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宝宝和玩具说话?心理学家:外部语言正转向内部语言,别担心
橙子妈妈最近在橙子身上发现一件"怪事儿",有天橙子妈在厨房准备午餐,4岁多的橙子一个人在客厅的游戏盒旁玩耍。突然妈妈好像听到橙子在和什么人说话。可是家里明明只有橙子和妈妈两个人啊。
妈妈关掉水管,走出厨房一看,橙子坐在地上手里拿着玩具小水壶,正念念有词:这个是什么呀,这个是水壶。来把这个水壶放在地上,烧点水给小熊喝。橙子神神叨叨的自言自语让橙子妈特别不安,奶奶看到了也说孩子可能看见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橙子妈妈跟我说,后来她询问了幼儿园老师。老师说,橙子真的会随时随地跟自己说话。有时冲着镜子咧嘴笑,跟镜子里的自己说再见;有时候必须把自己做的事情说出来。
橙子妈妈甚至担心孩子有了什么心理疾病,打算带娃去做心理咨询。但老师接着说并不需要的。她说,很多孩子在学会说话以后,都会有这样"自说自话"的阶段。大宝经常在和我们散步时候,突然高喊口号变身奥特曼,对抗他臆想出来的小怪兽。还会没头没脑的突然出演乐迪送快递的桥段。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但孩子为什么会自言自语呢?念念叨叨又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
孩子为啥会"自言自语"?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游戏中自言自语,对儿童的智慧发展及整个心理建构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宝宝们大都会在玩玩具时、无聊的时候自言自语。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的眼中,孩子们的这些举动,非但不是"心理障碍",而且非常必要。
▲帮助孩子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谷斯基(Lev Vygotsky)提出的。外部语言就是我们说出来的口头语言,内部语言则指我们的心里话。
比如宝妈带着娃逛公园,迎面来了一位大妈,对宝妈说:"你给孩子怎么穿这么少啊,当心着凉,你们年轻人当妈真是不行。"出于礼貌,宝妈可能只会笑笑,或者说:"没事儿他不冷。"这是宝妈的外部语言,而内部语言很可能是:"和你有什么关系。"
当宝宝进入"语言爆发期"开始学习说话时,我们教给他说的当然都是外部语言,是说给别人听的。2岁的宝宝,尚且没有学会内部语言的表达方式。他们的自言自语更多而是一人分饰N角,戏精附体自己和自己对话。而像文章开头的4岁小孩橙子,则开始学习如何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他所说的就是他的思维过程。而慢慢的他就能够学会,如何在内心思考,让这些对话变成内心的对话,即内部语言。
▲让孩子更好的完成手头"工作"
在《儿童早期研究季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5岁儿童在自己大声说话的时候,都要比沉默时更能把自己的动作做得更好。事实上,这些看起来好像说给一个"隐形人"的话,只是孩子的内心独白,是娃在进行某项活动的时候"有声的思考。"在进行复杂工作时,孩子需要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有条理有逻辑,以便更好的完成手头的工作。我曾经观察过5岁小女孩玩佩奇过家家时的自言自语,她先是像讲故事一样说:天亮了佩奇一家该起床了。然后又说:该拉开窗帘,猪妈妈先起床,爸爸起床,佩奇起床,乔治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 与此同时她会同时拿起玩偶进行操作,她说出的内容,就是对行动的指导。
▲有助于娃控制情绪
刚从非语言阶段转向语言阶段的二宝也,在渐渐学会了对自己说话。但在2岁这个阶段,"自言自语"对他的作用是控制情绪。有天宝爸给二宝买了一件新玩具——工具台。二宝眼睛一亮,上去试图把固定在工具台上的螺丝拧下来,却不得要领。
几次不成,就气的哇哇大哭。这个时候我突然听到他一边哭一边说:宝宝不哭,宝宝可怜的。很快他自我安慰平静了下来,继续尝试拧螺丝。
Ps:语言可以帮助孩子从无法控制的情绪中回归理性。
如何对待"自说自话"的娃
心理学教授亚当·温斯勒(Adam Winsler)认为学龄前儿童自言自语时,家长和老师不必担心。事实上,还应该鼓励孩子自言自语。"
了解了孩子为啥对着玩具说个没完后,橙子妈妈也没有那么担心了,但是她依然有一个问题,当孩子跟自己交流的时候?宝爸宝妈应该视而不见还是及时引导呢?
● 仔细观察,认真聆听:一部分父母之所以对宝宝的"自说自话"非常敏感,是因为近几年"儿童自闭症"被大家普遍关注。
很多人都知道,自闭症的孩子有一项特征就是自言自语。所以在4-6岁的孩子出现此种情况的时候,爸爸妈妈还要认真听一下宝宝说话的内容,是否逻辑清晰,跟行动或者表达的剧情是否有关系。
● 参与进来,帮孩子延展自言自语:当孩子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自言自语时,我们其实是可以适当参与的。我家大宝热衷的乐迪送快递活动中,他常常一人分饰三角儿。
如果我和队友愿意参与进去,扮演指挥中心的小姑娘,或者收快递的人,他会更加开心。而且,我们也会帮他适当延展内容,让他想象中的故事更有趣。
● 创造"自言自语"的空间:而如果孩子的"自言自语"是为了让行动更有条理,例如他在完成一项拼装积木时,对自己说,先找出所有绿色的部分等等,建议爸妈们还是在一旁静静围观,不要打扰为好。因为这样的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孩子的思考过程,如果强行打断,很容易破坏其专注力的发展。
"自言自语"的次数越多,孩子就越早能够把"外部语言"内化成"内部语言",在大脑中思考,而不用都说出来的。
枕边育儿寄语:
不单小孩子,有时候为了集中精力,即便是大人也会将自己脑中思考的东西念出来。刚学会使用语言的宝宝,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如果孩子社交能力正常,宝妈不用担心孩子得了自闭症,更不用迷信什么"脏东西"的说法。而是要珍惜他这个"有什么说什么"的耿直阶段,耐心倾听且主动参与,让他的语言和逻辑都能更好的发展。
加入圈子,和我聊聊教育孩子的那些事吧
往期回顾:
别盲目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丧偶式教育”VS“诈尸式教育”,让宝妈很受伤,孩子更难过
相关文章
- 1岁内宝宝喜欢的3个“坏”习惯,求爸妈别逼孩子改正!心理学家说
- 心理学家:一岁爱,两岁烦,三岁狗都嫌,三岁宝宝为何招人烦?
- 宝宝也会尴尬,心理学家:养育学会"尊重",关键时刻别"取笑"TA
- “宝宝一岁多了,我没报早教班”心理学家说的这几点我牢记
- 三岁宝宝比两岁还令人抓狂?心理学家:背后的原因在这里
- 出生顺序决定孩子的性格,心理学家用实践证明!你家宝宝是吗?
- 孕妈这种情绪不要忍,心理学家表示释放出去让你和宝宝更健康
- 孩子的玩具不要超过5个?心理学家说出的3点危害,值得家长深思
- 幼儿为啥爱说谎?心理学家提醒:一味指责未必好,别让宝宝心里苦
- 心理学家:孩子分离时哭闹很正常,但这种情况除外
- 心理学家:孩子黏人很正常,出现这些行为时,家长须谨慎
- 孩子不再亲近妈妈,心理学家表示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
- 孩子厌学怎么办?心理学家:家长要摆正心态,掌握情绪ABC理论
-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说,孩子的不正确模仿,很可能造成性格缺陷
- 心理学家剖析:7种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错误行为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是怎么带娃的?这么带呗
- 心理学家李玫瑾:孩子被欺负时,“打回去”学会自我保护很重要
-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6岁后,这三个方面讲道理没用,强权控制才行
- 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