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的焦虑,普遍具备这3种特征
央视纪录片《镜子》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作为孩子最早的老师,为人父母都希望儿女在自己的教育下更加优秀。
然而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很少能完全按照父母指定的路线走下去,这让做父母的头痛不已。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的家长之所以都这么焦虑,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大都具备3种特征。
01.“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孟子曾曰:“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深以为然。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亲子教育圈中越来越流传。
很多家长觉得既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就一定要让自己孩子从小就比别人家的孩子快一步。
前几天,武汉一位读三年级的小女孩刚下补习班,在回家的地铁里就开始写起了作业,旁人纷纷传来赞许的目光。
但是身旁的爸爸一直叫苦,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女儿上课外补习班耽误了写作业,只好在地铁里写。
因为妈妈要求女儿晚上9点前必须睡觉,哪怕作业没完成也不准再写,要保障充足的睡眠。
对于女儿上补习班,爸爸感叹说:“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上补习班,自己孩子不上就落后了。孩子的书包太重了,比我们那时候重两倍。”
其实这是中国式家庭普遍的现象,过去“拼爹”,现在“拼娃”,家长既给孩子施加沉重的负担,又要孩子健健康康,这是非常矛盾的做法。
他们不是不知道孩子小小年纪不应该负担过重,但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做,于是也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图个心安。
比这更极端的,是让孩子“抢跑式”学习。曾经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岁基本学完初中阶段课程,8岁读中学,13岁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研究生,硕博连读,这样的成就足以让所有人羡慕。
但是魏永康最后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中科院劝退了,因为他读了十几年书,生活上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
印度电影《起跑线》有句很经典的话:
高起点不一定就能优先抵达终点,只有适合的起跑线,才是最好的教育。
人生如同马拉松,一开始跑得太猛,最终会后劲不足。让孩子经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自然成长,才是上上策。
02.试图掌控孩子的一切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多数家长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孩子从小到大任何事情,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恋爱婚姻,都要去干涉。
朋友阿廖最近心里很苦,家里又催他去相亲,和女孩见了面,没啥感觉,不想继续联系,跟父母说明情况后又被数落了一顿:
“你都30了还这么倔干嘛,结婚不就是为了过日子的,有人给你介绍就不错了,再说你对人家女孩了解多少,哪有像你这样见一次面就冷落人家的。”
阿廖越听越烦,直接关上房门,不想再跟爸妈沟通。
从小到大,阿廖几乎没有一件事能自己做主,父母总是自作主张地给他做选择:
小学时兴趣班想学画画,不准,画画影响学习,学习写作文才有前途;
中学时想加入校足球队,不准,踢足球容易受伤,还是老老实实地学习;
高考填志愿想学市场营销,不准,以后工作搞销售不稳定,学会计才靠谱;
毕业后想去大城市闯荡,不准,
都已经30了,现在连自己的个人问题还在被父母干涉,每次相亲,对阿廖来说都是痛苦的煎熬。
每次被父母干涉选择时,阿廖都想变得叛逆,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廖跟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每天回到房间就紧闭房门。
家长觉得自己事事替孩子做主都是为了孩子好,等孩子长大就会了解了,但总是适得其反。
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如果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压制天性不得释放,就会越来越压抑。
如同《小欢喜》中的宋倩,看似对女儿英子无微不至地关爱,却不知道这种窒息的爱让英子透不过气,还逼得英子差点跳海。
想让孩子真的快乐,家长就要摆脱对孩子的控制欲,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这也是稳固亲子关系的良药。
03.传递悲观心态,负能量满满中国式家长大都还有这样一个心态:希望孩子好,但又对孩子没信心,向孩子说各种丧气话。
“就考这么点分数,你是要完蛋了。”
“你做不了那事,我太了解你的性格了。”
“我觉得你没啥希望。”
久而久之,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就形成了一种自卑、敏感的心理,即使成年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也容易陷入自我否定。
有时,即使孩子很优秀,家长在这种负面心态的驱使下,不但不给予孩子一点肯定,还让自己走向极端,自寻烦恼。
不久前,杭州的秦女士因为儿子考试得了98分,居然患上了抑郁症。
秦女士在杭州一所重点小学当老师,儿子5岁上了小学,她就要求儿子考试必须考100分,这是最低标准。
结果孩子考了98分,秦女士训斥儿子说:“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怎么就不行?”
秦女士觉得自己非常失败,气得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结果医院查出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孩子明明已经够优秀了,还这么悲观给自己找不痛快,就如同一个网友评论说的“这是病态的完美主义”。
长期笼罩在家长悲观情绪下的孩子,即使别人觉得他不错,他自己也很难自信阳光。
到头来把自己弄得很累不说,跟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杜布森所说: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信,都和他与父母的关系直接相关。
还记得电影《阿甘正传》中,小时候的阿甘患有先天性智障,各种被冷落、被嘲讽。
但是母亲从来都用积极的心态来引导阿甘,让阿甘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阿甘也非常争气,成为了母亲的骄傲。
家长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一定不能有悲观、负面的心态,坏情绪比好情绪更容易感染人。
04.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话: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其实更多来源于自己错误的教育方法,这种焦虑如果传递给孩子,就会恶性循环。
要破除这种焦虑,就要跟孩子平和相处,即使给孩子提要求,也要以引导为主,而不是命令。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武断地予以否定。
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把家里当做发泄坏心情的地方,家里是孩子的避风港,也是家长的避风港。
唯有家和,方能万事兴。
共勉。
相关文章
- 看动画片就是学坏?这种“中国式焦虑”,家长该放下了
- 中国式家长“焦虑”难缓解?懂得“流沙原理”,学会和焦虑做朋友
- “花900万买了学位房,我依然焦虑”|中国式家长焦虑源自生存危机
- 当“中国式父母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孩子来说是福还是祸?
- 这两种“中国式早餐”,没营养还不健康,不少家长还天天给孩子吃
- 这两种中国式早餐,没营养不健康,不少家长还天天给孩子吃
- 中国式家长2: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理想型父母就只能是你的理想
- 中国式家长们醒醒吧,记住这两点,你才有个幸福和美的家
- 中国式家长又一失败:花钱补课“买”成绩?孩子自主学习更重要
- 中国式家长的“谦虚”伤害了多少孩子?3招教你避免“过度谦虚”
- 中国式家长:自己一心当猪,却要望子成龙!
- 中国式父母焦虑——“我不过是希望孩子过得好,有错吗?”
- 中国式父母焦虑之爸爸你要这么做
-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孩子学舞蹈最怕的几个“极端”
- 中国父母如何做好自己,安放您们的中国式父母焦虑?
- "中国式夸奖"害了多少人?尤其是孩子,家长还在沾沾自喜吗?
- “中国式礼貌”,正在一步一步毁掉孩子,家长们还在引以为豪?
- 人生需要小欢喜,从电影《小欢喜》中看尽中国式家长及孩子的无奈
- 压垮中国式父母的不是多花冤枉钱,而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 国内第一部00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