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过热的育儿焦虑,从大数据看中国父母都在“愁”什么? 中国父母焦虑的原因

2022-03-06 16:28:38孕产
无论放假还是开学,同事家的三年级孩子补习班就从来没有断过,但这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根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每位儿童平均每周大约有7小时的课外班,平均每年课外班的花费近万元,占家庭总收入的13%左右。

无论放假还是开学,同事家的三年级孩子补习班就从来没有断过,但这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

根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每位儿童平均每周大约有7小时的课外班,平均每年课外班的花费近万元,占家庭总收入的13%左右。

孩子学得越来越早,学得越来越多,学得越来越累,过热的“中国式补习”,反映了家长们的普遍焦虑,而这种焦虑从孩子诞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01、妈妈们都在焦虑什么?

不少家长怀孕的时候,就开始焦虑——宝宝是否健康,是顺产还是剖腹产;

过热的育儿焦虑,从大数据看中国父母都在“愁”什么?

生下孩子后,又开始担心孩子是不是体质比别人差,为何总生病;

好不容易上了幼儿园,又因为看了太多关于幼儿园老师虐童的新闻,焦虑幼儿园的师资是否达标,提供的食品是否合格;

中国父母焦虑的原因

要上小学了,又开始焦虑孩子要不要上兴趣班,如何才能上一所好学校……

某浏览器发布了一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

在十大家庭焦虑因素中,小孩健康和小孩教育超过夫妻关系,位列第一和第二,婆媳关系、赡养老人这类家庭伦理剧的“最爱”,则排在了小孩人身安全(第四位)之后。

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是上海妈妈,以超70的焦虑指数高居榜首。

而在年龄分布上,80后妈妈超过90后与7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人群。

中国父母焦虑的原因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妈妈面临的压力已远超她们父母。学区房、子女入学、老人赡养、二孩压力……这些都加重了她们的焦虑。

02、妈妈们为何焦虑?

中国父母为什么这么焦虑?

在中青报的一份调查中,67.0%的受访者归因于攀比心理重,64.1%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

很多父母其实最开始并不想陷入“精英育儿战”,但当他们逐渐发现身边同龄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两岁了还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焦虑就蔓延开来。

新闻里说:某地六岁的小姑娘,每天放学后都还要上五门课,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数学和拼玩识字等。

家长们就忙不迭报名,到处寻访名师、培训班。

中国父母焦虑的原因

新闻里说:学习少儿编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好处,也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

家长们就忙不迭上网搜索最近“行情”,做好准备。

新闻里又说:某地竟然出现了婴儿早教的抬头班、爬行班。

家长们真恨不得马上生个二胎去体验一下到底是否对孩子成长有帮助。

或真或假的新闻、传说、流言助长了家长们的焦虑,而同时这种焦虑又将新闻、传说、流言的夸张程度不断增强。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打着“量子速读”、“全脑开发”的伪科学培训班大行其道——有需求就有市场。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神童,而是充分释放每个孩子的潜能。“速成”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任何看似一蹴而就的成功背后都藏着无数的汗水和心血,别带孩子走向了成长的歪路。

03、是谁助长了我们的焦虑?

人都有攀比之心,任何时代的家长对孩子也都有较高的期望,但现代父母“育儿焦虑”的背后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教授认为:首先,育儿焦虑增加和每个家庭养育的孩子越来越少有关。随着医学的进步,孩子因病死亡的概率大大降低,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更安全了。

中国父母焦虑的原因

但美国的年轻父母却更加焦虑,“根据纽约一个非营利组织抽样数据,大概有78%的年轻父母认为,现在育儿比以前困难得多,仅有4%的人觉得更轻松。”

中国父母焦虑的原因

他把育儿焦虑更多的归结于新手的无知:“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是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会削减父母的忧虑。和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更长久地沉溺于育儿焦虑中。”

在很多中国的二胎家庭也有这样一句话:“第一个孩子翻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这也是“新手爸妈容易焦虑”的注解。

其次,中国普遍存在的“隔代抚养”也会增加父母的育儿焦虑。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超过66%,其中有30%的儿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里抚养照顾。

很多年轻父母对老人的育儿观念和方式看不惯,但因为工作忙,又离不开父母的帮助。为了避免矛盾,年轻父母有时候只能“委曲求全”,但内心可能在“翻江倒海”。这样的父母怎么会不焦虑?

在另一方面,我们之前讲过,单以高考为例,如果按照每位考生两位家长的典型三口之家结构来算,那么每年直接与“高考经济”产业相关的消费群体数量就可达近千亿的规模。

然而高考经济只是整个教育经济的冰山一角。

孩子教育最大的经济压力,问十个妈妈,九个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学区房。

2018年3月份,北京西城区一个地下室出售,这套上世纪建好的老房,社区服务还停在90年代的水平,小区的物业也处于无人监管的尴尬处境,但还是引得家长们趋之若鹜,拍出1050万的天价。

这个地下室周边有北京重点小学和初中,是标准的一套学区房,如果买在这里,孩子就能直升名校。

但现实是,很多买了房和没买的家长,最终表现出来的焦虑是一点都不少的,毕竟除了房子,孩子教育还有更多事情要“愁”。

04、怎样才能不焦虑?

要弄清楚怎么才能不焦虑,就要先弄清楚我们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别人口中的乖孩子?聪明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能获得一个“铁饭碗”的孩子?

人类是有76亿人口的大种群,社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天才,而人的寿命和精力又极其有限。

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斜木桶理论”,提倡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拿去“补短”,而是尽可能去“扬长”,认知到自己的积极品质和潜力,摆脱非此即彼的苦恼。

这刚好也适用于孩子的教育:这世界上不存在一无是处的人,只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发现孩子的梦想,就一定能找到。

设身处地想一想: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当我们成了父母,却依然无法无视“别人家孩子”的存在:楼上孩子练钢琴,隔壁孩子学奥数,楼下孩子练英语,我们家孩子就都要学。

这就是典型的“前排效应”——电影院的第一排观众站起来,第二排观众因为看不到而跟着站起来,最后整个电影院都站起来了,但是所有人都没有原来坐着舒服。

这个行为没有任何受益者,而放在教育中,孩子们更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家长试图给孩子“上强度,提难度”以缓解我们的“攀比焦虑”,盯着“别人家孩子”这个假想敌,反而忽视了自己孩子的人生赛道。


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独一无二,他们的出身、样貌、性格特点、行为模式、发育进程、长处和短处都不一样,教育的失败就是看不到低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100分。

孩子真正的对手,是没有梦想的迷茫,是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是无法感受到幸福,是失去活着的兴趣,其他的没什么输不起的。

放下焦虑,不是放下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一个不担责的童年;不是给孩子毫无约束引导的自由,让孩子无法管教。

我们真正要舍弃的是世俗的评价,外界的质疑,而专注于养育我们自己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孩子。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最成功的只有一种: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