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和您说心里话?用这2个方法提问,让孩子主动敞开心扉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位年轻的妈妈在批评孩子。“你知道错了吗?”妈妈声音严厉地问道。
“我知道错了。”小儿子委屈地说。
“错在哪里了?说说看。”
“我不知道。”小儿子越发委屈了。
“不知道!不知道你认什么错?”妈妈继续责问道。
“我也不知道。“儿子声音低低的,眼睛不敢看妈妈。但妈妈丝毫没有放过他的意思,继续追问:”这鞋子是你乱扔的吧?我刚在沙发底子拾到的袜子也是你扔的吧?"
“是我扔的。”
“为什么要乱扔呢?”
“我也不知道。”在妈妈的连珠炮弹下,小儿子哭了起来。
“你什么都不知道。那有什么是你知道的?”看到儿子抽泣着,妈妈也没有心软。
“我知道错了。”儿子哭着点头。
“那你愿意改正吗?”
“我愿意改。”儿子拼命点头。
视频在儿子的连连点头和妈妈胜利的笑容中结束了。视频中的儿子既委屈又“呆萌”,在妈妈严厉的责问下,步步后退。明明不知道错在哪,却依然“积极”认错,让网友们觉得小儿子既可爱又可怜。而妈妈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压倒性地战胜了儿子,最后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视频中的妈妈看似是“取胜”了,但事实是“战败”了,因为妈妈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教导和培育孩子,让孩子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教育应该是双赢的,而不是哪一方战胜哪一方。
妈妈连珠炮弹式的责问是不对的,因为孩子并没有在责问中认识到错误,反而因为恐惧而不知所以然地认错。其实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提问技巧”,不但可以让提问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能让“提问”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让孩子主动和父母说心里话。
父母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01、责问式提问VS启发式提问
l 责问式提问,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往往会因为愤怒而习惯性地责问孩子,从而忽略了孩子犯错背后的动机。
如如在和布娃娃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不小心把颜料滴到布娃娃上,布娃娃的衣服脏了。于是如如找来自己新买的裙子,用剪刀从裙子上剪了一块布下来,打算给布娃娃制作一件新衣服。
妈妈发现后,如临大敌,一把从如如手中抢过剪刀,并厉声责问:“我不是说过不许你玩剪刀吗?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好好的裙子也让你剪烂了!”
“娃娃的衣服弄脏了,我要为她做一件新衣服。”如如怯怯地说。
“把新衣服剪烂去给娃娃做新衣服,你这么不爱惜自己的衣服,我以后也不给你买新衣服了!”妈妈生气地说。
如如委屈地退到墙角,不敢再说话。孩子们没有生活经验,所以才需要父母们的循循教导,让孩子们去了解生活,并逐渐掌握生活技能。而妈妈习惯性地使用责问式的提问,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害怕犯错,从而不敢向前;同时也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变得胆小无能。
l 启发式提问,保护孩子的探索潜能。同样是把新衣服剪烂了,小雅妈妈的处理方法却不一样。妈妈看到后关心地问:“小雅怎么把新衣服剪了?你不喜欢这件衣服吗?”
“娃娃的衣服旧了,我想为她做新衣服。”小雅天真地说。
“这样啊!小雅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那妈妈来教小雅怎么做新衣服好吗?”
“太好了!谢谢妈妈!”小雅兴奋地说。
“剪刀是这样拿的。碎布条给娃娃做衣服更适合,你看妈妈这里有很多碎布条,我们一起来给娃娃做新衣服。”
启发式的提问,不但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明白孩子犯错的动机与诱因;同时也保护了孩子的探索潜能,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生活技能,获得成长。
02、破坏式提问VS建设性提问。
l 破坏式提问,打击孩子的自信。看到儿子作业本上歪歪倒倒的字迹和老师大大的改错圈圈,妈妈的一股气就打心头涌了上来:“你就不能把字写得端正的吗?都四年级了,字还写得这么差劲!”
儿子听了很难过,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我已经很认真在写了,但还是写不好。”
妈妈破坏性的提问,不但对解决问题起不到半点儿作用,贬低式的语气还重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掉入了自卑的漩涡中。
l 建设性提问,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到儿子写到歪歪倒倒的字体,妈妈可以这样问:“你的字写得有点歪了,如果写端正的,作业就好看多了。你知道怎样把字写端正吗?”
儿子听了,歪得脑袋想了一会,说:“我们班的瑶瑶写字很好看,我可以跟她学习。妈妈买一本给我练习也可以,我一定会认真练习的。”
责问不是目的,打击性的提问要不得,唯有建设性提问,才是助孩子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家长建议式的提问,可以让孩子从不如意的事中解脱出来,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思考上,练就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在教育中该怎样提问,才能让“提问”成为开启孩子心扉的钥匙呢?有人说父母提问题的品质,决定了孩子回答问题的品质,也决定了孩子成长的品质。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父母只有懂得怎样去“问”,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如何“有效回答”,并从中学会成长。
1、提问不是“讨伐”孩子的工具,平和式的提问可以开启孩子的内心世界。
像开篇例子中,儿子因为把鞋子和袜子乱扔,而被妈妈一连串灵魂式的拷问逼得节节后退,最后在不知“错在哪”的情况下也连连认错。
有些家长明知孩子错误的原因,却不是把精力放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上,而是非要兴师问罪,逼孩子承认错误。从而闹个两败俱伤,不仅没有起到教导孩子的作用,反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伤害了亲子关系。
其实妈妈以平和的心态问孩子,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比如妈妈可以这样问孩子:“儿子,你把袜子放进沙发底真不好找,妈妈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了。你觉得把它放在哪里,我们要穿的时候找起来更方便呢?”
儿子这时就会思考怎样放才会更容易找了:“妈妈,我把它放柜子里,下次我就可以找到它了。”
以平和的心态向孩子提问,意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责问。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护,也在妈妈的引导下渐渐养成有条理的习惯。亲子关系好了,妈妈爱问也“会问”,孩子自然也乐意向妈妈敞开心扉了。
2、给提问增加选项,让孩子在尊重中学会选择。
在亲子教育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与孩子意见相左的时候,如果强行逼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但是如果我们给提问增加选项,学会尊重孩子,孩子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
六年级的儿子约了同学一起外出游玩,准备出门时,天空下起了骤雨。但儿子为了准时赴约,坚持要在大雨中出门。
面对态度坚决的儿子,妈妈采用了增项提问式和儿子沟通:“儿子,你看,下这么大雨,如果你现在出门肯定会被淋湿衣服而不能好好玩了,而且也容易着凉感冒。你看,让爸爸开车送你到集合地点好?还是让同学们推迟一会等雨停了再出门,这样大家都不会淋湿了。”
因为这次是和同学们单独出游,所以儿子不想让爸爸送,于是便接受了妈妈推迟出门的建议。面对选择题,人的思维总是会习惯性地选择其中一项,而这个惯性思维在亲子教育也起到很好的作用。父母把心目中的选项增加到提问中,孩子就会自自然然地选择其中的一项。
总的来说,亲子沟通始于问答,父母学会“问”,并引导孩子学会“答”。从而让问答成为亲子沟通的工具,成为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的“钥匙”。
相关文章
- 孩子不愿说心里话?有办法,掌握四点孩子变开朗
-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说说心里话呢?
- 孩子不和您交流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孩子和您说说心里话?
- 孩子怎么不跟我说心里话了?他说话时,你用耳朵听还是用心听?
- 写给琴童家长系列之10:关于小孩学钢琴买钢琴,我想说说心里话
- 孩子三年级,不喜欢阅读,只看漫画书,有什么方法让孩子主动阅读呢?
- 孩子不愿主动分享,就是自私?这3点建议分享给你
- 孩子不愿交流、没朋友,想摆脱“社交恐惧症”,家长尝试这个方法
-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怎么办?这些应对方法帮你渡劫
- 孩子不愿意弹钢琴?那是你没有用对正确的幼儿钢琴启蒙教学方法
- 孩子哭闹不愿上幼儿园,这位宝妈用了这个方法,值得家长们借鉴
- 孩子沉迷看动画片啥也不愿做?那是你方法不对
- 让孩子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的9个方法
- 让孩子自觉主动的写作业,这是我见过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
- 孩子,老师特别想对你说这5句心里话
- 一位妈妈的心里话:“孩子,妈妈真的太累了!干不动了!”
- 为啥孩子长大后不想串亲戚,别急着生气,你先解下他们的心里话
- 你冲娃发火只因他错了?这个7岁孩子的心里话道出了事实,扎心了
- 职场妈妈心里话:"我做过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初丢下孩子去工作"
- 不愿意分享就是自私?分享的乐趣孩子没有get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