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灵魂:教会孩子"剥语文糖纸"、"敲数学核桃"!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
考试完了,家长会开了,放假了,提心吊胆的家长们,大概需鼓起勇气听听孩子们的分数。考得好一些,长吁一口气,心暂时放下;考得差一些,家长们无奈无助,悲凉在一团木然的迷雾中,一种痒痒的失落伴随着每天忙碌的工作。孩子随着家长们的情绪又开始了昏天黑地的学习。
家里只要有一个读书的孩子,这个家的气氛和幸福指数似乎都和孩子的考试分数联系在一起。考好,提心吊胆,怕下次考不好;考不好,更是提心吊胆。孩子的考试分数,成了每个家长的心病,一种言不由衷的恐惧、焦虑和盲目的兴奋,像一杯忽苦忽甜的烈性白酒,使许多家长醉倒一片,感叹的无奈,无奈的感叹!
小学二三年级时,孩子们跳腾的拿回考卷,几乎每次都是90分以上。不错呀,快乐教育,轻松教育。家长舒心,孩子开心,老师放心。上了四年级,考试上90分有点难,上了五六年级,考试上90分难上加难,为什么?这似乎是小学教育的通病,家长们一头雾水找不到原因,实际上,许多老师也从根本上找不到原因。
哎,何止小学这样,上了初中后,初一时都也差不多,一些所谓的好学生,吃小学的老本,考试还差不多;上了初二,简直坐滑梯,好多优等生,成批成批地滑下来。学习成绩滑下来,只是一方面,伴随着学习的下降,有的孩子叛逆,有的孩子自闭,有的抑郁……。上了高二,还要滑一批孩子。
小学五年级、初二、高二,似乎是三座大山,爬不过着“三座大山”,就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前途似乎就打了折!真是这样吗?
任何事,都有规律,就连炒股和赌博都还有规律,更何况教育呢?
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孩子。一张张干净的白纸,让人去画。有的人画,这张白纸成了名贵的画;有的人画,把这张白纸糟蹋了。而孩子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千篇一律的白纸,他们有思想、情感、爱好、自尊,他们有一个很丰富而十分脆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层面讲,教育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的唯心的交流与唤醒,而不单单是一种知识的灌输和低级的重复做题。
质地不同的一张张白纸,老师千篇一律的画,家长随心所欲的画,补课的老师马马虎虎的画,补课、补课,一个生龙活虎的孩子真需要补课吗?今天的孩子,真累,除补课外,还有画画、播音、拳击、舞蹈、钢琴、书法、国学、奥数、写作、游泳……。家长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起跑线上的孩子,还没跑,就背上许多沉重多余的东西。这一切一切的,都涂在孩子那张心灵的白纸上。这能画出好画吗?
你的孩子也许有音乐的天赋,让半吊子老师扼杀了孩子的音乐天赋,他们的教,破坏了音乐的美感。你的孩子也许有写作的爱好,让孔乙己式的老师补傻了,他们只会教茴的四种写法。你的孩子也许有国学的潜能,让那些只读过《弟子规》的老师补成一个酸腐的怪孩子,使孩子见人就作揖和下跪。
今天的家长,至少都上过初中,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两篇短文,从中可见一斑:鲁迅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鲁迅的童年什么课也没有补,除了在百草园玩,和闰土玩,就是三味书屋背书。鲁迅背什么书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写到: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人声鼎沸。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上九潜龙勿用……”
很显然,鲁迅的童年在三味书屋,背的书就是《论语》和《易经》。年幼的鲁迅居然: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那时,何止一个鲁迅在“三味书屋”背四书五经,毛、刘、周、朱在背;郭沫若、钱钟书、林语堂和茅盾在背;钱学森、李四光在背;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在背。
今天的孩子,就没有一个天才,没有一个神童吗?这话恐怕谁都不信。对照历史是最好的反思,在今天众多的孩子中,就没有一个鲁迅吗?肯定有,假如有个小鲁迅,最好的小学能教成将来的大鲁迅吗?谁敢回答?
一些神童,因从小缺失了经典的细统浸润,虽早早考上硕士博士,令人痛心的是:大多最后成了隐士!
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优点和潜能。这些优点在不成熟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缺点。而学校和家长,抓住孩子表面的缺点使劲打压。压来压去,那个缺点背后的优点就没了,潜能压死了。所谓的打压,就是反复的做简单的题,给孩子说一堆丧气失志的话,甚至拳打脚踢,那是一个孩子呀,忍心吗?
鲁迅的年代大师云集,名家辈出。那一批人活跃在各个行业,解决了晚清政府遗留给中国二十世纪的所有重大历史问题。没有那一代,中国亡国灭种不是危言耸听。对照历史,今天的教育出了问题,小学教育的问题更大。天下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吗?往大说,关系到国家前途;往小说,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
鲁迅在《故乡》结尾有一段耳熟能详众所熟记的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用在今天的教育上,这话应倒过来说:“其实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路了。”今天,教育在“没路”的旷野上转圈圈。高等教育也是这样,大学毕业就失业,有路么?
分数对有的孩子来说,毁了他们做人的自尊,他们幼小的心灵,载不动那个倒数第几名的称号,人生还远远没有开始,就过早地打上了失败的烙印,谁都觉得,这确实不该。
其实,在失败的教育体制下,第一名也不一定成功,清华北大每年毕业生有多少?出了几个鲁迅?又且,小学的第一名真百分之百都能上清华北大?
今天,分数的考试大棒,打坏了很多孩子的灵性和天性。本来可以将来成名成家的孩子,让大量的作业和考试给毁了。心痛可惜!又想起鲁迅那句话:“救救孩子!”
今天的学校能与鲁迅的“三味书屋”比吗?每天早上孩子背着书包上学,书包里装着“语文核桃”和“数学核桃”;到了学校看这些“核桃”。孩子上六年小学,从来没有吃过“核桃仁”。因为孩子打不开这些核桃,实际上有些老师也打不开。今天的老师,又忙又累,根本没有时间去看书,一个常年不看书的老师,就没有打开核桃的“锤子”。
你的孩子考了第一名,那可能是“画核桃”的第一名,不是“吃核桃”的第一名。
小学六年,语文写生字、背古诗;学了那么多形容词动词,写作文几乎是连百分之五的词语都不会用;学了那么多课文,孩子们连一篇课文的美感都体悟不到。而数学呢?就是数的分类,四则运算,分数和小数其实也是除法。小学六年,时间浪费,实际学不了多少东西,有一根无形的绳子,拴住每个孩子,像拴住一只只小羊,重复着毫不新鲜毫无营养的杂草。
教育体制,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拿出半小时,持之以恒,老老实实地让孩子背一些经典。有的孩子也学了,课也听了,但回去家里不背,不老老实实背,不持之以恒背,就收不到启心开智的显著作用。多半是家长不重视,因为,与考试无关,与分数无缘。
长跑运动员,好好跑吧,与吃肉喝奶无关!这话对吗?
你吃什么,就有什么能力!
说了这么多,小学生,大量背记经典,还要走前人走过的路,背四书五经。不仅鲁迅那一代的背,诸葛亮也背,李白也背,罗贯中也背,曹雪芹也背。今天为什么不背呢?小学一、二、三年级考个满分,家长不要高兴得太早;从一、二年级开始,大量的背经典吧。
孔子教育学生冉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这个力不是体力,而是心力、智力、记忆力、思考力、学习能力。其它好处都不说,大量背诵经典定能加强孩子的心力;有心力的孩子,总能爬过小五、初二、高二这三座大山,并且将来极有可能成为可器之才。
路对了,再远不怕;路不对,就无路可走。自家的孩子自家心疼。今天这个时代,把孩子交给谁,真要留个心。孩子不懂,家长一定要懂,不懂,家长要学要问。小学六年好好珍惜,多背经典,练好内功,不跟风跑,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好好稳住,因为路还长着呢!
人生有时需要打分,但人生不是分数。从今天开始,多背经典,家长重视,总有一天,经典的力量会把你的孩子托起。对呀!历史上许多名人伟人,不就是经典托起的吗?不信,查查历史去。
世界并非我们麻木的习以为常的世界,世界大的很、丰富精彩的很。那个世界是经典的世界,让孩子的心进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圣经》……,这些经典至今仍托着中西文明,也一定托起您的孩子。但,不要心急!
童子功,背经典,定能形成一种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就像块磁铁,就是“吃核桃仁”。孩子小学六年,一旦形成一种磁铁一样的人文素养,初中以后其它各科,就像一堆小铁钉,都能轻易被这块人文素养的磁铁自然吸住。
这,就是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就是苏东坡的“早岁读书无甚解,到时省事有奇功。”
教育的灵魂:用经典教会孩子们,怎样"剥语文的糖纸”,怎样“敲数学的核桃”。包纸的"糖"永远不甜,敲不开的"核桃"就是垃圾!
相关文章
- 孩子的小小举动,无意间教会了我如何带娃,很受教育……
- 孩子越小,越要教会他如何旅行:一位“暖爸”的亲子教育笔记
- 教育孩子父母要求同存异,同心协力,教会孩子协调矛盾
- 语文背不进去?数学总是算错?提高孩子成绩,家长要了解这些
- “表面风平浪静,背后敏感自卑”:“威胁式教育”教会孩子什么?
- 从听读开始为孩子做语文启蒙教育
- 口算训练对数学教育重要吗?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口算能力?家长收藏
- 安全教育很重要,教会孩子分辨“坏人”,别等出事才后悔
- 心理学专家:教会孩子“自尊自爱”,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 怎样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更成功?这四点教会孩子,幸福一辈子
- 恐吓式教育的反思,恐吓无法教会孩子何谓“好”的行为
- 真正的教育不是比物质、不是上重点学校,而是教会孩子是非观
- 育儿教育:从“1、2、3、5”到孩子的数学思维
- 要让孩子懂事,想要让其懂得“心疼”父母,“示弱教育”能教会你
- 家庭教育中的“感觉剥夺”,让孩子大声说出“放着让我自己来”
- 孩子10岁之前,家长一定要教会他的10件事
- 孩子7岁前,家长要做3种受挫教育,别让悲剧成为孩子"自尊保护伞"
- 孩子三岁前,家长要教会他这两件事,对他的未来很有帮助
- 孩子不会处理和同学的矛盾,5招教会孩子待人接物
- 孩子不听话,这样教育孩子,比你吼一万句都管用