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你那么想要听话的孩子,后来怎样了呢? 听话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

2022-03-15 01:41:54孕产
1 超市里,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和妈妈站在收款台边。收款台前有很多棒棒糖,正好孩子够得着。孩子伸手去抓糖,妈妈从孩子手中夺走糖,制止他:“不要。”孩子再次伸手拿,妈妈抢过来又放回,这时的“不要”已提高八度。当拉锯战进入第三回合,孩子开始生气地大哭起来。

听话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

听话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


1

超市里,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和妈妈站在收款台边。收款台前有很多棒棒糖,正好孩子够得着。

你那么想要听话的孩子,后来怎样了呢?

孩子伸手去抓糖,妈妈从孩子手中夺走糖,制止他:“不要。”孩子再次伸手拿,妈妈抢过来又放回,这时的“不要”已提高八度。

当拉锯战进入第三回合,孩子开始生气地大哭起来。妈妈打了孩子抓糖的手,孩子拉过妈妈打他的手狠狠咬了一口。于是,妈妈抓住孩子拼命摇晃,在他的屁股上又是一巴掌:“你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

看着嚎啕大哭的孩子,我心里百味杂陈。为什么要说孩子“坏”呢?是因为他想要得到自己喜欢的棒棒糖吗?不,这难道不是孩子的天性吗?是因为他反咬了妈妈一口吗?不,他难道不是出于自卫的自然反应吗?

显然,对于妈妈而言,孩子的“坏”与“不听话”只在于他没有遵从自己的意愿,并不在他不懂事。毕竟,听话和懂事明理不同,前者注重顺从,后者注重沟通与理解。

孩子听话父母安心了,可省心之后呢?

事实上,时间一长,部分孩子会变得特别在意周围人的评价,渐渐形成迎合环境的心理模式,而难以再想起自己的情感需求,也不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

而当这些诉求越激烈时,孩子不去释放,那么,这股内在的能量将面临失控,而失控的能量终会投向自己,乃至社会。

2

2010年,詹尼佛事件轰动华人世界。詹尼佛刻苦、听话,这样一个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乖女,最后却雇佣了3个人杀害自己的父母……儿时,詹尼佛学习压力大,晚上10点后才能睡觉,假日无休,于是她学会了用自残来解压。

初中毕业,因未获得优秀奖章,詹尼佛开始厌倦学习,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假装继续努力。身边的女同学都会化妆,她不会,因为不被允许;她也不被允许随意外出、到同学家,更不许谈恋爱……父母把她禁锢在自己理想的牢笼里,用过度的爱和保护筑起城墙。

詹尼佛不敢表达,不会抗拒,而难以消散的怨气令她挣扎、发狂,内心越来越分裂。

小学毕业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算算,只有那些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凭着一股任谁都不怕的豪气,成了商界的弄潮儿。

这种方法收效极快,却极易导致孩子的情感指南针遭到破坏

3

“小时候,我似乎从没有做对的时候,因为我做什么都不合父母的意愿。”朋友乔对我倾诉。如果她表露出害怕,会受到嘲笑;如果她大声嚷嚷,会被批评没礼貌;如果她对父母的话表示否定,就会受到命令:“闭嘴!”而如果她继续争辩,就会遭到一顿暴打。

更甚的是,乔还必须常常向父母道歉,尽管她没任何错。

她还记得,那年她7岁,妈妈没有征得乔的同意就把同学送她的洋娃娃给了表妹,乔得知此事后伤心大哭,立刻招来妈妈“自私自利”的训斥。还把她被关在房间,认错了之后才能出去。最后,乔只好认了错。

但妈妈还不善罢甘休,为了治好乔的“坏毛病”,乔必须得用干活来弥补——把碗洗干净,把衣服叠好……做完这一切,妈妈才愿意做出和解的姿态。成长过程中,乔只要一不听话,妈妈就会整天对她不理不睬。而这正是乔最为难受的,她宁可赶紧认错。

这种为了让孩子听话,冷眼高压的方法收效极快,却导致乔的情感指南针遭到了破坏。读书时,假如朋友闹脾气,乔会深感内疚;结婚后,假如老公情绪不好,乔会认为问题在自己身上……

如今,乔在生活中已很难真正找到自己的本性——她到底是谁,她需要什么。她只知道在生活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她努力迎合每个人,除了她自己。

今天,许多婚姻关系受到损害,多半是因为这些夫妻之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其中,更不知有多少乖乖女默默抱怨自己负担重、付出多,却没让对方了解,原来自己也有要求。

4

你想用爱来成就孩子,却发现把他伤地更重

几乎每一代孩子,都被要求听父母的话。父母用一个个指令把他们框进一个无形牢笼里,再用一只无形的手拔去他们的羽翼,却在他们长大后责备他们无法腾飞……这一切,或许,父母永远不懂,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表姐已四十好几还没结婚,每次通电话,大姨总会催婚。一次,表姐忍受不了,说:“我自己看着办。”她妈质问:“你怎么这么自私?你考虑过我们的感受吗?平时遇到熟人,人家问起你,我都不好意思说。这么大了还不结婚,你不丢脸,我都丢脸!”表姐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其实,大姨不知道,小时候被她严厉、专制的保护下的表姐,成年后,腼腆、内向的个性甚至连靠近异性一步都那么困难。

今天,回想起这些熟知的人的痛,我忽然想到,身为父母,或许,最不能承受的疼痛不是孩子身体肌肤的破损之痛,也不是看到孩子希望破灭时的心灵之痛,而是第三种痛——你想用爱来成就孩子,最后,却发现把他伤得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