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六岁前的孩子可分三个阶段,妈妈应该这样陪伴
0~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阿德勒心理学显示,6岁之前的孩子性格已基本形成。孩子的性格除了受到遗传因素影响之外,还与Ta的特定经历、父母教育和原生家庭有关。
以前总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动,只要照顾她(他)生活起居就够了。
其实不然,孩子六岁之前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外界的刺激逐渐成长发育,同时也赋予他们各种各样的本领。
那么孩子6岁前要学会什么呢?
一、1~2岁的孩子
要摸准孩子的生活规律,宝宝饿了,困了,妈妈要尽量给孩子形成良好的最细时间,这样孩子舒适了减少产生坏情绪的可能。
对于熊孩子,不能硬碰硬讲道理,而是有效引导,实在不行转移注意力,或者让他自己哭闹够了,心平气和了再尝试去沟通。
4岁之前的宝宝很神奇,小脑袋捕捉的总是你嘴里的不许怎么样,怎么样不行,与你唱反调,所以少说这些字,不然你越是不让他做的他就越是要做,看护孩子的安全很重要。
二、3~4岁的孩子
学习按指令行动,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对他人阶情感反应敏感性增强,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大,所以前几天出现的“4岁孩子暴打婴儿”的事件的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注意引导孩子了。
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洒了一地,不同妈妈的教育,孩子也会有不同;
A妈妈:上去就是一顿打,嘴上骂骂咧咧;
B妈妈:没关系,擦干净就好。
显然B妈妈的做法更好,引导孩子,洒了牛奶是不对,但是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纠结对错。
这个时期的孩子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阶情感。
看见生病的同伴、摔交的弟妹,会表示同情,在教师启发下,会作出安慰、关心、帮助等关切他人的行为。
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情感的反应敏感性增强,当做错事受到成人批评时,会感到害羞、难为情。
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任由孩子成长了,他们虽然飞扬跋扈,容易焦虑,但其实是缺乏安全感,妈妈要锁引导、多陪伴。
三、5~6岁
热爱生活,充满阳光,但也敏感叛逆,这个时期的孩子以妈妈为中心,整日围着妈妈转,同时也开始由以妈妈为中心向自我开始转变,进入第二叛逆期,要摆脱妈妈变得独立。
他们处于身体情感敏感期,比如疼痛感增强,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学会了撒谎,物品所属权概念还不是很明确,家长要正确引导谨慎处理。
相关文章
- 心理学上把孩子识字分三个阶段,你都知道吗?
- 妈妈用三顿饭,让孩子懂得三个道理,简单的教育,让孩子改变一生
- 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家总结三个观点,让孩子一生受益
- 孩子分床不看年龄,看表现,妈妈们别再痴信“六岁必分”的谎言了
- 教育孩子“分阶段”,拒绝“大道理”,孩子愿意和你说话
- 3到6岁到底应该“教”什么?你对孩子期望合理吗?分阶段教育法则
- 家庭教育:在孩子面前,请尽量少玩手机,陪伴更重要
- 三个故事讲孩子安全教育
- 妈妈假装哄娃娃,孩子着急大哭,别乱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
- 妈妈再强势,教育孩子也离不开父亲,这些事爸爸做会比妈妈好
- 孩子从没输过,家长很骄傲?睿智妈妈却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面对输
- 孩子吃手怎么办?心理学家的这个经典解释,妈妈们不可不知
- 孩子哭闹不止,妈妈束手无策,三个简单的步骤、让快速宝宝入睡
- 孩子安全事故频发: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这三个雷区父母千万别踩
- 孩子小时候很笨,长大为什么却能逆袭?妈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回答
- 孩子的弹性心理如何掌控?懂得引导弹性的妈妈,孩子一定很出色
- 孩子的玩具被抢走,妈妈的这三个做法,比抢回来更值得人点赞
- 孩子记忆力的巅峰阶段别错过,三个训练方法让你的孩子学习无忧
-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6岁后,这三个方面讲道理没用,强权控制才行
- 心理学:为什么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三个痛点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