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分阶段”,拒绝“大道理”,孩子愿意和你说话
文|走心育儿堂(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跟你说了这么多回,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呢?”
——“我不想听,你说再多我也听不进。”
邓小叶很不喜欢听妈妈对她讲道理,妈妈一开始说教的时候她就捂着耳朵东窜西逃,没有办法沟通。小叶妈妈也很无奈,她这是在帮助小叶了解一些经验,可以改掉小毛病,以后可以少走弯路,为什么小叶偏偏这么对她的教育感到厌恶呢?
大道理一般来说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具有一定的价值,对孩子的人生起很大的作用。但是教育的时候不注意说教的适当方法,总是把大道理拿出来展示在孩子面前,抱怨孩子学不会,孩子就会感到厌烦,拒绝这些有用的道理和经验。家长的说教就成立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分阶段建立“聊天机制”,孩子会主动愿意和家长沟通,汲取大道理的精华,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少些阻碍。
▊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你讲“大道理”?
①孩子对大道理的内涵不理解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家长的大道理多数都是在经历了某些事情后感悟出来的,而孩子没有过哪些经历和经验,他们对于那些内涵根本不能彻底地理解,于是便不愿意听,“左耳进右耳出”,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铭记于心。
②孩子不想听家长的长篇大论
孩子的耐心比较差,当家长的大道理不能和他们自身有所联系的时候,孩子就不感兴趣,
注意力集中不了多久。
而且家长的大道理如果为长篇大论,篇幅过长的时候,孩子在听的时候抓不住家长话里的重点,大道理像催眠曲一样,听完除了疲惫外什么也不剩下。
③家长讲道理时传递不好的情绪
家长对孩子讲道理一般是因为孩子犯了某些错误,家长讲道理时掺杂着指责,说话时传递着愤怒、不满等消极情绪,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听不进大道理的内容,把家长的大道理等同于对他的责骂,于是便不愿意听。
▊ 总是和孩子讲大道理,孩子会产生这些情绪
①厌烦
家长认为多和孩子说大道理就让孩子形成记忆,但孩子总是被家长“填鸭式”灌输大道理,总是听到重复性的内容,被唠叨多了之后,不免会有烦躁、厌恶的情绪,听不进大道理的内容,只要父母一开始说教就想逃避。
②抑郁
家长经常和孩子说大道理,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经常做错事情,每次都要家长去操心,时间一久,孩子会形成抑郁的性格,对自己不自信,认为自己总是做不到大道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父母对他的期待。
③叛逆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提出,“无数的例子表明了,有的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
家长有时候传递大道理会比较强制,必须要孩子去理解和遵守,给孩子压力。孩子在听多了大道理后,可能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导致孩子变得叛逆,去做一些与大道理相悖的事情,借此来抵抗父母的说教。
▊ 如何分阶段建立“聊天机制”?
① 0-3岁:肢体语言
美国当代的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为100%的话,那么有50%的形成是在孩子的0到3岁时期。
孩子在0到3岁期间也是他最需要安全感的时期,而孩子的安全感与他的情绪控制能力、认知能力等息息相关,即与孩子的智力水平有关。
孩子在3岁以前可能语言系统没有发育好,不太会说话,家长则可以用肢体语言传递给孩子信息,与孩子达成沟通,给予孩子安全感,让他的认知能力能够提升。孩子可以通过家长的肢体语言了解家长的信息,从而去达成家长的目标。
②3-6岁:鼓励性语言
3到6岁是孩子的幼儿时期,也是他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很不稳定,情绪多变,会无意识地进行模仿活动。
在这个时期,考虑到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要多说鼓励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消极批评的话语去对待孩子,否则孩子会有心理压力和情绪积压,对他的性格形成有不好的影响。
而且,当家长在教育的时候使用不好的词汇,有着不良的情绪时,孩子会模仿家长,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性格也容易形成缺陷。
③6-12岁:“就事论事”,不谈虚话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孩子在6到12岁的时候属于“潜伏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已经形成。
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能够明白和分析某一个事件,有了一定的道德感,家长的说教要就事论事,把事情客观清楚地剖开,让他看到矛盾的两面,把道理、重点说到位。另外,教育的时候不谈虚话,以免孩子在大篇幅的教育里找不到要点。让孩子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自己消化这些大道理。
④12-18岁:把孩子当成成人进行沟通
12到18岁是孩子的青春期,孩子在这个时期身体迅速发育,同时自我意识也处于迅猛发展时期。
家长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成人去沟通,同时注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尊重。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孩子会更愿意去听家长的教育,愿意与家长沟通,协调解决问题。
如何与孩子沟通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陷入讲大道理的误区中也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分阶段建立聊天机制,除了能够从不同的阶段分析孩子的心理和情绪,还能够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鸿沟进一步缩小,达到相互理解的初衷,进而将问题最小化。
今日互动话题:你在和孩子沟通时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否尝试过分阶段进行沟通教育?欢迎下方留言交流。
————————————
养娃要走心!
走心育儿堂,你育儿路上的不二选择!
相关文章
- 3到6岁到底应该“教”什么?你对孩子期望合理吗?分阶段教育法则
- 熊孩子的输不起,不是小问题,比起讲大道理,怎样引导才有效?
- 长大后我肯定不给孩子讲大道理
- 与娃沟通也要分阶段进行,让“内部语言”,帮你走进孩子的内心
- 用“儿语”沟通会限制孩子语言发展?这个问题,得“分阶段”讨论
- 孩子的安全教育,不是叮嘱“别和陌生人说话”就够了
- 孩子说话支支吾吾家长需注意了,“阶段性口吃”用对方式顺利渡过
- 孩子调皮该不该生气?拒绝打骂,应该选择正确的方法教育
- 拒绝孩子还是接受孩子,父母选择哪种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 教育孩子仅靠“拿来主义”难奏效,因材施教才是硬道理
- 教育孩子方面何为站着说话不腰疼
- 教育孩子首先要家长自己说话算话
- 教育家:见过情商低的父母,就是不停地给孩子讲道理
- 教育心理:六岁前的孩子可分三个阶段,妈妈应该这样陪伴
- 2周岁的孩子不会说话,是错过了教育的敏感期吗?还能补救吗?
- “安全教育”对孩子有多重要?这3个无法拒绝的理由,请家长收好
- “熊孩子”懂道理之前,该如何教育?
- “爸爸,我能说话吗?”让孩子说一句,比父母教育100句更有效
-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教育孩子到底怎么做才对?
- 一直跟孩子说话互动真的好吗?家长教育孩子也要讲究“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