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发脾气、爱哭闹,家长不要一直讲道理,先看明白这点原因

2019-10-17 09:52:04孕产
孩子发脾气、爱哭闹,家长不要一直讲道理,先看明白这点原因

01

朋友家的孩子,平时口齿伶俐,唯一让妈妈头疼的是,孩子稍微一着急,父母就很难问清楚事情原委,孩子只会任性重复几句“狠话”,哭闹不止。

她说,有一次带着孩子上完兴趣班回家的路上,孩子拉着她的手问能不能喝杯果汁。

她刚巧接了一个电话,没有及时回应。

等打完电话,孩子已经生气了,站在原地不动,嘴里喊着:“我不回家!我就不回家!”

朋友好言相劝,让孩子走到阴凉处对话,但是孩子却倔强不理妈妈,只是站在太阳下,撅着小嘴生气,反复大声说:“我不想跟你说话!”

最后朋友失去耐心,吼了几句,把孩子拖到了阴凉处。

孩子开始大哭,妈妈平静下来后继续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哭?”

孩子一边哭,一边含糊不清地说:“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

朋友苦笑着说,每当这种时候,真是拿孩子没办法,只能抱着等他哭累了,才能结束他的脾气。

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常常看见孩子不知什么原因,嘴里只说着“狠话”,哭闹不止。

因为孩子说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也听不进去爸爸妈妈的劝告,父母怎么做都不对,筋疲力尽不知如何是好。

02

为什么孩子遇事容易任性哭闹


父母们如果回忆一下,应该不难发现:孩子说不清楚问题时,常常情绪波动比较大。

根据心理学描述,情绪是个体收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然是个体自己所能体验的,但是不容易控制住。

情绪失控就是导致孩子急了以后,又“闹”又“作”的主要原因。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情绪失控,这和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有着极大关系。

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一书中提到:孩子之所以会情绪失控,是因为他们被右脑控制,而左脑没跟上。

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脑主要负责逻辑和语言等功能,右脑主要负责情绪、艺术、创新类等功能。

尤其是孩子3岁前,右脑占主导地位,孩子们根本没有掌握如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了解了这一点,再看孩子的“作”,就能明白,孩子说不清楚事情,只会哭闹或者发脾气,正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情绪的处理能力。

与正面情绪相比,负面情绪更难控制,孩子表达不清,多数正在经历负面状态。

当孩子不被理解、要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无法分辨,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发泄出来。

这时候,父母一味着急地问,或者训斥只会给孩子的坏情绪火上浇油,孩子不但不能说出来,反而还会哭闹得更厉害。

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耐心引导。

03

引导孩子清晰表达自己的情绪


1. 管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做出正确示范

孩子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平静地说出自己的感受,首先取决于父母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心理专家黄杏贞曾说,养孩子是一场修行,修的是父母们的情绪智慧,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总会错过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绪的机会。

慈善组织创始人 Jacquline Way 是一个很平和的人,她有三个非常淘气闹腾的儿子,但她总能保持着温和的脾气,脸上散发着笑意。

她说,她的父亲就是一个特别好脾气的人,父亲总是心平气和地教育他们,从不呵斥,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和兄弟姐妹们都拥有稳定的情绪。

当然,父母也有烦躁失控的时候,这时候,与其被孩子惹恼大吼大叫,不如跟孩子分享,讲出自己的感受。

我还记得有一次,闺女爸爸工作不顺心,回家心情很差。

女儿并不知道爸爸的心情变化,在爸爸身上爬上爬下,爸爸有点疲于应付,却也强颜欢笑着,和孩子玩的时候,不时拿起手机和同事沟通一句。

突然,女儿一把打掉了爸爸的手机,爸爸的眉头皱起来,眼看忍不住烦躁要对女儿发火。

我赶紧上前抱走孩子,爸爸冷静了下,认真对女儿说:“爸爸工作中遇到难题,一时不知怎么解决,心情很差,想一个人安静一下。”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爸爸送到书房,还贴心地关上门。

孩子逐渐会理解父母也有心情糟糕的时候,也会学着体谅父母,在平和中逐渐成长为心理稳定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情绪稳定,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能理智地面对自己的情绪。

2. 父母要理解孩子,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

情绪其实无所谓对错,但是孩子的有些表现方式可能让父母无法接受。

比如,孩子生气后只会发“狠话”,甚至打人、摔打东西。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让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

胡可育儿方式一直被我们称赞,她在小鱼儿发脾气时首先会表达理解和尊重。

有一次小鱼儿惦记着新买的玩具,无心吃饭,他要求妈妈马上把新玩具“变”成机器人。

胡可没有同意,小鱼儿立即发起了脾气,胡可没有不耐烦,而是立即认真地跟小鱼儿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想让它变成一个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后,这是规则。”

胡可的“我知道”代表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小鱼儿无法带走心爱的玩具大哭时,胡可的“我知道…”也安慰了小鱼儿烦躁的情绪。

心理学家比昂提出过“心理容器”的概念,也就是父母作为一个大的容器包容孩子的情绪,接住孩子的眼泪、悲伤、无力甚至是攻击。

这样,当孩子的情绪有所包容,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情绪就会快速稳定下来,沟通也就会容易很多。

3. 事后总结概括,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

孩子闹情绪后,父母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帮助孩子理解、总结自己的情绪,教孩子学会表达。

比如,开头提到的朋友孩子哭闹结束后,妈妈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回忆,教孩子学会用“我”的信息表达感受。

引导鼓励孩子说出:“我和妈妈说太热了,想喝杯果汁再走,妈妈却不理我,所以我生气了。”

教育专家李群峰在《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中说,儿童的情绪和大人的不一样,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更直接,而且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

所以,当孩子 “闹”和“作”时,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说出来,为孩子将来正确表达情绪奠定基础。

情绪稳定是与人快乐相处的第一法宝,教会孩子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教会孩子走路、吃饭、握笔一样自然。

父母一定要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我们多耐心一点,孩子的快乐就会多一点、再多一点。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一定要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耐心引导孩子合理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会表达情绪的孩子,情绪更稳定,也就会更快乐;而快乐成长,正是每个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盼。

(文章来源:画荻教子微信公众号,ID:hoedu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