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多数父母并不刻薄,孩子却仍感受不到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文|悦姐育儿知识(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这里先听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曾经的邻居刘叔刘婶是一对和蔼可亲的老人,他们友善邻里,急公好义,谁家有点小困难,二话不说,能帮就帮,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远亲不如近邻”,在街坊中很受人尊重与欢迎。这样的人应该很会与人相处吧,但是奇怪的是他们的孩子却并不与他们亲近。这种不亲近并不是长大才有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有迹象了,当时我们住的平房,通常一条街的孩子都在外面玩到半夜十二点也不回家。一到半夜,四处都是搜寻小孩子的大人身影,然而我几乎没看见几次刘叔刘婶的身影。那个时候被揪着衣领的我还无比的羡慕过刘家哥哥,可以一个人回家,又自由又没人管。后来长大了,再回忆起那个站在路灯下的身影,孤独得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也许那个时候刘家哥哥也在羡慕我吧。
类似的故事也许每分每秒都在不同的家庭上演,父母与孩子本应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却在不知不觉间渐行渐远。最可怕的是父母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不近近自己,更不知道如何修复亲子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
一、孩子天生就愿意亲近、靠近父母?1.十月怀胎,天生血脉相连
婴儿时期我们每个人都躺在母亲的子宫里,最亲近最熟悉的就是母亲了吧,即使那个时候我们看不到母亲的模样,但是我们能聆听到她的声音,能感受到她的触摸。在她小心翼翼的呵护下,我们一点一点长大了,漫长的十个月,从受精卵到胚胎,从胚胎到婴儿,她都与我们同在。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是天生的斩不断的羁绊,孩子天生亲近母亲,父亲次之。
2.亲子陪伴,后天情感维系
父亲与孩子的感情,纯粹是靠后天的不断相处中产生的。当然母子关系也需要后天培养。很多孩子幼儿时期和妈妈亲,因为妈妈比较有耐心,能够时刻陪伴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却变成和爸爸亲,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妈妈管孩子学习比较多,扮黑脸扮久了,孩子看到就害怕,当然不敢亲近了;大学的时候又开始和妈妈亲,此时孩子的生理心理已经逐渐成熟,懂得体谅父母的不易,尤其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妈妈,自然会和妈妈比较亲近。
那么天生愿意亲近父母的孩子为什么变得这么冷漠呢?
二、太多父母并不刻薄,却也很少关心孩子1.不合时宜的抱怨
有些父母会把工作上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令孩子过早的承受不属于他的压力。职场父母会这样,那么全职妈妈呢?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全职妈妈们没有经济来源,看人眼色,普遍不被理解,压力过大。一些无法排解的压力也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絮叨宣泄到孩子身上,却并不关心或者说无瑕顾及孩子的心理能不能承受。
2.不耐烦的举动
笔者经常能够看到父母不耐烦的对孩子说“去去,一边玩去,哪来那么多为什么?”
普遍都是三四岁的孩子父母,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对什么都感兴趣的时候,不懂的东西当然会向最亲近的人寻求帮助,这个时候,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却拒绝帮助他或者敷衍他,那么可以想像得到,他也会拒绝向你敞开心扉。久而久之,孩子就开始沉默寡言,有些父母因此还特别得意,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不再询问一些奇怪的他们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殊不知,孩子正逐渐离你远去。
3.亲子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
父母不知道和孩子说什么,完全不明白孩子除了身体健康,还需要心理健康。错误的说话方式,错误的举动,日积月累只能伤害到孩子,并且这种伤害会伴随着孩子一生。在你那里,永远只感受到伤害的孩子,不会去靠近你,更别提依赖你信任你。
那么父母的这些举动,在孩子的眼里意味着什么呢?
三、孩子总是感觉父母离自己很远的原因1.不被关爱
孩子察觉到了父母的敷衍和不耐烦,因此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不被关爱的孩子长大后也学不会什么是关爱,同学同事之间关系冷漠,无话可说。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孤独感时刻伴随着孩子。天长日久,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当今社会,不仅身体上的疾病逐渐趋于低龄化,孤独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也同样逐渐低龄化。
2.不被尊重
很多中国父母在决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询问孩子的习惯,孩子只需要按照他们说的做就行了,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权。说话习惯居高临下,不允许孩子反驳,不管孩子说得有没有道理,只要反驳,就是犟嘴,轻则喝骂,重则动手。孩子时刻处在不被尊重的环境下,怎么可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3.自己的合理需求总是得不到回应
孩子从父母那得到的永远是自己不需要的,即使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不需要的就是不需要的。
举个例子,你和孩子出去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个车子玩具,你觉得可能会玩物丧志,对考试没有任何帮助,于是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你买了套练习册,哄骗孩子这个比较好玩,低龄的孩子好哄骗,你的想法也得到满足,于是你们高高兴兴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发现练习册不好玩,感觉受到欺骗。这种小事一点点积少成多,当有一天你发现你骗不了孩子的时候,你在孩子心里只留下了一个骗子的形象,孩子也不再信任你。
其实这些事情真的都是小事,小得不能再小了,然而导致的恶果却能伴随孩子一生。孩子即使天生亲近父母,后天的情感维系也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更重要。这些其实都能通过学习得到改变,希望普天之下所有的父母都成为“学习型”父母,通过不断学习,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互动话题:你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有没有关心过孩子真正的需求?如果有,那么恭喜你,你即将得到一份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没有,那么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也许你的问题也是大家正在苦恼的问题。
------------------------------
关注【悦姐育儿知识】,了解更多孕期和育儿知识,学会解决亲子成长问题和家庭矛盾!若您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可以私信留言评论,悦姐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专业的回复,希望我们可以在育儿的道路上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
- 父母用错方式的爱,非但让孩子感受不到,甚至还会让孩子怨恨自己
-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注重好孩子内心感受,让情感交流更有力量
- 孩子“压抑式的成长”,就在家长不经意之间,父母您中招了没?
- 孩子不到3岁,满口小黑牙,医生却说:不是因为糖,而是父母无知
- 孩子为什么不听父母的话?因为你和孩子的情感账户余额不足
- 孩子为什么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给孩子设立“篮球架”,高度需适合
- 孩子出国留学时,作为父母心里是怎样的感受?
- 孩子和你不亲近,还在强行伪沟通?父母的“情感引导”是关键
- 孩子和父母不在一个频道上?看看是不是没有面对他的感受
- 孩子的情感和社交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老师应该怎么应对呢?
- 父母什么样的言行是在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
-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该保持在哪个范围?一个复杂的问题
- 父母和孩子能成为朋友还是敌人?结果取决于你们之间的“博弈”
- 父母文化水平太高,孩子是啥感受?网友:心酸,研究生都能教
- 父母给孩子爱的教育,用爱思考生活的美好,会感受到幸福就在身边
- 父母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更体谅和感受到爱?
- 父母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更体谅和感受到爱?
- 父母要知道的——孩子们的拖延症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 父母让孩子感受的压抑和委屈,即使随着时间流逝,也难以烟消云散
- 父母随口答应却做不到,将降低孩子的信任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