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再凶也不抱”靠谱吗?国外那一套方法,妈妈们还是要慎用 孩子哭要不要抱
“孩子哭再凶也不抱”靠谱吗?国外那一套方法,妈妈们还是要慎用
我想许多妈妈正在为宝宝哭闹个不停而愁的饭不思也不寐,其实宝妈们一定也在尽力找寻安抚宝宝的好方法。
宝妈小琴才刚刚生了宝宝,每天晚上都睡不下觉,因为宝宝似乎精力很旺盛,隔三差五的哭一顿,让小琴很是无奈,她就去请教了其他几位“过来的”宝妈。在这之前她也听说过国外的一种放任宝宝去哭而不抱哄的方法。有的宝妈说:听说那种国外的方法挺管用的呢,以后你家娃再哭就不要抱着哄啦,反正他们哭着哭着自己就好啦。另一个说:那可不行,该抱着哄还是得抱的,抱哄还能增进感情呢不是吗?
最终小琴还是拿捏不定,直到上网查了许多资料才发现,如果宝宝小时候任由他们哭不去抱着哄的话,表面上会训练的宝宝不再哭闹,妈妈也省下来许多力气,实际上孩子长大了很有可能会有睡眠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
听到这不禁让宝妈们毛骨悚然,那么对于不同的年龄段,是否应采取该不同的相应的应对措施呢?
大概父母就是因为没有考虑过宝宝为什么老是哭闹才会觉得宝宝哭闹很烦心的,因为宝宝哭闹大都因为初次来到这个陌生而又美丽的世界没有了之前在妈妈体内包裹着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首先是一岁以下的宝宝哭闹:
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不会说话,不能向妈妈表达自己的不适感,所以他能遇到的热了,冷了,害怕,肚子饿了,头疼等等都是通过哭闹来提醒妈妈的,如果妈妈不注意就会忽视了宝宝的索求,让宝宝从一丁点儿时就缺乏了安全感。
其次是一岁到两岁之间的宝宝哭闹:
这时的宝宝不是单纯的饿了困了身体上的不适了,而更多是心灵上的索取。这时的宝宝一般都想要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妈妈应该多给予宝宝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过度的物质投递。最好可以培养一些宝宝的兴趣,转移他们哭闹的注意力。
再者是两到三岁的孩子的哭闹:
这时的宝宝一般都是表达自己不愉快抑或是不满的情绪的。有时候宝宝想要吃一些不健康的食品,妈妈不让吃,他们就会。又哭又闹,表示生气,这个时候妈妈一定不能服软,否则就把孩子惯坏了,应该给孩子明确的指出,确定好规则,这种食物是不能吃的。
最后是三岁以上的宝宝的哭闹:
一般这时候的宝宝都逐渐开始懂事,不会动不动就哭闹了,一旦哭就应该是在向妈妈寻求帮助。或许因为某一件事情超出他的能力范围,自己做不到了,他就哭闹着想要妈妈帮助自己。此时,妈妈不应该直接帮孩子把事情做了,没有一点引导性,孩子以后遇事还会哭闹。最好应该教育宝宝以后遇困难哭闹解决不了问题,你可以直接向妈妈说出你的需求。然后宝妈要耐心的教他们自己动手完成,起着一个引导作用。
做妈妈的都不容易,妈妈宝妈们不应该迷信外国的无凭无据的方法,应该在孩子每个年龄段给予不同的引导、教育、关爱和安全感,让宝宝初来乍到之时也不乏安全感的幸福健康的成长。
相关文章
- 一套最有效的方法与孩子建立合作,不做吼叫父母
- 国外专家:孩子并非天生就跟妈妈亲,而是早期跟谁睡,就跟谁更亲
- 孩子为什么越哄哭“越凶”?也许是你的方法不对,父母要反思
- 孩子哭闹时,家长越哄孩子哭得越凶,都是因为用错方法了
- 孩子已经两个月了,作为妈妈的我,一抱起孩子,孩子就哭,我可是母乳喂养,我该怎么办?
- 孩子给出了妈妈们的分数,娘亲哭着抱紧孩子,付出再多也愿意
- “孩子一哭就不抱”毁了多少外国宝宝?中国妈妈还在学,要重视
- 这位妈妈快哭了:抱着睡半天,放下就醒的熊孩子
- 哭到崩溃的孩子、情绪失控的妈妈,孩子别哭了,妈妈带你跳楼吧
- 妈妈一走就大哭?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让孩子懂得“客体永恒性”
- 妈妈买了一个"孩子"陪宝宝,结果宝宝崩溃大哭,想要二胎得这么做
- 妈妈假装哄娃娃,孩子着急大哭,别乱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
- 妈妈夸孩子“你真棒”,孩子却崩溃大哭,你真的会鼓励孩子吗?
- 妈妈带孩子吃西餐,一转眼发现女儿不见了,下一幕妈妈哭笑不得
- 妈妈总是当孩子面抱怨付出太多心血却得不到回报,心理学家怎么说
- 妈妈打了孩子怎么办,娃娃才1岁半,因为她哭的厉害,忍不住?
- 妈妈打了孩子怎么办,娃娃才1岁半,因为她哭的厉害,忍不住?
- 妈妈抱怨孩子不进步,孩子可能进入“无谓练习”“刻意练习”误区
- 妈妈抱着1岁半孩子玩滑梯,却导致孩子折断腿,父母们都这样干过
- 妈妈照网上指导自制蛋糕给女儿吃,孩子全身红肿,妈妈后悔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