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抱怨孩子不进步,孩子可能进入“无谓练习”“刻意练习”误区
“本文为小贤爸爸育儿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收藏”
家长们爱子心切,对于孩子的要求大多的有求必应,今天学书法,明天学绘画,只要孩子感兴趣,家长都会全力支持。
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只有兴趣,才能让孩子有孜孜不倦的动力,才有可能会成功,但成功哪有那么简单?
前几天出门办事,在一家绘画培训机构门口等人,门外等待接孩子的家长的对话传入了我的耳中。
“你家孩子现在画的怎么样了?我儿子天天画,就是没进步,不说这个班的费用,光是颜料就花了不少钱了,我就在想,要不要继续学了?”
“谁说不是,我儿子也是,家里前阵子刚刷完的墙,现在被他画的花花绿绿,可昨天听说还被老师批评了。”
“你们家儿子起码还画,我姑娘当时吵着要学,这才不到一个月,每次都是我逼着来,让她在家动下笔画画,简直比写作业都难。
我现在是发现了,越逼越没用,等这个季度学完了,就不让她学了。”
这些对话,想必很多家长都说过,也深深的为孩子的不定性烦恼过。
但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要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孩子做事很容易三分钟热度,如果家长也支持孩子遇到挫折就放弃,那么很有可能给孩子养成知难而退的性格。
当家长发现孩子明明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努力,却没有进步时,应该去想想这是为什么,很有可能他们现在做的,只是无谓练习。
“无谓练习”是什么?比如孩子擅长画兔子,不擅长画老虎,可如果每天练习的只是兔子,那么孩子自然不会有进步,这就是无谓练习。
作家格拉德威在《异类》中提到过,如果要在某个方面取得一定成就,那就需要1万个小时的练习来积累。
但是如果孩子想要成为一名画家,可是他用了一万个小时来画兔子,他会成功吗?
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甚至还会因为长时间的重复产生厌倦心里。所以与其花时间做无谓的重复,还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什么?关于“刻意练习”概念,最先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经过研究之后,他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就在于刻意练习。
莫扎特人们熟知的音乐神童,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实际上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音乐家,同时将女儿也培养成了音乐家,后又将经验用到了莫扎特身上,从他很小时就开始进行大量的有目的的训练。可见,天才,也是刻意练出来的。
1、需要有明确的练习目标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对孩子下达笼统的指令,“快去画画”“快去弹钢琴”,但是家,这对孩子是一项大任务,孩子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把每天的任务细化,比如说练琴时可以告诉孩子,今天练习哪小段。
2、保持孩子的专注力
实际上,成功与练习的时间也并不能完全成正比,如果在练习的时候分神,那么也同样很难起到最好的效果。
这年纪小,他们的专注力有限,让他们老实的练习一个小时是很难的。所以家长不要过于追求时长,而是要保证孩子练习时的专注力,这样才会提高效率。
3、带孩子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是指已经熟悉的,没有难度的,对于孩子来说,指的是已经掌握的技能。
如果让孩子重复的练习,已经掌握的东西,那么他们自然不会获得进步。所以家长要逐渐帮助孩子增加一些难度,让孩子感觉到挑战,不过也不要难度过高。
贤爸小结:所以说,孩子没进步,是因为做多了无谓练习,家长应该学会“刻意练习”,这3点一定要牢记。
当孩子失败或原地踏步时,家长也不要着急,多给他们鼓励,孩子离成功,不会太远的。
好爸爸就是我,我就是小贤爸爸。关注我,和您一起聊一聊关于育儿经验和亲子相处的问题,育儿之路不迷茫。
相关文章
- 妈妈总是当孩子面抱怨付出太多心血却得不到回报,心理学家怎么说
- “妈妈,这不公平!”当孩子抱怨不公平,你该怎么做?
- “小朋友要学会分享,把你玩具给弟弟玩”妈妈这样教孩子是个误区
- 一妈妈抱怨孩子注意力差求助网友,听到孩子年龄后,所有人安静
- 当您还在抱怨孩子乱涂乱画时,这位妈妈在这样鼓励孩子画画~
- 测试:妈妈病了,孩子如何解决晚饭?抱怨的孩子居然占到40%
- 生个孩子,得两年不吃盐?被这些误区骗了的妈妈有多惨!
- 妈妈不优质,孩子难优秀
- 妈妈有乙肝抗体孩子会有吗
- 妈妈身上的这些特点,容易遗传给孩子,你有没有
- 孩子“抱怨”“不顺从”,不是和家长作对,是受够了“挑剔”
- 孩子“趴着睡”有好处?习惯性给宝宝固定睡姿,成为爸妈误区
- 孩子一直很努力,就是成绩上不去?可能是深陷“伪勤奋”误区
- 孩子上火便秘?缺钙了?最容易入坑的5个育儿误区,你中了几个
- 孩子不听话?走出四个误区,运用四种方法,助你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 孩子不愿分享,避免三个误区,三个小妙招,秒变社交达人
- 孩子不讲话?大点就会了?走出误区,别错过孩子语言训练的关键期
- 孩子为什么抵抗力差?这些育儿误区要知道
- 孩子为啥总抱怨“不公平”?可能因为爸妈太想把“一碗水端平”
- 孩子像爸爸还是妈妈,这些都是遗传基因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