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焦虑——“我不过是希望孩子过得好,有错吗?”
前阵子弟弟卖掉了北京五环的小两居,花了900多万买了后海边的一个多几平米的两居,加了500多万——后者之所以价格翻番还多,不仅因为地理位置更因为是学位房。买完房,弟弟感叹“我这辈子恐怕就是为这房子打工了”。然而,转而又愁起让孩子去哪上幼儿园呢,公立幼儿园的学位虽然已是囊中之物,但那不是他认为的理想选择。
其实在我看来,弟弟夫妻俩从孩子一出生,就有些过于焦虑:由于孩子是早产儿,起先担心孩子生长发育,后来发现一切正常,又担心孩子说话、走路晚;孩子会走路说话了,又担心孩子学习,孩子两岁左右就开始操心要买学位房;最近上幼儿园了,最终也因为担心孩子英语不够好,而放弃了公立幼儿园,把孩子送入了每月6000的国际幼儿园……。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就接踵而来了。
其实不止弟弟家如此,我们身边还有大量这样焦虑的父母,中国式家长焦虑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中国家长会如此焦虑呢?
1
什么是焦虑?
心理学上,这样解释焦虑:“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期产生的某种不良后果的心态或对潜在威胁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体验”。简单地说,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感,对未来的忐忑和不安全感。
焦虑是如今社会极为普遍和紧迫的心理问题。中国的父母普遍对孩子有着各种的期望,当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进行时,焦虑就随之而来。中国式家长焦虑实际上是对孩子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
中国父母为什么会焦虑?
中国父母的焦虑,以中产家庭最为凸显,在富裕家庭、低收入家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种焦虑为何如此泛滥?
笔者试着梳理了一下,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读书仍是上升(保持)阶层最重要、最可行的途径如今的中国,上升阶层很难;下滑太容易,如果不努力,连现有的阶层都保不住。
在中国,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教育仍是地位象征、经济抱负和社会保障。“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仍是跨越阶层最可行的途径,我们这一代或者靠自己努力学习实现了“跃农门”、上升阶层;或者因为曾经的不上进依然处于社会的底层、吃过了不少苦。
中国父母普遍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好(至少也不要比自己差),在父母们看来,如果读书不努力,意味着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意味着将来一定无法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因而,中国式父母焦虑多着眼在读书这件事上。
面对社会的巨变,家长们不自信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如今科技又如火如荼地发展,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变化。面对这样一个社会,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时代性的焦虑,家长们身在其中自然也很难抽身。
我们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没有足够的成功,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更没有足够的自由,也很难相信自己以后可以过得更好……于是我们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
说到这里,有些家长肯定要说:“难道我希望孩子过得比我好,这有错吗?”的确,这无可非议,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以“为孩子好”的名义满足自己心理上的缺憾。
中国的父母大多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几千年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是家族、父母的私有财产。“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些观念一直得到普遍的认可,即便现在一些家长(80后、90后)的观念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主流思想仍是如此,认为孩子仍被视为家庭或者家族的财产,需要为家庭或家族的资源、荣誉而奋斗,走着家族设计的道路。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普遍还存在着“养儿防老”的思想,实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确实是需要子女养老,父母年迈后,孩子是否能取得较大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父母年迈时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这种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亲)是共生的,两者之间没有边界感。本来,孩子虽然为成年,但是也是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或者至少说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而父母在边界内对孩子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并协助孩子发展。然而现实是,很多中国家长没有办法与孩子划清界限,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如自己的意,就上演情感绑架或情感暴力,限制孩子的活动和想法。
·熟人社会里的攀比心理
中国人向来好面子,父母教育子女通常的话语也包括,“把我的面子丢尽了”、“还要不要脸啊”之类的。孩子们表现出色,父母们脸上就有光,嗓门都能高个几分贝;孩子学习成绩差,比别人家孩子不如,父母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钱,走路都低着头。
我有个表哥,父母本是部队干部,表哥自小成绩好、乖巧懂事,所以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但是,大学高考时,表哥发挥一般,考了个华中农业大学(20多年前的事了,那会高校还没扩招,其实难度也不小),结果父母一夜之间,仿佛就矮了下去,在人前再也不敢高调了,还时常觉得没面子,直到若干年后表哥得了个博士学位,他爸妈才重新精神起来。
中国父母的攀比心理不止表现在把孩子当做炫耀的资本,更体现日常教养孩子的一些攀比行为。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真心想法,是否对某件事感兴趣,看到其他的孩子报名了补习班,那么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要报班,也不管是否是揠苗助长、是否会让孩子更加厌倦学习。
2
学会与孩子正确相处,减少自己的焦虑
长期的焦虑对我们的身心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整天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身心都无法得以放松,则很不利于我们人体的正常运行。那么如何减少自己的焦虑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接受孩子的缺点
孩子身心发展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属于这个孩子独有的发展轨迹,并不是家长想要教育成怎样,他们就会怎样。从来没有人准确知道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怎样,我们能做的只有倾听、呵护、陪伴、支持。
先进的教育理念都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本”,让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教师或者家长的作用则在于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如果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懂得了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也会减轻我们的焦虑。
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还意味着父母要认识到孩子都是不完美的,我们没必要急着纠正孩子所有的缺点。比如,孩子3岁前,并没有同伴交往需求,几个孩子在一起,会各玩各的。有些家长看到这样就急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太内向。其实不然,此时的孩子其实正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有些的过滤,因此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
又比如,2-4岁的孩你明明看见他吃零食了,问起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说“我没吃”,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认为“这个孩子竟然学会撒谎了”,焦虑得不行。实际上,这不过孩子语言发展了,但还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的缘故,他可能要表达的意思是“遭了,我希望妈妈没有看到我吃零食”,结果脱口而出,“我没吃”。即便过一段时间孩子真的会自圆其说了,你也可以庆幸孩子的社交能力提升了,能猜测到别人的想法。(当然这并不是说要鼓励孩子说谎,只是劝慰父母们不必过于焦虑。)
视自己及孩子为独立个体,接纳自己的生活
很多妈妈把带好孩子作为自己个人价值的体现,妈妈们自从宝宝出生后,生活的重心就全部向为孩子服务而倾斜,这种情况下,妈妈们对孩子格为关注,一旦孩子稍有差池或者不如她所愿,就非常容易焦虑。其实,这是因为妈妈们没能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人,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其自身的意义与存在边界不清导致的。
每一位做爸妈的,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首先要具有自己的社会价值才能成为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接纳自我,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才是给孩子的最好榜样。
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盯着孩子的短板
生活中我们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身上各种各样的缺点,却很少看到孩子的长处,这样我们更容易焦虑。然而,只要你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你的孩子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想一想那些被历史铭记的人,比如爱因斯坦偏爱物理、华罗庚偏爱数学。
澳大利亚的知名心理学家莉·沃特斯提出了一种叫作“优势教养”的方法,这种方法即让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长处,当孩子身上这种长处被放大到足够时,你就看不到他身上的短处了。我们都知道木桶定律:木桶的容量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其实还有一个“反木桶理论”,最长那块板决定了木桶的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往往能够成为自己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帮助孩子发现、发展他们的优势,从优势出发与孩子沟通、管教孩子,你会发现你的亲子关系会变得更和谐 、更幸福 。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其实并没有绝对的主权,也不要为孩子的未来过于焦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以身作则,相信会教育能胜任未来的孩子。
相关文章
-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孩子学舞蹈最怕的几个“极端”
- 压垮中国式父母的不是多花冤枉钱,而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 当“中国式父母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孩子来说是福还是祸?
- 中国式父母3大道歉方式,哪种都不利于孩子,正确方式应该要这样
- 中国式父母嫌带娃太累?那是不懂四种懒,“懒带”的孩子更优秀
- 中国式父母焦虑之爸爸你要这么做
- 中国式父母的最大谎言,是对孩子说“不用”谢
- 中国式父母通病:夸赞孩子以偏概全,吹捧路上使孩子偏离了航向
- 中国式父母,是怎么把孩子养成“仇人”的?
- 中国式的父母的“太图方便”总包办扼杀孩子,最终养成一个巨婴
- 中国父母如何做好自己,安放您们的中国式父母焦虑?
- 孩子越说越不听,还在批评式带娃?中国式父母,该学学肥皂水效应
- 为什么说孩子是父母的缩影,中国式教育存在着哪些的问题
- 开学季中国式父母又焦虑了,一本书一个游戏可以缓解焦虑更健康
- 爸爸总想窥视女儿隐私,中国式父母,很多不懂给孩子留自己的空间
-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 中国式家庭
- 解救“中国式老好人”:好的父母,懂得让孩子活出野性的生命力
- 这5种“中国式礼貌”,正一步一步毁掉你的娃,父母可别强迫孩子
- 中国式父母——“我这是为你好!”
- 中国式家庭幸福 死于辅导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