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宁荣二公拜托警幻去警醒宝玉?原来贾家教不好孩子是世代相传的

2020-02-04 12:52:03孕产
如果你要想让孩子少吃糖,多吃青菜,你会怎么告诉孩子?我想,听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家长都会想到,要让孩子知道多吃糖的危害,还有吃青菜的好处。

如果你要想让孩子少吃糖,多吃青菜,你会怎么告诉孩子?

我想,听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家长都会想到,要让孩子知道多吃糖的危害,还有吃青菜的好处。

然而如果是宁荣二府的男性家长回答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让人给孩子吃糖,让他知道什么是甜,然后等他自己体会糖的坏处;或者在孩子吃青菜时候,责备孩子为什么吃这样少的青菜。

1.宁荣二公要引宝玉入正

以往读红楼梦只发现贾政、贾珍等人都不擅长教育子女,如今重读才发现,原来他们教育后代的方式方法却是和先辈一脉相承。

宁荣二公见家族即将运终数尽,看宝玉“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将宝玉看做贾家唯一一个有希望能够让祖业得以继续的人。

因“恐无人归引(宝玉)入正”,于是二公拜托警幻“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

因此才有了警幻领宝玉入薄命司看正副册、带他听红楼梦曲,又把兼美可卿送给他教他云雨之事。

警幻既然接受宁荣二公的委托,她完成了委托任务了吗?她让宝玉迷途知返了吗?

显然没有。所以警幻才叹曰:“痴儿竟尚未悟。”宝玉之后数年的时光认真将警幻所授发展成为一种“爱红”的毛病,实则和警幻与宁荣二公的初衷背道而驰。

难道这就是宝玉的本性使然?却也不尽是。

那为何警幻屡屡要警醒他,却最终失败?

咱们且看警幻都怎么“警醒”宝玉的。

首先警幻带了宝玉去薄命司,虽然看薄命司的正副册不在她的“警醒教程”之内,却也没让宝玉明白什么。

第二步,警幻带宝玉去喝酒赏乐。所入之室、所用之物,样样皆是天上有地上无,是极好的。而演出的乐曲呢,警幻又说“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试问一个小男孩,什么都没经历过,用这些乐曲怎么可能让他悟到什么?

第三步,警幻又把自己的一个妹妹许配给了宝玉,让他二人度过一天。而宝玉对警幻之妹留恋依赖,以致堕入迷津时也是在呼喊着可卿的名字。如此可见,宝玉在可卿处体会到的却是快乐和安全感。

而看警幻这三步,都是带着宝玉去体验前所未有的好处,却丝毫没有警示宝玉什么,这要让他如何跳出这个有这诸多好处的“迷人圈子”。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宝玉只是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

所以从结果来看,警幻非但没有让宝玉迷途知返,更是让宝玉执迷于这些繁华事物了。

这是警幻的疏忽,却也并非所有责任都在警幻,毕竟她的本职正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而她擅长的也是“访察机会,布散相思”。

宁荣二公想要“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宝玉)痴顽”,警幻却是按照宁荣二公的嘱托,充分向宝玉展示了什么是“情欲声色”。然而宁荣二公所想的却是用此警示宝玉,试问“情欲声色”怎会有警示的作用?更不可能以此让宝玉顿悟,而跳出“迷人圈子”了。

二公所嘱托之法却与嘱托之本意相悖,南辕北辙,失策的很。

若他们真要让宝玉学习四书五经,就该让宝玉明白四书五经的好处,让他知道这些书能做什么用,能让他将来有什么样的能为才是。

若宝玉全心地知道了四书五经这类正经书的好处,还怎么可能会沉迷于声色犬马?

如此也可知这宁荣二公确实不知如何教导后辈。

2.贾家教育后代失败

贾家不仅宁荣二公这般所做与所想链接不上,就是其他男性长辈也是如此,在教育后代这方面都是一样的不在正轨。

比如,贾政总嫌弃宝玉不思上进,这在咱们看来,他应该是想要宝玉好好读书的意思,贾政本意也是如此。然而,贾政却从来没有对宝玉展示过四书五经对人的好处。

那宝玉从贾政这个爱书的父亲那里得到的反馈又是什么呢?

第九回,宝玉要去上学,先去辞别父亲。贾政却当着外人(清客们)的面就侮辱宝玉,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

难道宝玉竟连“上学”两个字也不能提,不配提得?

贾政的一句话,让读者都能感受到那种“恨不能立刻钻到地缝”里的脸红,更何况宝玉本人。

宝玉接收到的父亲的态度就好有一比:比如两口子,妻子希望丈夫做些家务,可每次丈夫一做些家务,妻子就批评丈夫不为自己承担。这到底是让不让丈夫做家务?

虽然妻子希望丈夫帮助自己,而丈夫接受到的信息却是:千万别做家务,连提都别提,不讨好反挨骂。

宝玉接受到的信息就是这样,别在父亲那里提上学读书的事,否则父亲准会马上接着话头儿骂他。

久而久之,什么书中颜如玉,什么书中黄金屋,在宝玉眼中上学和读四书五经都没什么好的,只会让自己感到无处容身罢了。

身为父亲,贾政对宝玉却起不到指引、教导的作用,只通过这类他认为的法子,想怎样打骂就怎样打骂。最终除了让宝玉离他越来越远,还会让宝玉宁愿离书本更远些。

贾政的做法所产生的结果,同样与他的意愿背道而驰。与宁荣二公别无二致。

贾珍虽然口才很好(说服让凤姐管理一个月宁国府),然而在管儿子方面却也不比贾政好到哪去。

赖嬷嬷就曾在第四十五回评论过,说贾珍管儿子“倒三不着两”,事实也如此。

举个例子,第二十九回,贾蓉因为在钟楼里乘凉被贾珍看到,贾珍竟命令手下小厮啐贾蓉。

“啐”本就有轻蔑的意思,贾珍竟还让小厮“代劳”,却是把贾蓉这个少主人的脸放在哪!

况且天气炎热,不在凉快地方呆着,难道没事跑到日头底下晒着去?

可见贾珍对儿子的态度真是不着边际,很看心情,却不是贾蓉做错了什么的缘故。

然后贾珍又嗔怪贾蓉,让他去喊他娘来伺候。贾蓉抱怨道:“早都不知作什么的,这会子寻趁找碴训斥我。”

就连贾蓉也知父亲教训人教训得毫无道理,全凭心情,如何能让人信服?更何谈让人改过?

无错而罚,只是让子女看着惧怕而已,口服心不服罢了。

贾家从宁荣二公,到贾政、贾赦和贾敬,再到贾珍,每一代教育后代的方式和方法都大大让人诟病,都对后代非打即骂,且打骂得毫无章法,最后也没教育出一个有作为的人来。

正如第二回冷子兴所叹:“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既然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却为何还会一代不如一代,一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就处在“教养后代”这一个环节上。如此导致贾家无人堪当继承祖业,最终败落。

若贾家有赖嬷嬷她一半教育后代的做法,也不至于让家族沦落至此。

欢迎对文章点赞、评论和转发~

想要看到更多名著解析的朋友们,快点关注吧!

——不做惆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