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先“打一顿”?用细节说教,才可以说“我是为你好”
halo,林一又和大家见面咯,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犯错了,该怎么办。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
但是作为宝爸宝妈的你,真的懂得如何爱孩子?昨天下午在小区带娃,看到一个胖小子,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哭哭啼啼的跟在妈妈身后,那位妈妈看起来也就30岁左右的样子,打扮也很时尚,手里推着婴儿车。
当我快走进他们的时候,就听见小男孩开始发飙了,嘴里说“你凭什么说我,我没错,傻缺”“你就是傻缺”。
孩子后来一直重复这句骂人的话,妈妈看着他一声不吭的往楼里走去。
怎么说呢,看到这幕场景,其实心里觉得挺不是滋味的,一个是妈妈含辛茹苦带大的孩子,没想着他能如何的报答自己,先骂自己一顿,心里肯定是心寒的。另一方面,孩子本来是一张白纸,如今出口成脏,能与父母脱离关系吗?
有人说,要是我孩子跟我这么犯浑,肯定得先揍一顿,看他还叫嚣不?你也赞同这种观点吗,孩子有问题,“揍一顿”就能解决问题?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心里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
你以为打几下能怎么样,又不是真的用力气,但是孩子可不会是用疼不不疼衡量你的用意,他觉得妈妈打我了,是妈妈不喜欢我了,所以我要引起妈妈的注意,于是做出更多让你头疼的事情。
还有的孩子觉得打就打吧,你打我我也这样,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你为什么打他,因为没有人告诉他,自己挨打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还是妈妈就这样喜欢打人。
还有的父母在进行“打教”的时候,嘴里还挂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帜,其实,这都是因为家长没有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所以用这些语言只是来减少自己打骂孩子时候内心产生的自责和愧疚感。
但是为什么孩子总是惹父母生气,非要那么调皮呢,而且男孩与女孩想比,更具有破坏力和无限的调皮精力,其实这都是天性决定的。
一位研究行为哲学的专家曾经说:“一场比赛结束后,你看到一个被打败的男人在真诚的向对手祝贺,其实在这背后,这个男人想的是下一次如何把他打败。”
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为什么孩子总是那么愿意破坏玩具,家里什么东西都要进行“捣毁”模式,都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他们天生就是喜欢探索,对未知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所以,当孩子因为做了什么,而让你愤怒不已,也许是打破了你刚买的陶瓷花瓶,又或是用你新买的口红画画,甚至是把爸爸的电脑“大卸八块”都不要轻易的“打骂”孩子,这不仅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还让孩子不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拉开与家长心理距离。
为什么家长都热衷于“棍棒底下出孝子”一、父母受儿时家庭影响
有的父母自己在童年的时候,就一直被家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所以在观念里,也认同这种方式,一遇到问题,自然就发挥上辈人的“优良传统”。
二、教育理念老旧
“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听话,多半是惯得,打一顿就好了”等等,这些口头语,都在教家长要想管好孩子,不打骂是不行的,而且传统理念下,管教孩子就得用武力。
三、父母自身原因
有些父母因为自己的工作出了问题,心里不顺,所以把情绪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还有的家长是“望子成龙”的心态,自己想考大学没考上,就要自己的孩子帮助自己完成这个愿望。一旦孩子表现出抗拒的情绪,就会让父母大为恼火,一言不合就开打。
打骂孩子会带来哪些影响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靠用打骂解决问题,肯定是治标不治本,就算眼前出了气,发了火,对孩子成长来说一点积极因素也没有!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1、孩子说谎
有时候,孩子为了逃避责任,或者为了免于挨打,会用说谎的方式赢得爸妈的谅解或者责罚,孩子一次尝到这种甜头,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说谎的习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性格的养成非常不利。
2、缺乏自信心
本来父母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是如果总是打骂孩子,就会让孩子心里觉得爸妈并不爱我,我是没人疼的孩子,受到委屈或者别人的欺负,往往会藏在心里,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中,就会对自己产生不自信的状态,觉得自己做什么爸妈都不会往心里去。
特别是在学习中,如果父母总是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怎么生了你这个废物”,孩子听多了这种言语,就会从心里认为,自己就是差等生,什么也不会,天生就是笨蛋。也会逐渐产生对这些学科的烦气心理,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不爱学习,喜欢和老师对着干。
3、逆反心理
孩子出错了,你选择用“武力”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学习你的做法,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有人惹到自己,也会用拳手来解决问题。
孩子的暴力倾向,一般都是这样养成的,所以,家长尽量不要选择打骂来教育孩子。因为“打骂”解决不了问题,倒是可能让母子或父子情分变得疏离。
从细节培养孩子,从哪入手不打不骂,其实也可以教育出一个优秀的懂礼貌的明事理的好孩子,这跟父母的教育方式肯定是有关系的。其实,教育孩子并不是需要一个多么隆重的或者严肃的场合,在生活中,和孩子说话,陪伴也能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01 学会倾听孩子内心想法很多家长都以忙做借口,没时间陪孩子,更别说关注孩子内心了。有时候一出差十天半个月,孩子心里有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因为他可能刚要说,你就来一句“去,一边玩去,我累着呢”。
孩子看到这样的情况,还愿意跟你诉说心事吗,更不跟你聊自己内心的想法了。所以不要老是怪孩子淘气,不懂事,因为作为家长,你从没有关心过孩子的需求,他可能三番五次的捣蛋就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
接下来,不妨找个轻松的氛围,跟孩子一起做做手工,聊一聊孩子的内心世界!
02 多表扬孩子,不要伤其自尊心如果你习惯了打骂孩子,那么从今天起,试着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大声的说出来,比如,宝贝,你今天把书包收拾的真整齐;宝贝,今天妈妈看到你跟隔壁阿姨打招呼了,真有礼貌,阿姨还跟妈妈夸你着呢。
当然,如果是孩子犯错误了,你也可以换种方式表达,不是只有破口大骂才能教育孩子。就像“宝贝,妈妈看到了你最近进步很大,跟同学也不再打架了,还帮老师组织打扫卫生。如果你下次不再数学课上调皮搞破坏,老师和妈妈会更为你感到骄傲的,宝贝这么贴心,一定能做到是不是?”这样孩子当然更容易听进你的意见,因为他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算是乖孩子,怎么做妈妈会开心。
而且,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一定不要在人前教训他,回到家关起门,怎么说都可以,但是当着外人面教育孩子,不仅显得大人缺乏教养,还会让孩子自尊心丢失,会让孩子觉得特没面子。
03 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1、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领路人,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就是要学会把控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的情绪风一阵儿,雨一阵儿,高兴时就亲的不行,生气时就对孩子大呼小叫。
孩子面对父母的阴晴不定的情绪,往往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爸妈会开心,于是孩子会下意识的照顾父母的情绪,被动的学会察言观色。
孩子本应该快乐的童年,都会被这种“煎熬”折磨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没有好处。
2、说到做到,把握分寸
有时候孩子提出想要某个玩具,或者想去动物园,家长可能就心不在焉的应承了,但是最后却总推脱没时间,或者考试都没及格,有什么脸去玩,总之最后食言了。
或者父母说,如果你能做到哪样哪样,我就带你去哪哪旅游,但最后就成了空头支票。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降低为零。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把握自己的说话分寸,能办到就答应,不能办到也绝对不要瞎应承。
3、让家充满爱的味道
一个家里若总是充满爱,父母间也和谐美满,那么孩子感知到的幸福就会大大增加。这不仅有助于孩子阳光性格的养成,还能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
所以,好的家庭氛围,是可以造就一个懂事乖巧的好孩子的。
总结:教育孩子,有比打骂更管用的方法,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和最合适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