压力或获得父母关注的一种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应对家有二宝时可能出现的麻烦?
这关键还看父母的处理方式,如果做好以下这四点,能帮助你更好地应付满地鸡毛的二胎生活,轻轻松松享受岁月静好。
01抓大放小,充分关注大宝的情绪
先来说说父母在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当时可能导致的后果。
一种是变成小霸王,什么都要跟弟弟妹妹抢,凡事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一种是为了讨好大人变得隐忍、妥协,过于贴心懂事,最终变成失去自我的老好人;
这些都将可能成为今后阻碍孩子成长的性格缺陷。
凯叔讲故事公号曾征集过这样一个话题——“家有二胎,有没有哪一刻你对老大特别愧疚?”
这个话题发出后迅速收到了300多位妈妈近5万字的留言,这几段让人看了尤为心酸。
蒙台梭利曾说过:“孩子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留下的。”
而如何避免因自身不经意的行为给孩子留下心灵的伤疤?这就需要我们“抓大放小”,给予大宝充分的关注,以下几个小Tips送给你。
正视大宝的需求,尽可能满足他。当大宝过来求抱抱时,不妨先将小宝放下,给大宝一个大大的拥抱;寻找与大宝独处的机会。每天花一段时间单独陪伴大宝,创造属于你们的秘密时光;尊重大宝的想法,比如拿大宝的玩具给小宝玩时,要先经过大宝的同意;告诉大宝,即使有了弟弟或妹妹,爸爸妈妈还是爱你如初,小宝长大后也会一样爱你,Ta的到来对你是有好处的;用同理心感受大宝的内心想法,允许孩子有情绪,父母要表现出理解而不是苛责,接受孩子的生气、害怕、失望……实现与孩子的共情,平稳地过渡情绪。02俩孩干仗?先别急,做个“隔岸观火”的智慧妈妈
随着小宝的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那俩娃因为争宠、抢玩具而大打出手是常有的事。
作为父母,首先得一碗水端平,千万别在不分青红皂白的情况下就说出“你是哥哥(姐姐),应该要让着弟弟妹妹”之类的话来企图终止这场“战争”。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
首先,两个孩子打架一定是坏事吗?对于孩子来说,打架是更多对自身权益的一种宣示或保护。
在学校孩子间打闹是时常发生的事,比起在外头被人欺负,还不如在家给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学会在发生争执时如何自保,省的在外面挨揍。
其次,孩子间打架很多时候不是带有恶意,就像我家大宝,之前也很喜欢跟小区里的呱呱打架,经常都是前一分钟俩人打的不可开交,后一分钟又和好如初,一起手拉手玩小汽车了。
可能孩子间的打闹只是他们玩耍的一种方式呢,还没等你劝架就已经结束了。
因此作为父母,不着急插手孩子们的事情,只要不是太严重的,都交给他们自己解决就好,让孩子找到相处的平衡点。
自我解决矛盾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对孩子社交能力的锻炼呢?
但如果孩子打的比较凶或已出现安全问题时,家长才出面干涉,将小孩拉开,等双方情绪平复之后再给孩子们进行复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过程做到公平、客观、不偏不倚。
胡可是娱乐圈出了名的育儿高手,在《妈妈是超人》的节目中,有一段场景是安吉和小鱼儿在相互争抢一个玩具,胡可选择了“隔岸观火”而没有掺和到他们的争吵中,让孩子自行解决问题,果然没多久孩子们很快又忘记了小矛盾和好如初了。
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胡可认为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如果总是出面制止这些行为,看似表面风平浪静,但长久不良情绪的积压可能会爆发更大的矛盾。
又或者孩子们压根就没把这当成一回事,因此家长还是静观其变,不急于做裁判。
03一招“抛砖引玉”搞定戏精娃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任何多子女家庭几乎都存在手足之争。
以前家里只有大宝的时候,简直就是家里的“小皇帝”,但自从来了二宝,大宝可能是感受到了威胁,为了俘获父母的“芳心”,不是三十六计就是七十二变,每天上演“宫斗”戏码。
让我们来看看戏精娃都有哪些表现:
妈妈正给小宝喂奶呢,结果大宝凑过来他也要喝奶奶,一副饿到不行的样子;俩娃抢一个遥控器,大宝推了小宝,小宝一拳就落在大宝脑袋上,“哎呦”大宝直捂脑袋痛不欲生马上跑来告状,咦,明明打的是右边,怎么变成左边疼,捂错方向了?家里的糖果少了一半,面对妈妈的询问,大宝可以无视灵魂的拷问淡定地把矛头指向小宝,一脸无辜的小宝还蒙在鼓里,小样,偷吃不忘抹嘴还学会了栽赃。诸如此类……
别看娃戏多,但关键时刻却能表现出手足情深,剧情已经安排好,就看父母怎样踢好临门一脚。
记得上周一拖二出门买东西,左手抱着小宝右手拎着四袋食物,后面跟着大宝,一出商场门口大宝就开始撒娇,说实在走不动了,要不就要妈妈抱,要不就买个冰淇淋。
老母亲面对这番要挟可不能轻易让他得逞的呀!我冷静地放下小宝和袋子,抱起大宝就要往前走。
大宝一脸懵逼“妈妈,妹妹,你忘了妹妹啦。”
我假装不在乎“你不是要妈妈抱你吗?妹妹就让她待在那里好了。”
“不要啊,妹妹会被坏人带走的,我可不想失去妹妹!”
大宝以为我真的不要小宝了,赶紧从我身上挣脱,紧紧抱住了他妹妹,差点哭了出来。
于是我顺势把问题抛给了他“那妈妈只有一双手,你说抱谁好呢?”
大宝毫不犹豫的说“你还是抱妹妹吧,我可以自己走路。”
孩子天性善良,天然地爱着妹妹,只是有时想要在父母面前撒娇,或者想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这时你越想纠正他越来劲,你一放手他又莫名地懂事了。
父母尽量避免用管教的手段教育孩子,而是把问题交给孩子,唤醒他的责任心,他自然会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因此面对戏精娃,父母更需要扮演一个合格的演员,还是相声演员的那种,随时丢出一个梗让孩子去接,以激发孩子表现出内心深处最善良的部分。
善意和恶意都有强大的繁殖功能,就看我们培养的是哪一种。
04帮助孩子树立“合作意识”,而非建立“对立关系”
父母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将两个孩子拿来做对比
“你看哥哥做的多棒,你怎么都学不会”
“妹妹多乖,你就知道调皮捣蛋”
父母的对比很容易将孩子划分到两个对立的阵营,挑起孩子间的矛盾,这种“对立关系”后果就是给自己设了一路绊子。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养育孩子的核心是“让孩子成为合作者”。
让大宝参与到照顾小宝的角色中来,比如在给小宝换纸尿裤时,让大宝帮忙递一张尿不湿,并以小宝的口吻向大宝致谢;
给孩子们制定一个计划或设计游戏,需要由两个人共同完成,完成后给予一定的奖励等等。
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唤起孩子内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强化了兄弟姐妹在自己心目中的正面评价,使手足之间关系更融洽。
孙俪的育儿方式算是二孩养育中的典范,看了孙俪微博的日常晒娃,网友们才惊呼“这才是二孩家庭的正确打开方式呀!”
暖心的等等会帮妹妹吹头发、喂奶、哄睡,甚至爸爸不在家的时候,还得陪着妹妹涂指甲,用各种方式实力宠妹。
有人说孙俪上辈子真是拯救了银河系,才能生出那么暖心的娃。
但我认为孙俪本身就是挖不完的宝藏啊,不仅戏演得好,还深谙育儿之道,善于协调孩子之间的关系,让等等充分参与到照顾妹妹的过程中来,并意识到当哥哥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个角色何其重要,让孩子感受到这种合作中获得参与感和价值感。
不得不说是在孙俪优秀的育儿理念的引导下才能教育出这么阳光、温暖、有爱的娃。
当然了,哪个二胎家庭不是一边水深火热,一边乐在其中?
育儿之路道阻且长,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学习和改进,如果掌握了有效的方法,便能大概率减少育儿过程中产生的困顿、焦虑、烦躁和无所适从,不管是养育一孩还是二孩,都能享受到轻松育儿的愉悦。
借用知乎网友一句话——“煎”和“熬”都是可以变美味的方式,生娃也是。共勉~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相关文章
- 51岁生二胎,原以为岁月静好,却是鸡飞狗跳,坦言
-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给你带孩子,感恩父母为我负重前行
- 如何平衡老大与二胎的关系 学会这些让你不再烦忧
- 学会这3招,变成孩子喜欢的好父母
- 父母遇到“河豚型孩子”束手无策?不要忧心,学会这三招很重要
- 儿子在幼儿园被欺负,父母教娃3招很有用,不再吃亏是有原因的
- 刚入园就被小朋友欺负了?父母学会这几招很重要
- 孩子不会写作文,家长烦恼!父母找到4原因,3招带孩子轻松学会
- 孩子吃饭难?问题其实在于家长,这几招学会吃饭不再愁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学会这3招,从小培养孩子好的专注力
- 孩子的生命教育课:学会这三招,再普通的父母也能成为优秀的老师
- 宝妈坐月子还会生病?学会4招,让你坐月子不再辛苦
- 幼儿园二胎家庭超四成 专家为家长支招:有同胞的孩子首先要“学会分享”
- 怀孕后睡觉成难事?学会这几招好觉不再是奢望
- 新生儿护理的6个妙招,新手父母学会,不但带娃轻松且宝宝长得好
- 面对“学渣”父母易发怒,心理学家,学会这4招,改善亲子关系
- 高度近视父母,学会四招,生出健康小宝宝
- 二胎“啃女”现象正在蔓延,比重男轻女更伤人,父母别装视而不见
- 二胎宝妈容易抑郁?二胎妈妈的压力太大,学会如何自我调节
- 二胎掐架呈常态?学会用爱填满“竞争"沟壑,化解孩子“嫉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