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心理学揭示宝宝“安全依恋”建立的秘密:拥抱是基础,而非母乳 依恋理论主要是指婴儿早期和谁建立的亲密关系模式

2022-03-14 07:02:36孕产
我是一名健康管理师,也是一位二胎妈妈,曾经在武警总医院、宝宝树任职,一直专注母婴健康、育儿知识的科普。如果您在孕期、产后或者育儿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问我,我会真诚为您解答。期待您的关注!

我是一名健康管理师,也是一位二胎妈妈,曾经在武警总医院、宝宝树任职,一直专注母婴健康、育儿知识的科普。如果您在孕期、产后或者育儿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问我,我会真诚为您解答。期待您的关注!

人们一直觉得妈妈和宝宝之所以比其他人更容易建立起亲密关系,是因为妈妈能提供宝宝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乳汁。然而,直到19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才慢慢揭开了母婴依恋的秘密。

心理学家实验揭示母婴建立依恋关系的真正原因

那么,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真的是因为妈妈提供的乳汁,还是有别的原因?为了知道其中的答案,心理学家哈洛用幼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心理学揭示宝宝“安全依恋”建立的秘密:拥抱是基础,而非母乳

实验1

幼猴出生后不久就与母猴分开并关进单独的笼子。笼子里有两个实验人员提前准备好的玩具,一个是铁丝妈妈,一个是绒布妈妈。铁丝妈妈负责提供乳汁,而绒布妈妈似乎什么也不能提供。那么,幼猴会更愿意跟哪个妈妈呆在一起呢?如果幼猴的依恋仅仅来自于食物,显然它会更喜欢跟铁丝妈妈呆在一起。然而,实验结果却发现,幼猴除了饿的时候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多数时间都会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

依恋理论主要是指婴儿早期和谁建立的亲密关系模式

于是,心理学家哈洛指出母亲给予婴儿的身体接触和舒适感很可能对母婴安全依恋的建立至关重要。

实验2

之后,哈洛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实验者在幼猴的笼子里放了一个敲鼓的机械玩具熊,很可怕。你猜被吓坏的幼猴会怎么做?这时幼猴飞扑向绒布妈妈,紧紧抱住绒布妈妈,这才慢慢平静下来。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开始大胆打量熊,甚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离开绒布妈妈靠近熊,想一探究竟。显然,是绒布妈妈给予了幼猴足够的安全感,为它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实验3

接下来,幼猴又被放进另一个新房间,这个房间尽管陌生,但却有一些玩具和其他物品。只不过对于幼猴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所以幼猴进去后非常紧张。然后,实验者把能提供乳汁的铁丝妈妈放进房间里,可是幼猴的紧张情绪似乎没有一点缓解,幼猴完全没理会铁丝妈妈,就自顾蜷缩在地上,不敢动弹。

但当绒布妈妈被拿到房间后,幼猴一看到绒布妈妈就扑了上去,紧紧抱着它,很快就不再那么恐惧。几秒之后,幼猴就开始在房间溜达,观察房间四周环境。这也进一步证实,当幼猴有绒布妈妈撑腰的话,它就会在好奇心驱使下,尽情探索世界。

依恋理论主要是指婴儿早期和谁建立的亲密关系模式

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拥抱以及拥抱带来的舒适感、情感上的支持是宝宝和妈妈建立依恋的基础。

皮肤接触对宝宝发育有哪些重大意义?

研究表明,皮肤接触可以让宝宝的大脑分泌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有些国家让早产的宝宝贴在妈妈或者爸爸的身上,这对早产儿调节体温、睡眠、听觉、味觉的发育都很有好处,而且经过这样的贴身相处,爸爸妈妈对宝宝的需要更敏感、更耐心,从而更利于建立父母与宝宝之间的相关依恋,这就是目前非常提倡的“袋鼠式”护理。美国目前有80%的医院可让早产宝宝获得“袋鼠式”护理。

依恋理论创始人心理学家鲍比研究发现,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不管生理还是心理的发育都不及正常儿童,甚至有些孤儿长大以后情感冷漠,无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这是因为孤儿院只能提供食物,却不能给孤儿给予爱抚和情感支持,所以这些孤儿无法和照料者建立安全依恋。

如果妈妈不得不离开,那如何帮助宝宝建立安全依恋?

如果由于某些医学原因你不能给宝宝母乳喂养,或者你没有选择母乳喂养,你也可以成功地通过配方奶喂养获取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把孩子放在怀里摇一摇、抱一抱、摸一摸,看着孩子的眼睛进行眼神交流……都可以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与所喂的母乳无关。

依恋理论主要是指婴儿早期和谁建立的亲密关系模式

当然还有可能因为各种现实原因,有些妈妈不得不经常离开宝宝,这个时候爸爸或者祖辈都可以作为宝宝安全依恋的对象。只要能对宝宝提供稳定规律的生活,对他们照顾足够稳定、有规律,和爸爸建立安全依恋,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建立安全依恋都是可以的。这样孩子就不会缺乏安全感。

宝宝太黏妈妈怎么办?其实你完全不必担心

于是又有很多妈妈会担心“我家孩子就黏我,完全离不来”“宝宝看到生人就哭,怎么办”,其实心理学认为,宝宝安全依恋的形成的不同阶段是有不同特征的:

1、前依恋阶段(preattachment phase):0~6周,宝宝从妈妈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安全抚慰。这个阶段,如果把他们和妈妈分开并不能造成宝宝的不安和焦虑,宝宝基本上不怕生,也不会对熟悉的人或不熟悉有不同反应。

2、依恋形成期(attachment-in-the-making phase):6周至6~8个月,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有了不同反应,有了分离焦虑的苗头。这时候宝宝如果见到生人会哭,不愿意生人抱,这都是正常现象,请不要总认为自己宝宝胆小。

3、依恋明确期(clear-cut attachment phase):6~8个月至18~24个月,当母亲离开时,宝宝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这个阶段宝宝特别黏妈妈,这是正常的。相信每个父母几乎都经历过自己想要离开时宝宝的各种哭闹。

4、互惠的关系(reciprocal relationship):18~24个月到之后的几年,在这期间,妈妈和宝宝共同调整和平衡彼此的关系。妈妈可以告诉宝宝自己去哪里了,多久回来。宝宝也可以提一些要求,比如给我讲一个故事再走,或者亲三下再走,并且相信妈妈一定会信守诺言回来的,同时能意识到自己在双方的关系中的重要性,也能承受妈妈短暂的离开。于是,稳固的母婴依恋关系慢慢建立,从而帮助孩子在妈妈离开时也能保持安全感。

因此,妈妈不必担心宝宝一直会黏着你,也不必担心宝宝会一直害怕生人。

关于培养宝宝“安全依恋”的4点建议

1、 不用担心会“宠坏”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

依恋理论主要是指婴儿早期和谁建立的亲密关系模式

宝宝刚出生时特别容易哭闹,很多年轻父母会因为“要不要抱宝宝”这个问题而纠结和苦恼,他们觉得总抱宝宝会把宝宝宠坏了,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依恋理论主要是指婴儿早期和谁建立的亲密关系模式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根本不用担心会宠坏一个小婴儿。6个月以前,宝宝啼哭通常都是生理需要,比如饿了、尿了、肚子胀气了,或者周围任何一点新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宝宝哭闹。其实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没有能力通过假装哭来控制父母,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还没有发展到能够理解“行为和后果”这样的逻辑关系的阶段。这个阶段宝宝哭只是一种真实的需求,是他们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研究发现,在0~3个月,如果父母对宝宝的啼哭反应比较及时而恰当会有以下好处:

等这些宝宝长到8~12个月的时候,和那些父母反应不及时的宝宝相比,他们反而哭得少很多。

这些8~12个月宝宝的人际沟通方式发展得相对要好,虽然他们还不会讲话,可是会利用脸部表情、身体语言、手势、呀呀儿语来和别人沟通,而不是总是用哭声。

所以,我们需要对宝宝的啼哭及时做出反应,查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不舒服、哭闹。

2、 想要宝宝“不黏人”,那就主动陪伴他

从6个月起,宝宝开始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手眼协调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也增强了。这个阶段他们已经逐渐理解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宝宝开始具备利用哭声来召唤父母的能力。

当然,父母最好能在宝宝召唤之前,就主动和他一起玩。如果我们能为宝宝安排各种有趣的游戏,与他交流,并满足他的好奇心,让他醒着的时候经常有事情可做,他就不会觉得很无聊了,这样会让宝宝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会一天到晚想让妈妈抱或者利用哭声来引起大人注意。

3、 用积极的情绪引导宝宝的情绪表达

要让宝宝建立安全依恋,妈妈需要学会用稳定积极的情绪来面对宝宝的变化和成长。特别是6个月之后,宝宝的情绪发展非常快,不仅仅会一些基本情绪,情绪的种类也在不断变多,而且强度也在增加。

宝宝最初只会感觉到妈妈的积极情绪“宝宝好可爱!宝宝好乖!”这一阶段,妈妈的表情和语言积极的成分占大部分。不过从宝宝会爬开始,情况就有所变化了。比如,妈妈有时候会生气地说不让宝宝干这、不让宝宝那,于是宝宝就会经常感到妈妈的消极情绪,对情绪的认识逐渐变得更为复杂,他们会从中体验到生气或者挫折感。

我们希望宝宝能产生正常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那么,父母需要有耐心地多表达积极的情绪、支持和爱,让孩子常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减少不必要的哭闹,这样有利于未来宝宝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

4、 给宝宝提供安全稳定环境从而更好地探索世界

宝宝6个月以后,活动能力逐渐增强,而且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处摸索。这就需要父母重新布置家里的房间,尽量减少不安全的因素,为宝宝生长提供稳定安全的环境。对宝宝有危险的东西,该收的都要收起来,比如厕所的清洁剂、厨房的剪刀这些是可以提前收起来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能都收起来的物件,比如会“咬人”的柜门、有“尖角”的桌子,我们可以把这些物件都“无害化”,柜门随时扣上,另外桌角给包上“防撞贴”。

对一些必须禁止触碰的食物,要根据宝宝的理解能力,采用简洁的指令或者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尽量让妈妈和孩子的情绪都比较稳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不能这也禁止那也禁止,否则很容易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消极情绪,而他们自己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好奇心和探索欲被压抑。

我是一名健康管理师,也是一位二胎妈妈,曾经在武警总医院、宝宝树任职,一直专注母婴健康、育儿知识的科普。如果您在孕期、产后或者育儿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问我,我会真诚为您解答。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