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强大的人,都敢于表达悲伤
1
哭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个禁忌。甚至对很多成年人来说,也是。在工作坊里,我们访谈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同学A小时候,偶得一颗非常珍贵的巧克力,不舍得吃的那种。结果某天,不翼而飞。妈妈说,邻居带孩子来玩,顺便给那孩子吃了。同学A十分难过,大哭。然后妈妈说:“哭什么哭,不就是一块巧克力吗?!不要这么小气!”同学B小时候,被放到姥姥家寄养。同学B想妈妈,所以总是穿着妈妈给买的小花裙。然而秋天变冷了,同学B也不舍得换别的衣服。某天晚上,姥姥把她的小花裙藏起来了。并告诉同学B,扔了。同学B伤心到大哭。然后姥姥说:这就哭了呀,瞧你那点出息。同学C寄养在老家,奶奶家。妈妈趁工作之余回来看他一眼,同学C很开心。然而妈妈走的时候,同学C抱着妈妈的大腿不让走,边哭边不让走的那种。妈妈说:妈妈不走了,你去屋里帮妈妈倒杯水。在同学C高兴地回屋的时候,出来却发现——妈妈不见了。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我非常难过。这对小孩子来说,是太大的创伤。最珍贵的东西,不被妈妈重视。最依赖的人,不经意间就会消失。一个人的那种无助、孤独、绝望,是无法言说的。然而这些故事又让人无奈,成年人在要求孩子不要哭的时候,或者呵斥,指责,或者哄骗,都使用的非常娴熟。他们爱孩子,所以不想让孩子哭。可是他们又不知道如何安抚孩子,所以只能通过制止孩子哭的方式,来保护孩子。他们下意识地觉得:阻止了哭,就阻止了悲伤。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不允许自己哭,强迫自己坚强、微笑。仿佛不哭,就不悲伤了。他们也正是自己如此,所以才会去要求自己的伴侣、孩子。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孩子伤害有多大呢?悲伤不会消失,只会被强行打断,被更大的恐惧压抑了下来。指责孩子不应该哭,就是在让他用恐惧来处理悲伤。这时候,对孩子来说,他害怕极了。他来不及悲伤,不敢悲伤。悲伤是可耻的,是不被接受的,是不应该的,是有惩罚的。
2
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好处理。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帮助他们意识到对孩子和伴侣的伤害有多大——换位思考。当他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的时候,瞬间就能感觉到那种失去挚爱的悲伤。对于小孩子来说,那个巧克力有多么重要,那个小花裙有多么重要,妈妈的陪伴有多么重要。妈妈不是不能懂,只是不愿意去懂。他们风轻云淡去处理这个事,无所谓地谈论着,认为孩子小题大做,不值得哭。他们以此开玩笑,嘲笑孩子鼻涕虫。仿佛这是一件值得很开心的事,或者特别无所谓的事。当他们换位思考的时候,他们也能明白:自己如果被最爱的人这么对待,是怎样一种羞耻,和二次伤害。他们只需要稍微多用一分力,站到对方的角度,就能明白这一切。然后他们此刻就可以很好地安抚孩子的难过。对于同学A的妈妈,如果她能说:
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因为这个巧克力对你很重要,其实妈妈也不想给。但是邻居家小孩看到了,也想要。妈妈碍于大人之间的面子,不得不给。妈妈不想邻居觉得咱家很小气。巧克力虽然给了他,但是妈妈再给你买新的,好不好。
对于同学B的姥姥,如果她能说:
小花裙是妈妈买的,你很喜欢,因为你很想妈妈对不对,看到它,就好像看到了妈妈。可是天气冷了,你如果穿这个感冒了,妈妈也很心疼你,也会很难受。姥姥看你病了,也会很难受。所以我们把它折起来,放在你每天能看到的地方,然后穿的暖暖的,让妈妈也放心,好不好。
对于同学C的妈妈,如果她能说:
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舍不得妈妈,妈妈也舍不得你,妈妈也不想离开你。可是妈妈要去赚钱,妈妈要供你读书,要把你养大。所以妈妈必须暂时离开。妈妈答应你,过年的时候,一定早点回来看你。
只要难过被看到,被允许,那个事情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对于在哭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理解,然后再安抚。
3
理解在哭的孩子,技术上并不难。但更需要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悲伤的能力。悲伤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个秘密。不能谈论,更不能面对。在这样的家庭里,只能谈论开心的事,不能谈论难过的事。如果有了难过的事,一定要通过道理来解决这个事,而不能谈论难过的心。回家面对父母,也不能谈论自己的难过,只能谈论自己的开心。这样这个家里,就看来一片和谐了。孩子哭的那一刻,孩子太难过了。妈妈如果要安抚孩子的悲伤,妈妈首先自己得感受到那种悲伤。得能设身处地理解,才能体验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可是一旦妈妈站在了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的悲伤。这对妈妈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妈妈自己巨大的悲伤就会被激活了。她也曾经被这么对待。
她小时候爱的玩具,也曾被妈妈无情剥夺走。她小时候想妈妈的时候会哭,也会被阻止。她也体验过无数次被抛弃,却不能去表达。她内心也住着一个,非常受伤的小女孩。她小时候,也有很多悲伤,无人表达,无处表达。她不得不自己长大。她在生活中会有压力,无人分担。她在工作中会有委屈,无人表达。她看起来坚强而乐观,强大而从容,那是她一次次把委屈咽到肚子里的结果。她被打掉了牙,也只能自己吞。她哭的时候,不想被人知道。甚至经常自己安慰自己不哭,一个人扛。
妈妈小时候,有很多悲伤。长大后的妈妈,也有很多悲伤。这些悲伤,没人理解,没人倾听。自己也不会表达,更不会安抚。妈妈唯一会的方式,就是压抑,自我安慰。此刻,如果妈妈去理解了孩子的悲伤,她自己的悲伤就会先崩溃。就像是你去安慰一个失恋的人,如果你自己刚刚失恋,你一安慰,就会比失恋的人哭的更厉害。可妈妈是个坚强的人设。她从不在人前哭,她怎么能在孩子面前哭,怎么能在孩子面前崩溃。所以她会用自己一往的方式,要求孩子同样处理悲伤:压抑,强行切断。仿佛这样,就真的没有悲伤了。大家都一笑了之,看起来平和。没有任何问题一样。
4
对于一个没有悲伤能力的人来说,假装不悲伤,假装开心,就是最好的应对悲伤的方法。上一代人,没有被教过如何应对悲伤。那个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年代,活着已经很不容易,有什么多余的精力来谈论悲伤。所以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就会一样。但现在不一样了。虽然你的生活节奏依然很快,生活压力依然很大。但是你可以去学会表达了。你不需要那么坚强,你也可以有悲伤。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都有无助的时候。悲伤并不可耻,脆弱并不可耻。那是人很正常的一面,也是很真实的一面。因此你可以在生活中去表达。
当你感觉到委屈的时候,你可以去表达。当你感觉到压力的时候,你可以去诉说。当你感觉到悲伤的时候,你可以找人安慰。
然后你就能渐渐明白:表达悲伤,并不是一种脆弱,而是一种强大。悲伤没有那么可怕,悲伤是一种流动,是一种真情。这时候,当你再看到小孩子哭的时候,你就可以去跟他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因为这对你很重要。虽然发生了你不喜欢的事,但我会陪着你,一起去面对。这时候他就获得了面对悲伤的力量。其实两个人之间,悲伤的流动,比快乐的流动,更让人感动。其实悲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面对和谈论悲伤的勇气。
世界和我爱着你。
相关文章
- 培养内心乐观强大的孩子,“绘本游戏力”减轻你的育儿焦虑
- 孩子内心强大来自于父母的爱
- 当孩子内心强大具备了宽恕别人的能力时,告诉孩子:你成功了!
- 是挫折还是折磨?心理学:内心强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挫折”
- 知心姐姐卢勤: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拥有强大内心
- 积极心理学:内心强大的孩子,越是面对压力,越需要这5种能力
- 面对复杂的外部世界,拥有强大内心的孩子,才不会被伤害
- 内心孤独的孩子,父母更要帮TA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
- 内心得到满足,情绪才会积极平和,父母或许该学习“猛夸式教育”
- 强大起来的理由
- 表达爱,其实很简单
- "我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但我的内心是焦虑的""这不可能!"
- 0~2岁的宝宝都在想什么?精彩内心戏远超你想象
- 10余种游戏:锻炼低幼宝宝精细动作,培养孩子想象、语言表达能力
- 19位产后抑郁妈妈的内心独白
- 1岁宝宝想和妈妈一起睡,语言无法表达只能比划,一个手势就明白
- 21周英语启蒙计划 · Week13 专题学习:学习表达感受和情绪
- 3岁娃记忆力惊人,原来是这么培养的,你家娃也可以有最强大脑
- 3岁孩子随意发脾气,闹情绪,咋了?是内心缺爱所发出的求救信号
- 80后妈妈的爆脾气,三岁半的儿子内心“”臣妾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