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纠缠型亲子关系?1个小知识助你正确引导孩子度过叛逆期
据说,地球和太阳距离若再近1%,地球就是“火焰山”;若再远3%,地球就是“广寒宫”。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仰望那些荒芜萧索的星球,真是庆幸我们拥有绚丽多姿的风景和舒适宜人的温度。
地球之所以成为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是因为和太阳保持着着合适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关系太远处处透着疏离,想要靠近时总是显得无能无力;关系太近却又不够私密, 处处压迫的彼此透不过气。巧妙把握距离关系,使得二八定律中的前者在生活中无往不胜。
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 纠缠型亲子关系前几天看到一个心理学名词:纠缠型亲子关系
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的:所谓纠缠型亲子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边界模糊或几乎没有边界,彼此过分关心且投入对方的生活,从而抑制了个体化发展的失调状态的亲子关系模式。
1、如何判断亲子关系是否属于---纠缠型亲子关系
我们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似乎总会听过或者亲身体验过下面的几种场景:
我是你爸/妈,进你屋还用敲门?你有什么秘密不能让我知道啊?
我们牺牲了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了你。
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也是妈妈生命的延续啊。
你是我女儿/儿子,我怎么会害你呢?
如果你觉得这些话非常熟悉,可能是你父母常常念叨的,或是如果你已经有了子女,你平时也脱口而出过类似的话。那么可能你的父母/你自己就是一位纠缠型父母。
2、纠缠型亲子关系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心理脆弱,抑郁等
中国青年报社曾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75.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父母都过于强势,比例之高令人咋舌。
这表示着,大概每100个孩子中间,就有75个孩子饱受纠缠型亲子关系的折磨。
虽然样本总数并不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纠缠型亲子关系在中国当下还是普遍存在的。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小欢喜》中,单亲妈妈宋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纠缠型亲子关系。
她辞去重点高中金牌物理老师的职位,360°全方位盯着女儿。
她把英子卧室连着客厅的墙壁打通,换成隔音玻璃,无论从家里什么角度都能看到屋内的动态。百叶窗帘装在外面,方便她随时开关。
没收女儿的乐高,禁止女儿进入天文馆,每天都逼她喝提神醒脑的中药汤 ……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的压抑下,英子抑郁了,险些跳江自杀,在桥上对宋倩喊出的那句话:我就是想要逃离你!真的让人十分揪心。
很多网友看过这部剧后表示:太真实了。即使长大好多年,再看时再度被恐惧支配了。
在纠缠型亲子关系成长下的孩子,因为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往往缺乏安全感,哪怕经历过岁月的洗礼,也还是难以填补安全感的空缺。
可能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这样的亲子关系。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有过这样一个梦想:赶快长大,逃离父母的管束。
什么时候父母才能明白:你的为我好,并不是我想要!
什么时候父母才能明白:亲子之间应该保持距离,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3、纠缠型亲子关系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小时候备受纠缠型关系的困扰,长大后也才更能体会,距离产生美,真的很有道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亲人在跟前时不觉得,分开后反而觉得想念了。
不在家时,一周两三次电话,一讲就是啰啰嗦嗦半个小时,偶尔一次不接,下一通电话必定质问:刚刚去哪里疯了?
放假前夕,一天几通电话询问着:回不回家?几号回家?几点回家?想吃啥我去给你买。
电话一端是溢于言表的喜悦,电话另一端虽然说着不耐烦:行了我还忙,你们看着办。却早已迫不及待的订最早一班回家的车票。
到家前,以为大家会是和睦相处的融洽氛围,到家之后,却发现父母子女相看两相厌。你嫌我懒,我嫌你啰嗦。
晚睡被断网,晚起被掀被。在家时,被嫌弃就知道闷在家,出门时,被嫌弃就知道玩。不能玩手机,不能玩电脑,否则就是不务正业。
可是,每次要离开家时,父母却又突然温柔了起来,赶紧张罗着给你多带几件衣服、几包吃的。
所以,不管多么亲密的关系,总是腻在一起,时间久了,总会厌烦的。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时时保持新鲜感,也才更懂得珍惜。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我给你东西,不是我的义务,而是我愿意。
父母孩子虽休戚相关,说到底也终究不是一个个体,必须保持距离。
亲密而有距离的关系才更加稳定持久,来之不易。
正如陈铭在《奇葩说》中所说的: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Ta一方花园,给Ta养料和空间。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请父母给他们一点距离,让他们在自由和尊重中找到自己;请给他们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有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利。
二、助你打破纠缠型亲子关系的小技巧1、保持距离----父母应是引路人,而非同行者
要想和孩子保持距离,父母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思想,有生命力的个体。
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从小给孩子单独卧室和书房,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时孩子与父母各自在不同的房间独处,一天内既能有时间在一起相处,又能回到自己的空间保持独立,有亲密也有距离。
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当孩子向家长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家长态度要坚定,不能答应孩子。当然,坚定并不代表态度严苛,只是让孩子明白他的要求很过分,不能得到通过即可。因为孩子在提出要求时,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达成要求的,他也只是先试探一下家长。如果家长不够坚决,孩子会软磨硬泡;如果孩子得逞了,日后他会变本加厉,从而对于要求来说便没有了节制,家长不能给孩子这种机会。
帮忙有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需要家长帮忙的事情,面对这些事情,家长不要全盘接受,而是要有选择性地帮孩子。家长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尽量不要帮助孩子,如孩子想要家长帮助搭积木,家长要拒绝,并说:“你一定能行,妈妈也许都没有你做得好!”如果孩子对于自己已经能做的事情还寻求家长帮助的话,家长要拒绝,如孩子上学要让家长给背书包,家长一定要拒绝,并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每个人都有掌握自己人生的权利,也只有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利,父母一定要把我好度,在关键点给孩子指路,而非事事亲力亲为。
2、 尊重孩子
很多家长都有偷看孩子的癖好,希望把孩子的一切掌握在手中,可是这样往往会导致孩子敏感,缺少安全感。
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小心思,有自己的小秘密,只要这秘密不影响他的成长,家长就不必过分干预。
只有家长以身作则,学会尊重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别人。
3. 允许试错
允许孩子试错,接纳失败,给孩子时间,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以“明天你再试试看”等延后、侧面提示之类的启发式建议替代直接提供答案;
肯定孩子的不断尝试,让孩子在不断试错中种下坚毅和主见,理性看待成败
一帆风顺的孩子往往经不起挫折,允许孩子试错,他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对错的意义,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困难与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