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发展更好,但为啥好多家长不学呢?
为了教育好孩子,相信父母们已经阅读了很多书籍、文章,想要学习各种有效的育儿法。比如:
“陪孩子玩的时候,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
“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正确的读法是……错误的读法是……”
“鼓励孩子的时候,好的做法是……不好的做法是……”
这些方法确实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互动的时候,能够采用更好的行为和方式。
不过也有很多父母会抱怨:
看书的时候觉得都对,但看着孩子的时候,一着急,全忘了。
事后一想,觉得自己这也没做对,那又没做好,免不了有些焦虑。
其实,除了“父母教养孩子时的行为”之外,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
父母养育孩子时的情绪气氛。
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表现,固然和爸爸妈妈“怎么教”有关,同时也和一个家庭里的“支持、参与、温暖、认可,或者冷漠、严厉、否认”等氛围有关。
可以说一是“术”,一是“道”。
这个“道”就是教养方式。
戴安娜·鲍姆林德是一位着重研究教养方式的学者。在研究中,她发现共有四种基本元素可构成成功的教养方式,这四种基本元素分别是:
回应性&非回应性;
绝对化要求&非绝对化要求。
在次基础上,形成了四种教养方式的分类,如下表格:
你采用的是那种教养方式?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这几种教养方式:
忽略型——低回应、低要求:这意味着父母完全不管孩子,既不对孩子提什么要求,也不管孩子会有什么需求,基本上彻底放任自流,差不多我们平时说的”管生不管养”。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养方式肯定是不好的。这样的父母也根本就不合格。
我想,能阅读这篇文章的父母,肯定不会是这一型的。
专制型——低回应、高要求家长会对孩子要求很严格,给孩子提出各自要求,设定各种规则,要求孩子服从,但是不在乎孩子的想法。
差不多是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的“严父模式”。
这样长大的孩子通常表面服从,但内心积累了很多的不满。
长大以后,工作也不错,甚至某些方面很有专长,但社交能力不太好,因为父母通常会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不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随着父母直接管控的减少,孩子就容易走下坡路。
这样教养下的女孩更依赖父母,而男孩更容易表现出敌意。
放纵型——高回应、低要求家长很乐于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希望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扮演父母的角色。对孩子没有啥要求,也没有啥规则,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惯着”。
这样的孩子往往自控力比较差,容易变得冲动。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
权威型——高回应、高要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同时也关注孩子的需求。
权威型父母的一大特征是,对孩子的“心理成熟”具有很高的期望。
所以父母会比较重视平等,设立规则都会和孩子交谈,取得共识。
在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部分限制的同时,也鼓励孩子的独立性。而孩子在努力达到家长要求的同时,也得以保留自主性。
他们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也教育孩子如何调节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无论工作、生活、社交方面都会表现得不错,而且非常独立。
看到这里,你肯定觉得:
肯定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最好啊!为啥不要求每位家长都这样做呢?因为现实生活,要复杂很多。
首先:任何单一教养方式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绝大多数父母在使用这些教养方式的时候,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一些父母,大多数时候都是放任型的,但当孩子做出玩火、在马路上乱跑这种极度危险的行为时,再放任的父母,也会瞬间转变成专制型!严苛、专制地给孩子提出安全要求。
在处理这类危险行为的时候,专制型的方式相比之下可能更加有效。
其次:选择教养方式,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经济能力有关
这四种教养类型是西方的心理学家提出的,美国的父母通常被建议采用权威型的方法。
不过,也同样是在美国,有人专门研究了纽约市三个社区的教养方式。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贫困社区、蓝领社区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通常都是比较专制的。
比如贫困社区的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说:
别出去乱跑啊!
谁打你你就打回去!
或者蓝领社区的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说:
你要努力进步!
你要力争第一!
父母为什么要这样“专制”?
因为孩子们所处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条件,就是这样的生活环境:
周围有危险,你必须要小心!
机会很珍贵,你必须要努力!
要求就摆在那里,你必须要严格执行!
而住在曼哈顿去的那些中上阶层的父母,才会更多地使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更安全,父母能提供给孩子的基础条件更好,如果没有意外,孩子的将来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除了工作、金钱之外,孩子确实有条件去追求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词汇是“探索”、“成长”之类的词。
我们中国的普遍情况如何呢?在我们中国,“孝顺”的概念更深入人心。
爸爸妈妈更倾向于严格地控制孩子的行为,被认为更有责任培养孩子遵从社会文化下的行为标准,特别在意孩子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所以相比西方的父母,中国父母更多的控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指示性更强,更希望孩子表现优秀。而孩子也应该接受这样的纪律,这才是尊重父母的表现。
按照戴安娜.鲍姆林特的标准来衡量,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是介于专制型和权威型之间,更多地倾向于专制型。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长期统治、影响的结果,也是现代中国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的使然。
而且,人们通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当初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去养育孩子。
在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我们父母当年的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使得他们更多地使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几十年来经历了飞速地发展、经济的腾飞。适应以前旧环境的养育方式,很可能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新环境了。
过去被“专制”养大的你,很可能已经具备了使用“权威型方法”来教育自己孩子的条件。而且,你还可以将权威的育儿策略与孩子独特的性情相匹配,而不用生搬硬套书里的育儿方法。
下面这些策略可以帮助你成为权威型的父母:
一、学会听孩子说话
权威型父母与专制型父母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
专制型父母只能看到孩子,却不能听到孩子。
而权威型父母会欢迎孩子的意见,倾听他们的担忧,并允许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不能作假的。
允许孩子跟自己的想法不同,允许孩子自由地把想法表达出来,才是父母和孩子坦诚交流的关键。
如果认定孩子的某些想法就是“坏的”,那等于是否认了孩子生活经历中真实的一部分。
更好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
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否则,阻碍孩子的想法,往往成了阻碍爸妈和孩子交流的“罪魁祸首”!
二、验证孩子的情绪
权威的父母承认孩子的感受,并教会孩子认识他们的情绪,以及情绪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所以,当下次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尽量别说: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别哭了!马上停止!”
因为我们大人眼里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件大事。
孩子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对他说:
“你现在一定郁闷吧?”
孩子被误解了,我们可以对他说: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
通过说出孩子的情绪,来帮助孩子验证情绪。
我们最终要做的,只是纠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纠正孩子的情绪。
我们要告诉孩子:
生气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因此打人,爸爸妈妈会让你承担打人的后果。
你很开心很兴奋也是可以的,但是在超市里乱跑可不行。
然后,把教育的精力放在“有哪些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三、关心孩子的感觉,但别让孩子来做重大的决定
权威型的父母会很在意孩子的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为所欲为。
举个例子:
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需要搬家。
爸爸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
爸爸做了搬家这个决定,爸爸很关心你的感受,你可以跟爸爸倾诉你对这个决定的感受。
爸爸理解你的难过、你的不舍,你希望爸爸做些什么能让你舒服一些?
但是,不需要询问孩子:
我们可以搬家吗?
孩子还小,还缺乏做出重大决定的智慧和经验。
把这样重大的选择教给孩子,并不会显得尊重,反而让孩子压力山大。
如果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有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他们才会更有安全感。
四、建立明确的规则
权威型父母和放纵型父母的最大区别是:权威型父母会制定明确的家庭规则。而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最大的区别是:权威型父母会确保孩子提前知道自己的期望,并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
因此,与其说:
“去睡觉,听话,不然你爸爸来收拾你!”
不如说:
“去睡觉,这样你的身体才会好,脑筋才会越来越聪明!”
当您的孩子了解规则背后的潜在安全隐患,健康危害,道德问题或社会原因时,他将对生活有更好的了解。
久而久之,即便你忘记了执行这些规则,孩子也更有可能遵守这些规则。
五、规则一致,警告只说一次
如果孩子犯了小错,权威型的父母会提出警告。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否则会有什么后果。
当然,这个后果一定要是理性、合理的。比如:
我们现在要吃饭了,你要么自己好好吃饭,要么自己离开桌子,发完脾气再回来。如果你继续在饭桌上发脾气,妈妈会把你抱到一边去。
然后,我们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再唠叨无意义的话了。
爸爸妈妈已经说明了结果,如果孩子也做了选择,就的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论孩子选择继续吃饭,还是离开桌子去一边儿发脾气,我们都可以接受。
但如果孩子还持续在饭桌发脾气,就遵循我们刚才提到的后果。
警告的话,只说一遍就够了。
如果警告被不断重复,无异于教会孩子:
妈妈说第一遍的时候,可以不用听。
六、错误要改正,但不要因为错误而感到羞耻
权威型的父母,会把“指责孩子”,和“指责孩子的行为”区别开来。
他们从不会说“你真是个坏孩子”!
他们只会告诉孩子“这件事你做错了”。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但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人。
因为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教给孩子:
为你的错误承担责任,并学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
“你抢了姐姐的玩具,姐姐很伤心。你现在要把玩具还给姐姐,还要跟姐姐说对不起”。
“下次你想玩姐姐的玩具,要先跟姐姐说‘请给我玩一下’。”
七、奖励比惩罚更好
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奖励,比在孩子做错事时惩罚更有效。
不过,奖励孩子,并不意味着给孩子准备昂贵的奖品。
不妨试着和你的孩子坦诚交谈,问问他们真正喜欢在家做些什么。
他们的回答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比如:
“妈妈包饺子的时候,我想帮忙捏褶子”;
“出门遛狗的时候,我希望爸爸能让我牵着狗绳”;
“希望爸爸喝咖啡的时候,能给我尝一小口,一小口就好”;
“我想用和妈妈一样的碗吃饭,不想用小孩子才用的塑料碗”
……
认真的和孩子交流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才不会执着于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主观的觉得孩子就喜欢玩具、糖果等奖励,而是可以更理解孩子的喜好,和他一起确定奖品,从而一起确定更合适的行为,孩子的接受度自然更高。
八、鼓励孩子自律
权威型的家长不是“控制狂”,他们不会执着地想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是试图教会孩子自控。
这种时候,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更重要
也就是说,每次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别急着让他平静;每次孩子想放弃的时候,别急着逼他坚持。
相反,爸爸妈妈自己表现出的对困难的信念更加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给情感命名”,并赞扬孩子的耐心来帮助他。比如:
“我知道站在这里很难受,但你很有耐心,你很棒”!
“ 是的,这很难!但艰难的事情值得去做!我们之前已经做过很多艰难的事情,比如说XX和XX,你尽管去做,爸爸会在这里支持你!”
最后,最值得提醒的一点是:
权威性的教养方式,不是关于禁止、命令,坚持、服从。
取而代之的是,父母要成为一个好榜样,经营出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正如我们前面说到的那样:教养方式,是父母养育孩子时的情绪气氛。
与其他类型的父母不同的是,权威型父母热情而充满爱心。表现出丰富的爱意,并且知道养育孩子很重要。
不论孩子今天表现良好,或是犯了错误,爸爸妈妈都会留出时间和孩子投入相处,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让孩子感到被爱和被接纳。
教养的质量可比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度更为重要。
相关文章
- 心理学家:学会做权威型父母,三步改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微环境
- 孩子考试不是第一,父母别责怪,懂得“第十名现象”孩子发展更好
- 做“权威”父母,家长要注意,孩子才会更听话
- 美国并不禁止父母打孩子,权威机构公布研究结论,家长不必再纠结
- 为啥要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这3个理由足以说明,家长该看看
- 孩子情绪说变就变,家长摸不着头脑?专家:抓住情绪发展关键期
- 孩子说:“妈妈,自从你退出家长群,气色好多了”
- 班级前十名的孩子,父母每天都说这5句话!(家长都看看)
- 不学会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家长永远也无法停止焦虑
- 为啥国外一个人就能带好多孩子,而国内恰恰相反?宝妈:表示无奈
- 为啥孩子成绩优异,家长还让娃上辅导班?这5大理由,条条扎心
- 为啥家长老师越愤怒,孩子越记不住、做不来?
- 为啥您孩子要跟别人家一样?化解焦虑,家长别被“剧场效应”绑架
- 为啥朋友圈不要发孩子照片?家长看了心头一紧,这5种照片别发
- 为啥爸爸带孩子越久,孩子会越聪明?这3个原因,很多父母不知道
- 好多家长会问,孩子长期食积,怎么调?
- 孩子不听话是自己的原因?父母首先反思,5种语气助孩子更好成长
- 孩子偷玩手机!家长先别急着揍他一顿,聪明的父母这么做
- 孩子偷钱父母不知道怎么办?想让孩子改掉这种行为?这样做会更好
- 孩子在幼儿园贪玩什么都不学,家长要教会孩子“玩中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