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有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吗? 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怎么办

2022-03-13 20:51:08孕产
去年我带的班上有一个学生,篮球打得非常好,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每天课余时间就去打球。就是不爱学习,用他的话说,看见书就头疼。是不是有的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天生就是与生俱来的意思。有无学习能力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

去年我带的班上有一个学生,篮球打得非常好,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每天课余时间就去打球。就是不爱学习,用他的话说,看见书就头疼。

是不是有的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

天生就是与生俱来的意思。有无学习能力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

下面依据生物学原理从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两个方面来分析孩子喜欢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的根源。

有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吗?

01 孩子在起跑线上输掉的是什么?

现在流行一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有没有仔细想过,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是什么呢?

现象一:现在许多小孩都是从幼儿园才开始学拼音,认数字,应该是同一起跑线了。可是等到孩子上中学,成绩差距却非常明显。

还有,许多孩子在小学时都是同样的优秀,门门功课都在95分以上。可是到了中学,有的孩子却慢慢不优秀了,而有的孩子仍然优秀。

从这个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看,提前起跑的效果或许并没有那么显著。提前起跑也许只不过是家长单方面的焦虑而已。

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怎么办

现象二:网上经常曝出某某名人的孩子,从小就参加了各种培训:钢琴、游泳、绘画、英语、编程等等。于是得出结论:他们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把普通人的孩子远远甩在了后面。

可是,这些孩子上了中学后真的比其他孩子优秀吗?或者这些孩子成年后,如果不依靠父母的人脉、资源等,他们真的比同龄人成就更高吗?

所以,提前教育如果只是教给孩子知识、技能,似乎并不能帮助孩子以后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那么,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差异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不是说明不同的孩子天生就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呢?

02 父母早期的教育才是导致孩子学习能力差异的根源

生物学原理揭示:生物的所有特征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英国著名心理学、遗传学家罗伯特·普罗明(Robert Plomin)在《Blueprint》(蓝图)一书中说:性格特征的根源,不在于父母在你童年时期如何对待你,而是取决于我们从父母身上继承来的基因。成绩差异60%是由基因影响的,环境影响占次要部分。

普罗明的结论有些抽象和想象的成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与他的结论矛盾。比如,一对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一个从小就放羊,不读书,另一个从小给予良好的教育,最后的结果将会绝然不同。但普罗明坚持认为那是影响了基因表达的产物。“表面上是环境影响,也可能是受到基因影响而产生的”。普罗明将其称为“后天培养的先天特性(nature of nurture)”。

由于现在的基因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还非常浅陋,没有办法从基因水平上证明普罗明的结论是对还是错。普罗明的调查显示的误差范围也非常大。因此,普罗明的结论只能当作一种假说。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反对普罗明的理论的,如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Oliver James)就认为“坚持用基因科学视角研究问题是没有希望的”。

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怎么办

二、研究表明过去五万年以来,人类大脑发育的基因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在最近几个世纪,人类在认知潜能的作用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例如,人类发明了技术设备,建立了规范合作与竞争的机构,建立了文字符号体系和用于推理的数学符号体系等。人类卓越的学习能力使新生儿能够适应他们所来到的世界。(《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learning potential of human beings》Elsbeth Stern)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基因是人类生命最底层的一个编码系统,只是为人类学习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并且基因是一个开源的系统,本身也是可以进化的。只要人类不断地开发,基因能够承载人类无穷的学习能力。

所以,即使基因有一些差异,导致学习能力的差异。但是,学习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刺激来进化发展的,而后天的进化与发展往往会超越先天基因的制约。

孩子刚出生时,是一张白纸。除了先天智力障碍儿童和天才儿童,其他孩子的智力相差并不大,即使有一点智力的差异,也不足以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出现很大差距。也即,对于正常孩子来说,学习能力的基因差异并不显著。

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早期的教育。孩子成绩差距悬殊的根源在于父母对孩子早期的教育的差异。

许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常犯的错误就是:父母总是认为,教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一定会什么。

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父母送孩子去学钢琴,孩子长大后也并没有成为钢琴家;父母送孩子去画画,孩子长大后也没有成为画家;父母给孩子报学前班,学识字、学英语,孩子长大后,成绩也并没有那么好。

孩子学钢琴也好,学美术也好,绝大多数不过学了一点皮毛。等到过了十级后,往往又没继续学了。其实,过十级也才刚达到入门的水平而已。所以,这种父母跟风的培训,最多只是提升一点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对孩子的知识获取能力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提升。

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怎么办

可见这种技能培训教育并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本质取决于孩子的学习欲望。

03 除了具有先天智力障碍外,所有孩子天生都是读书的料

一、学习的本质是探索世界的欲望,所有人生来就有

根据生物学原理:生命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规律性的应答。这是生命先天就有的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这种对环境的应答能力就是最本源的学习能力。

对于人类来说,生命进化出意识后,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可以主动去感知和探索外界各种环境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加以分析和判断,再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反应,最后把该次反应又作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储备到大脑中。

每一个孩子在生命诞生之初就保留有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人类的知识就是来源于人类对所处环境的探索与思考。因此,学习知识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欲望。学习“欲”是天生存在于人的基因中的。

父母的教育就是激发孩子的这种天生本能,然后加以引导,把这种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引导到学习上来,促使孩子向世界的本源纵深探索,而不只停留在表面的好奇。

如果孩子具有了探索世界本源的欲望,就会自己主动去寻找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而这也正是课本知识的源头。

如果父母不注重孩子的学习欲望的引导,只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本身。这是本末倒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对于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的欲望,知识是学不进去的。强迫孩子学习也只是机械的学习,对学习本身没有任何的帮助。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知识,老师讲了多遍孩子还不会?为什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补课,孩子的成绩依然没有好转?因为孩子没有学习的欲望。老师的讲课、机构的培训都只是授人以鱼,或者授人以渔。但孩子不接受,就不起任何作用。“鱼”与“渔”必须在孩子心中有“欲”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应。

04 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欲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怎么办

“教无定法”,也即具体的教育手段,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我遗传特征,需要父母采用不同的引导策略。

“贵在得法”,是指要寻找适应孩子的教育策略。只要这种策略能促进孩子内心的学习欲望就是有效的方法。

但这并不是说,教育就是杂乱的、碰运气的。

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怎么办

“教学有法”,教育有自身内在的规律。所有具体的教育手段必须在教育规律的框架内实施。跳出了教育规律的框架去讲教育,就不再是教育。

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这是所有良好教育的前提。

父母应该放下长辈的姿态,让孩子愿意亲近父母,孩子才愿意听父母的话。如果父母对孩子是疏远的,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工具。那么,孩子就不会接受父母的教育。

让孩子亲近父母的基础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是,过多强调孩子服从父母,学生服从老师。从生命的成长规律来看,这种教育思想是错误的。尊重的本质是平等,父母在人格上要把孩子当作同龄人看待。在与孩子交流时,要把自己退回到孩子的程度去思考与理解。

孩子在与父母平等交流的情况才会认同父母的观点。

二、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多引导孩子观察与思考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未来简史》中给出了一个学习成绩的公式:知识的获取=体验×敏感度。

许多父母认为培养孩子的兴趣就是培养孩子唱歌跳舞、弹琴画画等;实际上这是很狭隘的看法。唱歌跳舞、弹琴画画作为一种体验,只能增强孩子唱歌跳舞、弹琴画画的知识敏感度,并不能增强文化知识的敏感度。或者说,这些技能学习只是促进了人的学习能力的很小的一部分。

真正引人入胜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观察大自然,并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把人的思维导向深入,越来越善于思考,从而主动探索知识。

孩子们在小时候都对大自然有强烈的好奇,例如:几乎所有孩子小时候都问过这个问题: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地下面还住了有人吗?等等。这正是学习欲望的开端。当然也有许多科学家小时候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例子。

当孩子有好奇的欲望时,如果父母没有好好加以引导,没有和孩子一起想象。对孩子的问题敷衍回答或者阻止孩子问奇奇怪怪的问题,这样就让孩子丧失了探究的欲望。

当然,如果孩子没有探究的欲望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

现在很多学生只知道背书、做题,而缺少了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这是现在教育中存在的极大弊端。

实际上,课本上的知识就是来源于生活中和世界上的各种问题。

例如,这学期高二生物讲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为什么冬天冷的时候会起鸡皮疙瘩?为什么打疫苗能够预防疾病呢?为什么树都是向上长呢?为什么越大的动物数量越少?等。

三、教育孩子正确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用来考试的,考试只是检测知识的手段。知识可以用来换取财富,但是用知识换取财富并不是学习知识的目的。现在很多父母的超前教育本质上不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只是在训练孩子的一种技能,而目的却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在社会上得到更多的资源。这样会让孩子的思维陷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

知识是用来解释世界,进而探索世界的。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知识。财富不过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后,带来更丰富的物质的结果。追求知识带来的结果而忽略知识本身的意义,必然导致对知识学习的肤浅,因为当人满足于结果时就不会探索知识本身。

只有从知识本源上调动孩子的学习欲望的教育才是真正高层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