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度过“幼小衔接期” 如何陪伴孩子度过幼小衔接时期
一、让孩子认识到角色的转变
孩子“幼升小”第一个变化,就是“身份”的转换。父母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釆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唤起孩子对于“小学
憧憬与向住。在孩子进人小学之前,要适当对孩子进行“学前激励”
激发孩子的入学欲望,唤起孩子的入学热情,使他们对新的生访
充满期待。
二 让孩子将兴趣从“玩”转移到“学”上来
孩子脱离幼儿园进入小学,告别了拥有玩具的生活,大多不能很快适应那种相对紧张的学习氛围。于是,他们开始抱怨、开始坐立不安、开始厌烦学习、开始请求父母让自己重新回到幼儿园。面对孩子这种变化,家长要给予孩子一种理解、认同的态度,同时引导孩子,去探索课堂的乐趣。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激发孩子听课兴趣方面,就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儿子上小学以后,学习兴趣总是不高。一天,他对我说:“妈妈,
真没劲,没玩貝,不能随便动,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说,我们只能傻坐着
”,而且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上趟厕所就没时间玩了。
看着儿子擬起的小嘴,我故作惊讶地说:“不可能啊,妈妈上小学
那会儿,觉得上课很有趣啊,比你看的动画片有趣多了,要不明天你也
试着认真听一下课,看看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ル子听了后,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几日后,儿子放学回来,兴冲
冲地到我面前说道:“妈妈,上课确实挺有趣的,你猜今天老师说“告
”字是什么?哈哈,她说“”告”是一口咬掉牛尾巴。”
很明显,这位妈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她能够抓住孩子感性、猎趣
的心理,因势利导,首先认同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借助孩子的方式,
调动孩子的听课欲望,从而使他真正爱上了没有玩具的课堂
三、别忽略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有位妈妈这样诉苦道我女儿在幼儿园时,表现非常好,活波可爱,但是不知为何,自从小学以后,变得越来越自卑、胆小。她很怕和老师接触,上课时不敢回答问题,有了事情也不敢对老师说。有一次,老师叫她回答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她本来知道答案,但就是因为胆小、不自信,便低着头言不发,最后竟哭了出来。现在,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才能使她变得自信起来
这位妈妈所遇到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家长的重视。孩子
进入“幼小衔接期”以后,面对环境的瞬间转换,一时间会感到很难
适应。这时,一部分孩子,在陌生环境下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分不清
自己是对是错,他们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敢与老师正面接触,逐渐变得越发不自信起来。如果这时,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不够,就会使他们“越陷越深”,渐渐变得在困难面前习惯性地选择“逃避”与“退缩”。而一且这种不良习惯确立下来,则必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平时,家长们一定要多给孩子以肯定,比如孩子做一件事,父母要告诉他:“你做得很好”,“你真不错”,慢慢地让他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好很多事情的;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同学、朋友还没有掌握的能力,哪怕只是极其简单的能力,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事实上,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很容易自率,但同时又很容易获得自信,只要准确掌握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动向,根据
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引导措施,孩子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自信高歌的百灵鸟。
所以其实,孩子“幼升小”的根本变化,就是其身份角色的变化
倘若攵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勾起孩子
对于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热情。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会一点点成长起来。
相关文章
- 什么是纠缠型亲子关系?1个小知识助你正确引导孩子度过叛逆期
- 孩子不上幼小衔接班,最后都怎么样了?这位父亲给出了“答案”
- 孩子反应慢、接受能力差,幼小衔接要怎么给他补短板?
- 幼小衔接有误区,你踩过吗?这样做让孩子更好适应小学生涯
- “幼小衔接班”是否要报名?该选择的或许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
- 一对一北美外教沉浸式教学,TomABC更好的帮助孩子实现幼小衔接
-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上幼小衔接班,上小学照样前几名?
- 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还需要午睡吗?
- 宝贝课堂 | 孩子有必要上幼小衔接班吗?现在终于有答案啦
- 明年要上一年级的孩子,不让他上幼小衔接而是继续上大班再快乐一年,这样会害了孩子么?
- 明年要上一年级的孩子,不让他上幼小衔接而是继续上大班再快乐一年,这样会害了孩子么?
- 孩子上幼儿园快两个星期了,他总是避而不谈幼儿园的事情,是我多虑还是另有隐情,该如何引导?
- 孩子出现“恋物”情节,家长该反思,如何正确帮助孩子度过恋物期
- 孩子刚度过假期,怎么能快速的进入到校园生活的气氛中(幼儿园的小朋友)?
- 孩子到了“仇亲期”,排斥父母讨厌家人?用这几招能轻松度过
- 孩子喜欢乱涂乱画是“涂鸦敏感期”到了,家长要加以重视引导
- 孩子喜欢走高低不平的路?是到了“行走敏感期”,家长要这样引导
- 孩子在家总是乱涂乱画,可能是涂鸦敏感期到了,家长要正确引导
- 孩子开始“臭美”时,“审美敏感期”到来,父母需正确引导啥是美
- 孩子爱打扮,心理学:家长在“审美敏感期”要做好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