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假装哄娃娃,孩子着急大哭,别乱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 妈妈假装哭对宝宝的影响
2岁的小宝变得特别倔强,妈妈常常拿到没办法。一次小宝偏要拿爸爸的拖鞋,妈妈不让就发脾气。一个头被吵得两个大的妈妈顺手抱起一个娃娃,对小宝说"你不乖,娃娃乖,妈妈抱娃娃了"。
没想到这招"挺管用",虽然小宝委屈得哭了,但紧紧地抱住妈妈,没有再要去拿爸爸的拖鞋。
自从这次以后,妈妈就仿佛找到了约束小宝的办法,一旦小宝"不听话"了,妈妈就说"再不听话,妈妈就抱娃娃去了",每次小宝听到这话,就会急得大哭。
后来一次,妈妈发现小宝趁她不在身边的时候,伸手摔娃娃。
小宝妈妈的这个方法十分不妥,实际上是在胡乱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是幼小儿童特有的心理现象儿童认知发展论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泛灵论"。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认知水平处在前运算阶段,会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和意识。这是幼儿小儿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换句话说,我们成人能分得清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而这个阶段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哪些物品是"活的",哪些物品是"死的"。
△活动的物品
在孩子的眼中,路上跑的小汽车和猫猫狗狗一样,天上飞的飞机和小鸟一样,只要能动的,都是具有生命的物体,不知道其中的差别。
△常陪伴孩子的玩具
更小年龄段的孩子,还会将家里的不会动的物品,也认为是有生命的。例如陪伴孩子的毛绒玩具,哪怕是桌椅板凳,在孩子的眼中也都是有生命的。
所以小宝妈妈手里抱的娃娃,在小宝眼中和抱了一个小婴儿没有区别,他真的会以为妈妈更喜欢娃娃,而不再喜欢自己了。
利用"泛灵心理"的积极作用父母不应该胡乱利用孩子特有的"泛灵心理"。像小宝妈妈这样的行为,无意中就会破坏掉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引发不必要的嫉妒心理,还会变得安全感缺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泛灵心理",对孩子起到积极的引导效果呢?
△培养同理心
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总有一天他会明白事物的种种属性,而把所有事物都当做有生命的阶段,其实是弥足珍贵的。
家长可以利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比如,孩子还不懂得爱惜绘本书籍,总是会胡乱撕书,家长可以说"你看书本撕坏了,它会不会和你摔破了手一样疼呀?"教孩子换位思考,从他们眼中"有生命"的物体去看待问题,教会孩子爱护物品。
△培养想象力
正因为孩子的泛灵心理,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成人的大为不同。我们们早已退化了功能,想象力变得贫乏。而孩子们却插着想象力的翅膀,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多跟孩子讲一些有趣的通话故事。
例如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大人都知道月亮上没有嫦娥,可孩子却会从把月球上的沟壑,当做嫦娥的笑脸。一方面能让孩子体会到故事的美妙之处,另一方面还能鼓励孩子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点。如果家长利用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擅于利用阶段性特点的家长,才会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美好。
HI,我是西卡弟弟,专注优质内容,助力快乐童年。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评论、转发、收藏、点赞~与我一起说说育儿感悟。
相关文章
- 妈妈一走就大哭?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让孩子懂得“客体永恒性”
- 妈妈买了一个"孩子"陪宝宝,结果宝宝崩溃大哭,想要二胎得这么做
- 妈妈假装晕倒试探2岁儿子,孩子的急救方法,让网友直呼“心疼”
- 妈妈假装生气吓孩子,平白无故让孩子遭了罪,妈妈不要再“赌气”
- 妈妈夸孩子“你真棒”,孩子却崩溃大哭,你真的会鼓励孩子吗?
- 妈妈想生二胎,用娃娃测试孩子喜不喜欢弟弟,孩子却被吓到
- 妈妈打了孩子怎么办,娃娃才1岁半,因为她哭的厉害,忍不住?
- 妈妈打了孩子怎么办,娃娃才1岁半,因为她哭的厉害,忍不住?
- 妈妈接孩子放学,宝宝不着急回家,因幼儿园伙食好
- 妈妈照网上指导自制蛋糕给女儿吃,孩子全身红肿,妈妈后悔大哭
- 孩子吃手怎么办?心理学家的这个经典解释,妈妈们不可不知
- 孩子吞硬币、假装用刀划手指来逃避作业,专家建议:爸爸妈妈应多与孩子沟通
- 孩子在公交车上大哭不止,妈妈却立刻报警,网友:这小孩真聪明啊
- 孩子怕黑,怕独处?是“泛灵心理”在搞鬼,消除恐惧是关键
- 孩子的弹性心理如何掌控?懂得引导弹性的妈妈,孩子一定很出色
- 孩子社交恐惧症了怎么办?心理学:家长要善于利用系统脱敏法
- 孩子经常咬指甲,家长屡教不改?别着急,看看儿童心理师的分析
- 孩子考试没考好不要着急训斥,看清华妈妈怎么说
- 孩子被妈妈取笑后大哭,孩子也有底线,父母请不要轻易触碰这四点
- 心理学家:孩子若屡教不改,宝妈别着急生气,该解下“超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