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如何做好自己,安放您们的中国式父母焦虑?
为什么说叫中国式父母的焦虑,而不是外国父母的焦虑?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国父母,“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总是会无怨无悔地付出,好像父母天生欠孩子的一样,即便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从孩子的出生一直操心到孩子的孩子出生。外国父母,“两不相欠是常言”也许能解释外国父母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他们不欠孩子的,不会为孩子做那么多。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父母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给孩子,而是要求孩子自己想办法挣钱去买,他们会首先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决定孩子的教育与物质上的生活水平。
那么既然我们从中外对比能明显看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为什么中国父母不能学习外国好的教育孩子的经验呢?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自鸿蒙始,中国的父母在教育方面都会投入巨大的经历,特别是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更是众多寒门子弟改变身份,成为人上人的必经之路,所以才有一代又一代人教育着子女能获得“官身”,一直延续至今,盼着光耀门楣。
二是面子。当前社会情况复杂,自尊心作祟的炫富、攀比心理充斥着大多数人的内心。特别是在成为父母之后,孩子成为满足其自尊心最好的工具。从孩子的出生时长牙、说话、走路一直到孙子辈的长牙、说话、走路,乐此不疲的跟别人说着大半辈子,炫耀着大半辈子,所以后来有个特殊的词叫“别人家的孩子”。
三是寄托。父母这辈,大多数是60后到80后,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压抑着这一代人的太多梦想。当他们成为父母后,条件改善后,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把自己未完成的遗憾在下代人身上实现,且能活着看到遗憾被填补被实现,于是乎,孩子身上在背着自己梦想的行囊时也挑起父母梦想的重担。
差别与原因,其实每个父母认真反思一下,都能想得到,找的到,如何解决好“第一次当父母”和“第一次当孩子”间的矛盾,缓解或消除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是横亘在当前高山,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如何安放?
以己度人。现在“回忆杀”触动着许多已是父母那群人,触痛着他们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有的人就在高呼,我能回到小时候多好,那样的无忧无虑,那样的肆意妄为。此时,身为父母的我们能不能考虑下自己的孩子正是处在那个无忧无虑肆意妄为的时候,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去强迫压抑着自己的孩子。你都想回到小时候,那么孩子们呢?你们的小时候在打谷场、池塘和山河间度过,为什么要去要求孩子们在放学或假期在培训班、辅导班度过呢?要以己度人,尽管社会物欲横流,竞争力大,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但我们要给孩子充裕的时间,做他们这个年纪该做的事。
严爱相融。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的,要经常鼓励孩子,爱抚孩子,要“严爱”而不是“溺爱”,目的是使孩子能够在愉快的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同时,作为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能在孩子面前处处维护家长的“威严”,任意支配、摆布,甚至打骂孩子,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对孩子要平等、亲切和热情,这样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在孩子遇到困难或出现挫折的时候,要热情帮助和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从头做起,不断去争取进步。要能严的适度,爱得真实。
最后,用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分享:“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长和“第一次做子女”的孩子,因为爱而联结,也因为难以把握爱的边界而产生误会和焦虑,但正是这些“历不完的试炼”让每个父母与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学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