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美感怎么炼成的,跳出“左脑符号思维”,你也能培养出艺术家
本文糖果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中国的孩子总是被压在课业堆里面,家长对他们的衡量标准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成绩。像美术、审美这种事,好像离孩子特别远。
除非他是美术生,而最终的考察标准也是能否考入名校。
大人总是对数学、化学等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分数而非常在意,却常常忽略掉孩子的美育。
就像放个暑假很多家长宁愿带着孩子去科技馆,和他讲讲物理、天文的知识,也很少带着孩子去参观美术。
一是一些家长看不懂,“辅导不了”,二是大部分家长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有这时间不如去补课呢,实在喜欢花钱报个美术班也行,总之像参观这种事,就不要做了吧。
事实上,这种美育的普遍缺失,不仅会降低孩子的审美能力,还容易使其被禁锢在左脑符号思维中。
而右脑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孩子失去的将不仅是“美”,还会有损他健康的人格形成,以及表达情绪、感知幸福的能力。
人的左右脑是如何分工的?前两天,10岁的侄子来家中做客,他虽然没有上过美术班,但是非常喜欢绘画。他静静地坐在窗台前,在经过允许后在我的工作日记本上画了一幅橡胶树的写生,很好。
第二天,在部门开会前夕,一位同事坐在我的旁边,她看到这幅画上有片叶子是畸形的,很不美,于是哈哈大笑,说“这根本就不是橡胶树的叶子”。
第三天,第三天我把拍的家中橡胶树的照片拿给她看,和她说那片畸形的叶子是萨摩咬的。她对比后大为惊叹,表示被咬的每一个牙齿印都如此相像,点了大大的赞。
所谓左脑符号思维,就是像这位同事一样,她将物体符号化了,而忽略了事物本来的样子,这会阻碍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他已习惯用以往的符号思维去定义、判断事物。
而把真实的世界和“画中的世界”剥离开了,她或许很健谈,很敏捷,能很快地做出选择和决策,却恰恰丧失了难得的想象力,进而也会影响到其创造力的爆发。
人的左右脑是各有分工、协同作战的,左脑被称作科技脑,负责逻辑思维,主攻时间和空间;右脑被称为艺术脑,负责形象思维,主攻联想和想象。
长久以来,擅用左脑的人更容易得到认同,被称作智商高。就像如今智力比拼的竞赛类节目大有观者,而鲜少有绘画类的当场PK,因为太闷。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开发,是需要左右脑共用的,而过于强调左脑的符号思维,就容易使得右脑受到压制,孩子的成长也将是不均衡的。
在全社会更加倾向于赞扬左脑的工作体系时,我们有必要让孩子进行充分的右脑开发,用更加开放和全面的感受来认识这个世界,促进自我的成长。而美育就是激发右脑的有利载体,你别忘了,它可是艺术脑呢!
美育“去符号化”的过程,将给孩子带来什么?很多孩子在最爱美的年纪,被父母说成是“臭美”,然后被逼着去学习、补课,等到长大了才发现,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土呢?
是的,他们的科学脑一直在不停地工作,不断地搜集、分析、总结、运用信息,然后加工成美丽的成绩单,而艺术脑则惨遭抛弃。
所谓“去符号化”当然不是否定逻辑思维的存在,而是要让孩子通过接受更好的美育,来跳出固定思维的模式,走上发散、自由、浪漫的艺术之旅,这对于孩子的一生很有裨益。
外国有个“最萌设计师”Mayhem,只有4岁。她经常将纸片裹在身上,做成各种衣服和裙子。
妈妈很欣赏女儿的审美,还和她一起利用各种海报、丝巾甚至卫生纸来当作材料。
母女俩参照时装秀的样子,一起设计儿童款,还放在微博上进行展示。
妈妈的微博让Mayhem获得J.Crew的青睐,这个品牌曾被米歇尔·奥巴马穿到奥巴马宣誓就职典礼上,被称为“国服”。
美学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使她懂得尊重生活,注重个人的仪表和成长,这不仅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其走向成功必备的素质。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提到“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一个懂得审美,热爱审美的人,在道德上通常也是严于律己的。
中国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曾有一段对“美育”教育感悟:不仅仅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是审美,健康人格的培养也离不开审美。
杨澜也曾有过因衣装不整而被面拒的经历,的确,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而更为重要的是,美学教育对一个有着美学追求的人来说十分重要,这将培养起孩子最基本的美学常识,并能激发出他更大的艺术造诣。
这一切的开端,都是从“去符号化”的过程开始,再或者,从一开始你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在均衡发展的。
如何对孩子开展美学教育?美学家蒋勋就曾说过:“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很多家长对此有误解,他们认为只有将孩子送入专门的培训机构,才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还有的家长将其看得过于高端,可望而不可及,其实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美育,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复杂。
1、带领孩子去发现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发现身边之美,比如多接触颜色艳丽的水果、蔬菜,走出户外,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美景风光,欣赏花树鱼草。
还可以带着孩子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引导孩子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2、鼓励孩子去创造美
就像上文提到国外的那个小女孩,妈妈没有责怪她撕纸、乱穿衣服,而是和女儿一起动手做裙子,在这个过程中小女孩逐渐成为了一位服装设计师,也收获了妈妈满满的爱。
在创造美的这条路上,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特别是女孩子,可能会自己选衣服来搭配,家长不必过多干预,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
在形式上也不必拘泥于形式。就像之前网传的那样,老师要求画一条鱼,家长就买了一条鱼然后用墨水拓了下来,孩子以此能更加细致地观察到鱼的纹路,也属于创造性思维了。
3、做有“情调”的家长
家长总是以忙或者累来敷衍,自己本身就缺少了美的感受,又怎么能来教育孩子呢?做有“情调”的父母。
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制作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陪孩子做手工、搭配服装等。如果你能做孩子“时尚前沿”的导师,相信孩子的美育效果一定更有说服力。
很多时候孩子说画不好,没有想法,可能就是因为其受限于左脑符号思维而无法跳脱,家长要帮助孩子激活他的右脑思维,开展美学教育,不仅充盈自己的大脑,也能让生活充满美和发现!
我是糖果妈妈,一名高级育婴师,一个四岁宝宝的妈妈,跟我做学习型妈妈,让养育生活更轻松。
相关文章
- 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
- 你的孩子离艺术家只差了这些想象力!看看天才艺术家的作品
- 毕加索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保护孩子的绘画天赋从涂鸦开始
- 跳出布里丹毛驴效应,拒绝培养内耗型孩子
- 宝宝离大艺术家,只差去一所博物馆的距离
- 智能时代 | 如何帮助孩子跳出思维的桎梏
- 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四个方法,让孩子走的更远更高,未来更成功
- 培养孩子“WHY型思维”,鼓励他多问,而不是照单全收大人的指令
- 培养孩子几何思维,2~7岁这样开发最有效
- 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父母的引导加孩子的自由发展,是最好的组合
- 培养成长性思维:从告诉孩子“你只是还不会”开始
- 培养成长性思维:从告诉孩子“你只是还不会”开始
- 孩子“脑洞”打不开、缺乏创造力!想培养,需从“思维韧性”入手
- 孩子一岁前,家长教孩子8招培养思维能力,孩子智商更高
- 孩子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
- 孩子动不动就暴躁?培养孩子的“加法思维”,成为情绪控制者
- 孩子太容易相信别人?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可以提高防骗能力
- 孩子怎么说都不听?专家: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 孩子成长关键期,阅读中游戏穿插培养孩子逆向思维及创新力
- 孩子过于追求完美?培养“中间思维”看世界,人生才谈得上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