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孩子,长大会有出息?恐怕并不是这样 从小不听话的孩子长大有出息吗
孩子,你要知道喜欢你的人一定喜欢的是你内心骄傲,而不是你的曲意讨好;所以,拿出“敢于做自己”的勇气,去面对这个你不必讨好的世界。
作者:琳琳柒十二(爸妈精读主笔)
我家孩子太听话了。
因为身体不好,他经常要喝中药。非常苦,但却总是喝得一干二净。
我们不让他吃糖和巧克力,他就不吃也不和我们要。
有一次,我带他上街,刚好遇见朋友带着他儿子在买脆脆鲨。
朋友就顺手给了孩子两个,孩子没有接过,而是看着我说:“爸爸,他们都吃,我不吃的,我听话。”那一刻,他的听话让我心疼。
当我同意了他吃后,他大口大口地吞了下去,仿佛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懂事,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褒义词。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并不美好。
它就像动物园束缚小象的那根绳子,让孩子只会在懂事的范围中乖乖长大。
听话和懂事,意味着孩子要放下自我喜欢,要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要强迫自己,用虚伪来应对本该属于天真的童年。
懂事的孩子,心太累
记得《脱口秀大会》时,思文给我们讲了她和母亲的故事。
她父母从小离异,有时候她妈妈会带一个叔叔回来,让她叫爸爸。
“爸爸”,她没有丝毫犹豫地叫着。
过了几个月,她问那个爸爸呢。
“以后再也不要叫他爸爸了。”她母亲吼道。
她又立马同意。
思文虽然在笑着讲这个故事,但却让人感到心酸和无助。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
孩子用懂事的方式,努力的伪装着自己,不想给大人带来困惑,也不想给自己带来麻烦。
家本是温馨的港湾,是我们消除伪装的地方,可却成了孩子的粉饰太平的大本营。
马伊琍曾经说过,她对女儿艾玛太过严厉,导致艾玛心里特别敏感。只要她说话声稍微大些,艾玛就会说:“对不起妈妈,我错了。”
久而久之,艾玛在她面前非常“懂事”,而在其他人面前却变得非常怯懦。不敢表达自己,也不敢拒绝。她变得习惯了自责,也习惯性了否定自己。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道: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孩子越懂事,就会越束缚内心。小小年纪就没有了自我,这样的孩子,太累。
太懂事的孩子,总是在成全别人
记得有一部微电影叫《驯兔记》。
皮皮鲁所在的学校,听话的孩子都会变成兔子,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表扬和认可。
到最后,整个学校,除了皮皮鲁,所有的学生都变成了兔子。
而皮皮鲁为了不让父母和老师失望,也乖乖带上了兔子头罩,变成了一只听话的兔子。
故事虽然荒诞却发人深省。当孩子们放弃自我时,才会得到大人们的认可。
但事实却是他们再怎么优秀,终将也只是兔子了。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过:“懂事是一种深深的绝望。”
它总是让孩子压抑自己的内心,来成就大人们的开心。
我小时候就是特别听话的孩子。
想让老师认为自己是乖孩子;想让父母知道自己听话懂事,不调皮;
想让所有人都称赞自己。
于是为自己贴上了“乖乖听话”的标签。
直到长大后也是如此,每天都过于谨小慎微,生怕别人不开心。
有时候我在想,喜悦并不是自己内心的抒发,而是成全别人后的欣慰。
听话的孩子,实现价值的方式早已不是自我相信,而是他人认同。
也许他们在别人眼中一直很优秀,但却只有自己明白背后的委屈和无助。
孩子一生都在成全别人,却唯独忘了自己。
太懂事,往往不快乐
人生是一列永不回头的列车,搭载着每个人的成长的回忆。越往前开,我们越会记得,小时候除了听话懂事,还有“难受”和“不甘”。
傅首尔在《奇葩说》里讲过:她是妈妈灰暗人生中的唯一一个亮点。
可是她心里的那些遗憾,那些想干没干的事,那些被偷走的快乐,除了她自己,没有谁会在乎。
我妻子就是这样。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她总是将自己内心的渴望埋葬起来。对家人的话言听计从,上山放羊,下地割草。
她说过,她从小到大没有穿过一次裙子。因为她害怕为家里增添负担,因为她是家里最懂事的孩子。
哪怕长大后,她也如此。作为单位最“听话”的员工,经常被留下加班到很晚。
有一次,晚上我去接她下班。她看见我,一下子就哭了。
我看着她说:“明天我们就辞职,不受这份罪了。”她沉默了半天,点了点头。
我那时突然有些疑惑,她是真的受不了这份工作,还是因为太听话,不懂拒绝。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作家蒋方舟在《圆桌派》就曾说过,她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小时候为了在妈妈面前表现的很懂事,会省下买早饭的钱攒着,然后饿了去捡别人吃剩的东西。
而她在以后的20多年来也一直在“讨好”着别人。从不懂拒绝,也不会反抗。
知乎有个话题: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会快乐吗?
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不快乐。
因为懂事的孩子就像马戏团的小丑,用自己弱小又卑微的力量哄着他人开心,却永远不会讨好自己高兴。
孩子,我想要你别太懂事
《无声告白》封面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主人公莉迪亚是一个华裔的后代,她是家中的希望,也是家中最听话的孩子。
她为了留住妈妈不再出走的心,学习一切有关医学的知识。明明对妈妈送来的医学书、物理书不感兴趣,却总是假装兴奋地样子,对妈妈说:“是的,我喜欢学习!”
而为了实现爸爸那个融入美国群体的愿望,她努力装作有许多好朋友的样子。可事实上,她一个朋友也没有。
渐渐地,莉迪亚越来越苦恼和无助,最后她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正如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这是听话孩子最大的悲哀,也是父母最深的心痛。
歌手梁博曾在《一刻》演讲时说过:
每个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但是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前面那几个字,就是我们要做‘更好的’,可是你们做的是自己吗?
那个自己,恐怕是父母眼中,老师眼中,其他人眼中的自己,但唯独不是内心真实的自己。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需要表现出自己的性格。他可以不完美,可以撒娇卖萌,耍赖纠缠,可以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适当叛逆。
这才是孩子应有的表现,而不是像橱窗里的展品一样完美。
孩子,你要知道喜欢你的人一定喜欢的是你内心骄傲,而不是你的曲意讨好。
所以,拿出“敢于做自己”的勇气,去面对这个你不必讨好的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童年,也不负自己。
作者简介:琳琳柒十二,富书专栏作者,一个希望在文字上奔跑的80后宝爸。心如猛虎,细嗅蔷薇;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头条号,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我是精读妈,欢迎你加入我们富书。#2019生机大会#
相关文章
- 听话、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都不快乐,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 孩子不听话时怎么办?家长采取这些方法,比吓唬孩子更有效
- 孩子不听话是自己的原因?父母首先反思,5种语气助孩子更好成长
-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体罚有用吗?听话的孩子长大后真是你的期望吗
- 孩子不听话,只能打骂?那是因为你还不知道成长型思维
- 孩子不听话,很多家长用骂或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对吗?赶紧收手吧
- 孩子不听话?那是因为家长没有把他们当成“好角色”
- 孩子到了年龄之后,父母合理给孩子零花钱,孩子长大才会有出息
- 孩子在学校不听话老师公布在家长群里合适吗?
- 孩子捣蛋不听话,或许是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家长要注意
- 孩子淘气不听话?家长要善用“暗示效应”,3招帮你轻松带娃
- 孩子脾气很犟?任性不讲道理?恐怕是家长误会了
- 孩子要想长大有出息,这三种苦一定要吃,父母别心疼不舍得
- 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有出息,其实从一顿饭就能猜出!你家娃是哪种?
- 孩子长大没出息,小时候多有这3个表现,对比一下你家孩子有吗
- 长大出息的孩子,性格这3个特征,6岁前占一个未来也优秀
- 15岁男孩动手打亲爹,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家长该如何建立权威?
- “不听话就给我出去”,孩子真的出去了,家长却哭了
- “真没出息老是哭!”家长别误解孩子了,“爱哭”是一种特殊天赋
- 不听话要玩具,真的是孩子的错吗?其实多数家长都误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