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你的“教育”孩子根本不听?试试“341”肯定法,亲测有效

2021-12-30 09:16:48孕产
《“341”肯定法,帮你系好亲子沟通的第一粒扣子》 孩子吃饭挑三拣四,写作业磨磨蹭蹭,你说了无数次,“嘴皮都磨薄了”,可是一点用也没有;孩子房间里一团乱,却还抱着手机不放,你想提醒他放下手机,收拾收拾房间或学习一会儿,可是一张嘴,孩子不是置之不理就是不客气地怼回来,根本谈不下去;

《“341”肯定法,帮你系好亲子沟通的第一粒扣子》

孩子吃饭挑三拣四,写作业磨磨蹭蹭,你说了无数次,“嘴皮都磨薄了”,可是一点用也没有;

孩子房间里一团乱,却还抱着手机不放,你想提醒他放下手机,收拾收拾房间或学习一会儿,可是一张嘴,孩子不是置之不理就是不客气地怼回来,根本谈不下去;

孩子还小时,气不过了就打骂一顿,可孩子大一些了,总是靠打骂也不解决问题,你很难过,你很焦虑,你不知道“这个孩子究竟是怎么了?”

其实,真的不是孩子怎么了,而是你怎么了?仔细回顾一下自己每天跟孩子的沟通,都是什么内容,都是怎样的态度?

如果回忆不清楚,不妨把手机装在口袋里,录下自己每天跟孩子说的话,让后自己听一听,把自己当做孩子体会一下?你是否发现,你跟孩子说的都是感觉孩子有问题,做的不好的方面?你的语气语调,充满了批评谴责的意味?

试想一下,如果是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能愉悦地接受呢?

1.先有关系,后有教育

著名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说:

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从孩子一出生起,或许从孩子一出现起,几乎所有父母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两个字:教育。

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知书达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学,见贤思齐,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来塑造我们理想的孩子,建立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父母”二字带来的强大使命感,“教育”二字带来的紧迫感让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与孩子之间先有关系,后有教育。

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亲密组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错误,采用“打击式教育”的时候,当我们几乎忘记了赞扬和肯定,只给予孩子挖苦、讽刺的时候,我们的亲子关系就在被破坏,孩子体会到的根本不是教育,只是打击。

要想让你的教育有效,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使孩子打开心门,愿意沟通,接受教育呢?

我们得首先学会肯定孩子。

02给予肯定,建立亲密关系

常常受到肯定的孩子,会感受到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进而更加自信,自尊自爱,而这样的体验又会促使孩子愿意做出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们需要的肯定,不是“你真棒”式浮于表面的夸奖,不是“做的不错”居高临下的评价,而是能给人带来心理力量,帮助他建设自我的正向反馈。

究竟该如何操作?

家庭教育专家黄志猛教授开创了“341肯定法”。
3个任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件

4个方面:肯定情绪、肯定动机、肯定做得好的方面、肯定值得提升的地方

1个标准:判断肯定是否有效,就看孩子的正向感觉是否加强。

三个任何是提醒我们,孩子小的时候需要肯定,长大了也依然需要;孩子在外面需要得到肯定,在家里同样需要;孩子做得好的时候需要肯定,做的不好的时候其实更加需要。

其他方面相对好做到,但最后这一条“在孩子做不好的时候”仍然要予以肯定,既然做的不好,我们该从哪里去肯定他呢?

从四个方面:肯定情绪、肯定动机,肯定做得好的方面,肯定值得提升的地方。

03肯定情绪和动机,感受无条件的接纳

问题行为背后总有情绪,我们要把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言行分开来看,先解决情绪,后处理问题。

情绪没有对错,不恰当的是言行。

适时的肯定可以帮助孩子转化不当的表达行为。

台湾清华大学周育如教授曾经讲过一件事:

上中学的孩子回家,气呼呼的对妈妈说:“妈,我们那个老师太让人受不了了,我真想杀了他”,这种情况下,讲道理和严厉的训斥只会让孩子更叛逆,周教授怎么做呢?

第一步:少说多听,不做过度回应,问一句“发生了什么”,让孩子说出来,妈妈只要倾听就好。

第二步:重复语尾,也就是重复孩子最后的一句话“真的哦,你要把老师杀喽”。

结果,孩子说“没有啦,当然不是真的杀啊,我只是真的很生气”。

妈妈的倾听和重复,就是对孩子情绪的肯定,孩子的情绪会在表达中得到释放,在肯定中得到疏导,逐渐理智就恢复了。

这样的负面情绪没有堆积在他的心里,就不会影响他接下来的学习和与老师的相处。

所有的问题行为背后除了有情绪外,还会有一个动机在,这个行为在当下是错的,但是动机是没有错的。

比如特别让我们不能容忍的孩子撒谎,动机的根源往往是希望获得认可甚至欣赏,所以在犯错的时候想方设法隐瞒。

让无数家长深恶痛绝的孩子玩网络游戏,这个动机往往是希望获得认同和快乐,获得成就感,喜欢迎接各种挑战,希望能够帮助别人,获得团队归属感,探索好奇等等。但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寄托这些情感,所以孩子才会从游戏中寻找。


动机往往隐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面,有时当事人自己都无法意识到,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去探索。

我们可以跟孩子聊聊:

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样对你有什么意义和好处吗?

这样做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对你而言又怎么的帮助呢?

为什么这么重要?

通过这样的自我追问,藏于孩子心地的动机浮出水面,首先肯定孩子的动机,再来引导孩子当有了好的动机,怎样选择更好的行为方式来解决问题,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04肯定做得好的和需要提升的,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肯定做得好的方面我们都能接受,只是这样的肯定要真实具体。给予事实性的反馈,具体到孩子的言行,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只有建立在真实的反馈上,才有可能内化成自我的肯定。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这样的肯定不可信,从而无法产生效果。

肯定需要提升的地方,则要注意不要陷入一种责备式的盘问上,而要把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我早就告诉过你....”“你就不会....”“你就应该....”这都是我们常用的口头禅,我们往往习惯于直接告诉孩子所有的道理、经验、教训、方法,但发现了吗?

我们苦口婆心,孩子依然如初。

因为这样的灌输没有建立起孩子自己的思维链接,我们自以为经验很多,但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和权力。

正确的做法是: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孩子自主思考。

比如问问孩子:

1.你当时想要做什么?

2. 事情变成这样你有什么感觉?

3.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4.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5. 如果重新来过,你会怎样做的更好?

6. 从这件事中你学到了什么?避免同样的事情出现,你有什么办法预防吗?

7. 还有吗?追问,鼓励孩子深入思考。

这样探索式的提问,其实是让孩子自己思考,把事情想清楚,自己来确定对他来说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究竟想要什么?

以上就是“341”肯定法中的“3和4”了,这样的肯定是否有效——就是最后一个“1”,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孩子的正向感觉是否加强。如果孩子从这样的沟通中内心获得了成长,那么它就是有效的。

我和我身边的很多老师、家长亲测有效,大家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