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我好歹也是985/211,难道还教不好孩子?”为什么不靠谱

2019-11-20 14:52:07孕产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了教育的话题,零散有些想法,整理在这里和大家共享。我很反感所谓为人父母者摆出“我好歹也是985/211,难道还教不好孩子?”的说法。我们都生活在当下,不必总是惦念过去的成绩。即便毕业于985/211,后来不努力,也很容易被同龄人超过。

最近和不少朋友聊了教育的话题,零散有些想法,整理在这里和大家共享。

我很反感所谓为人父母者摆出“我好歹也是985/211,难道还教不好孩子?”的说法。我们都生活在当下,不必总是惦念过去的成绩。即便毕业于985/211,后来不努力,也很容易被同龄人超过。更何况,教育是一回专门的事情,不是你成绩好,就一定教得好的。没有放空自己、努力学习的心态,多半做不好教育者。

为什么教育往往看起来很难?“一点简单的东西怎么教也不会”。这没什么不好理解的,许多时候是思维定势导致。教育者脑子里是存量思维,以为把自己懂的东西“搬运”到被教育者脑子里就可以。殊不知,被教育者是增量思维,直接“搬运”来的东西未必能落地,未必能与之前的知识结合起来。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家长拔下自己的一根头发很容易,但这与让孩子长出一根新的头发完全不是一回事。

许多人以为讲道理很容易,其实讲道理一点也不容易。陈嘉映有一个说法很经典:讲道理不是打开礼盒拿出人参的过程;讲道理是从石材里一点点打磨出雕塑的过程。领悟了这一点,就会看穿许多名不副实的老师。他们看起来说的头头是道,通晓各种道理,其实那些道理都是事先准备好的人参。你真的给他一块石材,他其实什么也打磨不出来。

与孩子沟通是一门需要认真学习的功课,倾听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据我观察,许多家长之所以认为孩子不好沟通,就在于时常把自己设定在“说服者”的角色,以为自己所做的就是让孩子朝某个完美的模式靠拢。所以即便是“倾听”,也无非是伪装倾听。孩子每讲出一点真实想法,就立刻会被家长从各个角度反驳,还美其名曰“苦口婆心”。如此一来,孩子根本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了解到的想法也是支离破碎的,沟通当然会很麻烦。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已经成为滥俗了,但是我不赞成。家长是树,小孩未必也会变成树;家长是云,小孩未必也会变成云;家长有这样的灵魂,小孩未必也有同样的灵魂。而且,教育也不是单向的摇动、推动、唤醒。我的看法是,家长不必成为孩子的模板,教育是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经由在教育中的互动,大家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尽管可能是没想到的,未知的自己。

有种教育方法是很省力的,就是学生对老师产生了超越理性的崇敬和膜拜,所以对于老师讲的东西,即便暂时不能理解,也会认真对待。这样的老师大概有两类,一类是掌握了蛊惑人心的手段,一类是修炼出了足够的人格魅力。前一类比较容易做到,但也容易穿帮。后一类很难做到,但后续威力无穷。无论如何,如果你是老师,已经收获了学生足够的崇敬和膜拜,希望你传递给学生的是善意健康的能量。

成年人同样需要学习,尽管这种“学习”未必是正襟危坐的形式。以我的经验,成年人的学习往往要面临两大困难:第一是有足够的意志力,与整天忙着立这种目标定那种计划的人相比,戒烟时能够“说不抽就不抽”的人,更有意志力,也更容易学到真东西。第二是有足够的韧性,时常承认“我可能错了”,遇到不同意见有耐心去了解“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可惜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工作之外已经没有任何硬性约束,所以意志力和韧性已经成为奢侈品。

我理解如今许多家长的焦虑感,但是焦虑的出路不是满足,而是从容。焦虑感越强,就越需要家长有足够强的心理能量和足够平稳的心理状态,才能从容面对。即便是上培训课,家长不能判断孩子是否真的有兴趣,不能判断老师讲的是否靠谱,只是一味认定“去培训了总比没培训好”,多半只能收获虚幻的安慰。另一方面,与其一门心思比拼经济投入,不如分一点精力去培养孩子的品格。经济投入永远会有“不够”的时候,但品格不会。

理想状况下,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就越能平等对人,尤其是对待状况不如自己的人;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也就越能宽容对待不同的想法,尤其是与自己相差迥异的想法。那种对弱者只胜嫌弃毫无同情的做派,对不同诉求大扣帽子喊打喊杀的态度,实在是教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