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越跟孩子讲道理,越被孩子讨厌!那该怎么做?

2019-12-05 00:26:02孕产
因为人生没有完美……美好的东西太多,我们不可能全都得到,对于那些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别再奢望什么了……这个“人生哲理”怎么样,你读过之后是不是觉得它说得真对,很能引起共鸣?可是,你读过个道理之后,真的会对看似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弃追求吗?

因为人生没有完美……美好的东西太多,我们不可能全都得到,对于那些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别再奢望什么了……这个“人生哲理”怎么样,你读过之后是不是觉得它说得真对,很能引起共鸣?可是,你读过个道理之后,真的会对看似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弃追求吗?我敢打赌,至少在眼下,还未受尽挫折之前,你肯定不会,你的生活还是依旧,不会因为几句哲理而改变方向,也许这句哲理还会映称出你对那些求而不得的东西更加强烈的渴望。

这些“大道理”或者所谓的人生感悟,它们看似伟岸光明,颇具禅意,但对解决眼下的困境却没有半点帮助。

我们对孩子就经常爱说一些这样的“道理”,可是,它越是标榜理性,就越是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还没有自欺欺人,也没有下意识的反哺之情,他们想干什么就会去干什么。他们不会管世俗标准和道德礼遇,他们是最诚实面对当下内心的人类。你要是反复跟他说:“孩子,你不可能把什么玩具都霸占着自己玩,也要让给别的小朋友玩一下。”他们断然不会立刻就接受你的提议。

那么,难道跟孩子不讲道理吗?


欢迎您关注去哪学(qunaxue_shanghai),随时领取中小学学习提分建议与知识考点干货资料。

这个问题要分两步来看。第一,讲还是不讲。第二,讲的话,怎么讲。不讲的话,用什么代替讲。

当然,道理是肯定要讲的,只是讲大道理,不如就具体事情进行具体分析,别搞大人那套抽象的文字游戏。比如,你与其跟他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好日子过,不如拿起他的课本,问问他老师教的古诗背得怎么样了。与其跟他说,玩具要大家分享,不如明确规定,玩具只能选择两样来玩,其他的先让给别人玩。

2003年一本基于实地调研完成的书《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Childhoods:Class,Race,and Family Life)问世这本书于2011年得到再版。

作者对不同阶层的家庭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中产阶级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采取的是协同培养,而工人阶级和广大底层的父母采取的命令式培养。

协同培养的核心是父母与子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沟通

而命令式培养则讲究子女对父母的简单服从。

基于前者的养育方式,孩子从小就明白可以跟人平等对话,并以理来服人,而基于后者的养育方式,孩子更容易向社会固有的权威妥协。

这项研究是美国人做的,但结论拿到中国来看也差不多如此,只是不能简单以经济收入来划分中国父母的阶层。更准确地说,应该以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来衡量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国,对孩子以实施命令为主的父母,他们同时也最爱讲“大道理”的父母,这些父母,哪怕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已经跻身中产以上,但在教育子女的行为上只等于《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中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底层。

实施命令与讲大道理之所以能归到同一类人身上,就是他们实施命令的方式比较隐晦,他们要求孩子服从的就是他们的大道理。如果孩子不服从,他们就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他们没有想过的是,孩子想听的不是一个抽象的道理,而是事情与事情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孩子问为什么爸爸不能陪我玩啊?

你回答,爸爸太忙了。这就不是个好答案。

好的答案应该是告诉孩子,爸爸为什么这么忙,他在忙什么以及他要忙多久。

这样,孩子就能理解爸爸忙与不能陪我玩之间的逻辑关系了。哪怕当时不能立即接受,抗议的强度和时间也会减少。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学龄前孩子时不时就会出现的叛逆期中,他们基本上不愿意接受父母讲的任何道理,不管是大道理还是基于事实的逻辑关系。哪怕你跟他说,这锅很烫真的不能碰,他也想以身犯险。这时,如果还坚持讲道理的方式希望他能主动退却,那可真是浪费表情和唇舌。坚持讲道理的育儿方式没有错,但是不分场合只指望耐心讲道理这一种方式,那也会犯矫枉过正的错误。

通俗育儿书里当然不会告诉你,讲道理不管用时应该怎么办。它总不能说,这时应该揍他、惩罚他或者威胁他。在面向广大受众时,“爱”怎么宣传都没事,“惩罚”一旦被宣传就会变成教唆。可事实上,我们每个父母在遇到讲道理不管用时都会用这些方法让孩子远离我们认为不适合做的事情或危险的东西。如果受育儿书影响太深,恐怕在惩罚孩子之后会不断产生内疚情绪。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跟孩子讲道理呢?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力气每次都喝斥孩子,我们也很愿意用温柔的话语来安抚他们,更因为我们跟孩子讲道理这个行为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当下一个道理被孩子接受了从而影响了他的行为,而是在长年累月跟孩子讲道理的习惯中,最终跟孩子建立了凡事以说理为主的沟通方式,也就是《不平等的童年》里说的协同培养。

《宝宝也是哲学家》(The Philosophical Baby),这本书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哲学来剖析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行为。作者提到,相比较成年人,学龄前儿童的前额叶皮层只能释放出更小的抑制功能,导致他们缺乏强大的自控力,所以孩子的目光无法像成人那样能聚焦到一个点,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只关注某一件事,或者不做某一件成人不允许他做的事。相反,他们是发散性思维,总是能连续关注好几件事,并且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基于这样的生理差异,跟孩子讲我们已经熟视无睹的道理他们却不接受这真是太正常了,他们的大脑还不具备理解一些复杂逻辑关系的神经网路。但是,他们总会发育完全,所以,你会发现,在孩子三岁时不懂的道理,六岁时再跟他讲,他可能就懂了。

但是在他六岁之前,我们为人父母,需要锻炼的就是,自己能清楚地理解事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讲给孩子听。

因为这种方式迟早用得上。虽然在他很小的时候,我们也一时气恼忍不住揍过他们,但是随着他们慢慢长大,我们就不会再用到这种粗暴的方法。

这本书里还谈到孩子是最擅长学习的人类。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靠自发的各种“试验”反复试错;二是靠模仿父母。反复试错的方法不仅是人类婴儿的特质,猿类、鼠类和一些鸟类也很擅长。而模仿父母,大楖只有人类的儿童能做到最好,因为他们比动物拥有更强大的语言系统。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孩子不听我们讲道理,一方面是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到结论,所以他们坚持必须自己亲自试验;一方面是大人没有采取足够有意义的行动让孩子模仿,使孩子无法理解道理的内涵。在得到系统的初等教育之前,孩子的世界更多靠自发的实验和模仿,在接受初等教育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地懂得要接受成人们口中的间接经验。

综上,关于给孩子讲道理,有以下几点建议。

1.我们需要给孩子讲道理,但不是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就每件不同的事情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2.我们给孩子讲道理不是为了要他立即服从我们,而是跟他建立“以理服人”的沟通方式。

3.孩子的大脑神经未发育完全,督促他们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因素更少来自他们内心动力,更多地要依靠外界的各种手段,比如奖励、惩罚、威胁、引导、批评等。由执行这些手段给孩子带来的各种或开心或沮丧的情绪,会使他们自己认识到,什么是可以适当让步的,什么是必须遵守的。

4.如果跟孩子反复讲某个道理不管用,那可以反思下,是不是做父母的我们首先没有做好示范。或者,离他理解这个道理的时间还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